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独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外类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同步教材)

【独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外类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同步教材)

二〇二〇年秋部编版语文复习课外类文阅读训练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山美景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抛到后边。

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秋天般的凉爽。

蔚蓝的天空衬着矗立着的巨大的雪峰,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入云影,就像雪白的绸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暗花。

那融化的雪水从雪峰的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闪耀着银光。

在那白皑皑的群峰脚下,是_________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大的巨伞。

夕阳西下,阳光透过_________的枝丫,在苍绿的苔藓上留下了_________细碎的日影。

小山坡上,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两岸,到处是高过马头的鲜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鲜花。

虽然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这时的天山更美丽?(1)选择下列3个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斑斑点点连绵不断重重叠叠精品原创那融化的雪水从雪峰的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闪耀着银光。

在那白皑皑的群峰脚下,是________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大的巨伞。

夕阳西下,阳光透过________的枝丫,在苍绿的苔藓上留下了________细碎的日影。

(2)照样子,在文中找出描写颜色的双音节以上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雪白、五彩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画线部分是个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________。

(4)短文中作者具体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写出了天山景物的美,表达了作者________。

2.课外阅读。

①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

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

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

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竞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②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③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

“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

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

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④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⑤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根据短文内容拟题,最合适的一个是()A.书的历史B.缩微胶卷C.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2)选文第④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缩微图书________的特点。

(3)选文中举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竹简的特点,举法国谍报人员用信鸽传递情报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缩微图书________的特点。

(4)选文第③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子中“一般”一词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5)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

(50字左右)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发问的精神①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

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②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

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

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

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③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

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

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

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④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

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

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

以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

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⑤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1)文中作者所反驳的论点是()A. 从书上就可能读到所有的知识和道理。

B. 老师会给我们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和道理。

C. 牢牢记住书上和老师讲解的知道和道理。

D. 知识和道理只需要牢牢记住,并不需要多问。

(2)第②~④段是对第①段提出的________作了具体的分析,说明了________。

(3)对第④段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证的中心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

B. 论证的过程既运用了讲道理论证,又运用了举例论证。

C. 作者的主张是只有多发问,才能准确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里去。

(4)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文章,阅读了《发问的精神》后,你对于学习中“问”的理解一定加深了不少。

请你写出一句《论语》中关于“问”的名句。

4.诗歌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是毛泽东写的《________》。

(2)请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逶迤:________②磅礴:________(3)“暖”字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________心情;“寒”字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________。

(4)写出总括全诗的诗句。

(5)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________,赞扬了________。

5.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_________作用。

A. 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B. 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C. 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2)翻译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会想些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4)王戎与诸小儿想比有哪些过人之处?(多项选择)A. 仔细观察B. 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C. 会对脑筋 D. 先人后己,懂得谦让(5)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A. 信服B. 征服C. 服从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①之,得狐。

狐曰:“子②无敢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④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⑤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⑥不信⑦,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⑧乎?”虎以为然,故遂⑨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食:吃。

②子:你。

③无敢:不该。

④长(zhǎng):为首领,执掌。

⑤逆:违背。

⑥以……为:认为是……⑦信:诚实。

⑧走:逃跑。

⑨遂:于是。

1)联系上下文,给下面句子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虎求.百兽而食之(____)A.要求,请求B.寻求,寻找C.帮助(2)虎以为然.(____) A.正确,对 B.这样C.然而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正确的解释。

A.它们,指代百兽B.它,指代老虎C.它,指代狐狸 D.它们,指代老虎和狐狸(1)虎求百兽而食之.(____)(2)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____)(3)兽见之.皆走(____)3)下面对句子“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敢不走开吗? B.看看百兽和我不离开吗?C.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D.看看百兽见到我是不是离开?4)这则寓言讽刺了_______的人。

7.课外阅读。

蚂蚁蚂蚁是这个世界中的小家伙,说起来本领却不小呢。

你是否注意过,外出觅食的蚂蚁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它都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的“老根据地”。

蚂蚁是靠什么来辨别方向的呢?靠识记周围和天空的景物。

有人曾做过实验:用圆筒围住一群行进中的蚂蚁,遮住四周,让它们只看得见天空,这群蚂蚁可就像在热锅上似的团团乱转了。

除了四周天空的景物能帮助蚂蚁辨识方向外,它们还有一个自身的“法宝”,这就是蚂蚁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种特殊的气味,掉队的蚂蚁根据这种气味就能确定方向。

如果用樟脑一类怪气味的东西放在蚂蚁走过的路径上,那么后来的蚂蚁就会因寻不到同类的那种特殊的气味而迷失方向。

说蚂蚁是个大力士,你一定不信。

那么我们就请大象、骏马、黑熊来和蚂蚁举行一场负重比赛,以其单位体重可拖运货物重量大小作为评定胜负的标准。

比赛结果:体魄雄伟的大象垂头丧气,它只能拖走比自身重四五倍的货物;英姿勃勃的骏马也,它也只能拖动相当自身体重五倍的东西;那傲慢自大的黑熊更不得不甘拜下风了,它所能拖动的东西还不到自身重量的五倍……而蚂蚁却轻而易举地扛起了超过自身体重十几倍的东西,赢得了“金牌”。

蚂蚁还是一个小小气象员哩!在秋天里,蚂蚁越往高爬,说明这年的冬季就越冷。

许多地方的农民还常常念叨“蚂蚁上树,满天风雨”“蚂蚁下山,必有干旱”之类的农谚。

这些谚语反映了一定的科学道理,能提醒我们及时预防自然灾害的工作。

说到这,你也许会,真没想到小小的蚂蚁竟有这么多的奥秘。

其实蚂蚁身上还藏着许多未知数呢,这将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发现,利用蚂蚁为人类服务。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后填在文中的括号里,并选择一个造句。

惊叹;不道出人;精采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篇文章是按照结构来写的。

A.总﹣分﹣总B.总﹣分C.分﹣总3)请用“”画出文中的一个设问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