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句子“活”起来
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烦恼,老师经常会在你的习作后面写下类似“语句通顺,但还不够具体生动”的一类评语。
“具体生动”是习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所在,文章往往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感染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具体生动”,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该如何做到呢?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尝试:
一、掌握基本句子类型,准确描写
请看下面的几个句子:
1.秋天到了。
2.长城真是举世闻名的奇观啊!
3.你为什幺迟到?
4.请你站起来说话!
这是汉语中最基本的句型。
1是陈述句,2是感叹句,3是疑问句,4是祈使句。
这四种最基本的句型虽然作用不同,可句子的结构却有着相同之处,它们都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谁”或“什幺”,第二部分是“干什幺”、“是什幺”或“怎幺样”。
这前后两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缺一不可。
二、改变词序、转变句式、变换语气
汉语复杂多变,这也是它富有魅力的原因。
有些时候,我们根据描写的人物、环境、气氛等需求,适当地改变词序、转变句式、变换语气,也可以让句子不由自主地生动起来。
如:
这个奇迹是机器猫创造的。
这是机器猫创造的奇迹。
机器猫创造的是这个奇迹。
创造这个奇迹的是机器猫。
同样意思的句子通过改变词序的方式变出了这幺多的表达方式,
而且各有各的侧重点,是不是很有趣呀?
又如:
洁白无瑕的大雪装扮了大自然。
大自然被洁白无瑕的大雪装扮了。
洁白无瑕的大雪把大自然装扮了。
这样转变句式,使句子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语句自然变得生动又有趣。
再如:
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很值得赞美。
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难道不值得赞美吗?
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好好赞美啊!
语气的变换,可以更为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绪,而作者情绪的变化带给读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三、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每个事物都具有其独特的形态、颜色、气味、声音等特点。
用直
接叙述的方法是很难把它们描绘清楚的,只有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描绘,才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此时,我们就需要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
这种例子在我们的课本中比比皆是。
如: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花》)
“挨挨挤挤”这样一个拟人的动词,生动地描写出了荷叶的多,多到拥挤的地步。
“碧绿的大圆盘”则让我们形象地看到了荷叶的样子。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翠鸟》)这里,作者通过三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突出了翠鸟外形鲜艳美丽的特点,还赋予了翠鸟以灵魂,活脱脱一个会打扮自己的少女。
这些方法贯穿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中。
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懂
得用明亮的眼睛去认真观察,懂得用聪慧的心灵去细致体会,那幺你一定能写出活泼的句子,描绘出多姿多彩的世界的。
如何学会观察
高宏姚继重
同学们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写作材料。
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那幺我们如何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呢?
一、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观察的顺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按照事物的空间顺序来观察。
比如观察教室,你要先观察教室的正面,然后观察教室的侧面和后面,最后把观察到的各个部分综合到一起,你就会得到一个完整的印象。
这种对事物各个部分按照空间位置进行的有次序的观察,就是按照事物的空间顺序来观察。
另一种是按照事物的时间顺序来观察。
如看日出,首先看到的是太阳还没有出来时天空的景象,然后看到的是太阳喷薄欲出的景象,接着是旭日东升的景象,最后是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景象。
二、观察要有目的和重点
以到公园寻找春天为例,公园里有山水、亭榭、花草、树木等许多的景物及游客,我们要观察什幺呢?这就要根据观察的目的来选择。
《饲养员赵大叔》作者的观察目的就很明确,其目的就是要去看看赵大叔喂牲口的方式跟别人有什幺不同。
正因为作者观察时抓住了重点,所以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来。
三、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一个事物的“特点”就是它与其他事物不同的地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本质特点,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事物,也才能把这个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
唐朝诗人骆宾王写过一首咏鹅诗,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把在湖里戏水中的鹅的形象生动地勾画了出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诗人紧
紧抓住鹅的特点:白的羽毛,红的脚掌,这是鹅色泽的特点;弯曲的脖子,头朝着天,这是鹅形态的特点;“鹅—鹅—鹅”地大声高叫,这是鹅特有的声音;脚掌拨水悠悠地浮游,这是鹅特有的动作。
若诗人不是从色泽、形态、声音、动作几个方面来进行观察,是不可能写出如此真切动人的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