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冬小麦施肥技术

冬小麦施肥技术

冬小麦施肥技术开春后冬小麦进入返青阶段,接着是分蘖期至拔节期,这两个生育期对于高产冬小麦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春季追肥的重要时期。

春季冬小麦的追肥主要是氮肥,年后冬小麦所需的磷钾肥是靠基肥、种肥和土壤库供应的。

冬小麦返青后,立即进入以根、叶、蘖为生长中心的时期,在氮营养吸收规律上,虽然数量要求不是太多,但是当年冬小麦的产量水平对此时期氮营养供应丰富或缺乏的反应却非常敏感,这也叫氮营养临界期,氮营养不足,出现根少,苗小尤其分蘖少,群体不够,难获高产;此时如追氮肥过多,造成叶大、蘖多,群体过大,消耗太多,将来必定穗粒少、粒重轻,还贪青晚熟也难获高产。

因此,在正常苗情的情况下,追施氮肥的总量应控制在纯氮为6-8公斤/亩的范围内为宜。

至于何时追肥,追1次还是追2次,这既要看当前苗情,又要瞻前顾后。

苗情的主要指标是看群体状态,按群体状态确定追氮肥的次数和数量。

所谓瞻前顾后先要考虑年前的基肥施用和苗情长势,如果基肥中已经氮肥过多,造成冬前麦苗过旺,春季就少追氮肥,晚追氮肥,或者因旺苗消耗太多,也要及早施肥,否则小麦后期的穗粒和成熟期都会出问题。

反之,晚播小麦、弱苗状态,就要早追肥,促进分蘖,正常苗情下起身期追一次肥,如尿素的施用量15-20公斤/亩就可以,而对于强筋小麦,则要在扬花期加1次追肥,施尿素4-5公斤/亩,增加小麦中蛋白质含量。

1.重施基肥.2.少施种肥.3.巧施追肥.1.重施基肥。

一般每667m2施优质有机肥2000kg。

根据小麦吸肥规律,高肥水地块每667m2应施尿素4~7 kg或碳酸氢铵23~38 kg、磷酸二铵15~17 kg、氯化钾12~17 kg,也可选用45%复合肥50 kg或40%小麦专用肥50 kg。

中低产肥地块每667 m2应施尿素2~5 kg或碳酸氢铵5~12 kg、磷酸二铵18~22 kg、氯化钾9~12 kg;也可选用45%复合肥或40%小麦专用肥40~50 kg或36%磷酸二氢钾复合肥50 kg。

缺锌地块可配施硫酸锌2 kg。

2.少施种肥。

施种肥是最经济有效的施肥方法。

一般每667 m2施尿素2~3 kg,或过磷酸钙8~10 kg,也可用复合肥10 kg左右。

微肥可作基肥,也可拌种。

作基肥时,由于用量少,很难撒施均匀,可将其与细土掺和后撒施地表,随耕入土。

用锌、锰肥拌种时,每千克种子用硫酸锌2~6g、硫酸锰0.5~1g,拌种后随即播种。

3.巧施追肥。

追肥包括两种:⑴土壤追肥。

追肥的时间一般在拔节期,追肥量看苗情而定,小麦分蘖多,苗情好、长势旺盛,应适当晚施,并减少施用量,可在拔节后每667 m2尿素15~20 kg或氢铵40~50 kg。

小麦分蘖少,苗情不好,长势弱,应适当早施,并加大用量,可在返青后每667 m2施尿素20~25kg或氢铵50~70kg。

但对于地力差的土壤,氮肥用量不宜过大,以每667 m2施尿素15~17kg为宜,施用不宜太晚。

但当基肥未施磷肥和钾肥,且土壤供应磷、钾又处于不足的状况时,应适当追施磷肥和钾肥。

对于供钾不足的高产田,也可在冬前撒施150kg左右的草木灰。

对供肥充足的麦田,切忌过量追施氮肥,且追肥时间不宜偏晚,否则,易引起贪青晚熟,招致减产。

⑵根外喷肥。

由于麦田后期不便追肥,且根系的吸收能力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日趋降低。

因此,若小麦生育后期必须追施肥料时,可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这也是小麦增产的一项应急措施。

每年5月下旬是干热风多发季节,用0.2%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1~2次,间隔5~7天,可有效防治干热风危害。

营养特性小麦生长发育需氮、磷、钾、铜、锌、锰、硼等多种元素,每形成100公斤小麦籽粒需纯氮2.8公斤,五氧化二磷1公斤,氧化钾2.4公斤。

需肥量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由于不同化肥当季利用率的不同,一般每亩麦田全生育期需施纯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4~8公斤,除中低产田外,还需施钾肥(氧化钾)3~6公斤。

养分吸收率随小麦生育期而不同。

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分蘖到越冬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13.5%,拔节到孕穗期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37.3%;小麦对磷、钾的吸收,随生长的推移而增多,拔节后吸收率激增,占总吸收量40%以上的磷、钾是在孕穗以后吸收的。

锌、硼、锰等元素根据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因缺补缺,针对性使用。

在分期施肥上,按小麦需肥特性,遵循“重施基肥、巧施追肥、补施微肥”的原则,合理调剂。

施肥技术基肥的施用“麦喜胎里富,底肥是基础”,对于土壤质地偏黏,保肥性能强,又无灌水条件的麦田,可将全部肥料一次施作基肥,俗称“一炮轰”。

具体方法是,把全量的有机肥、2/3氮、磷、钾化肥(或直接选用含腐殖酸长效缓控释复合肥)撒施地表后,立即深耕,耕后将余下的肥料撒到垡头上,再随即耙入土中。

对于保肥性能差的沙土或水浇地,可采用重施基肥、巧施追肥的分次施肥方法。

即把2/3的氮肥和全部的磷钾肥、有机肥(或直接选用含腐殖酸长效缓控释复合肥)作为基肥,其余氮肥作为追肥。

微肥可作基肥,也可拌种。

作基肥时,由于用量少,很难撒施均匀,可将其与细土掺和后撒施地表,随耕入土。

用锌、锰肥拌种时,每千克种子用硫酸锌2~6克、硫酸锰0.5~1克,拌种后随即播种。

追肥施用巧施追肥是获得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

对于适期播种、基肥施用充足的中高产麦田,一般不需追肥或少追肥。

基肥施用不足和播种偏晚,个体长势差、分蘖少的三类苗麦田需要追肥,追肥数量为应施基肥量与已施基肥的差值;弱苗根据苗情掌握追肥量。

春季追肥是小麦获得高产的关键,包括返青期追肥和拔节期追肥及孕穗肥,在施用上以前两次为主,孕穗肥为辅。

追肥量占氮肥总用量的30%~40%。

磷钾肥施用不足的要在小麦返青时及早施用。

拔节期是冬小麦施肥的最大效率期,可促进小花分化和大蘖成穗,争取穗大粒多。

拔节肥在小麦分蘖高峰后期施用。

用量和时间应注意苗情,过旺麦田,可不追肥,以防止后期倒伏;麦苗健壮、分蘖适中的麦田可追施少量氮肥,并在追肥时间上适当延迟,麦苗瘦弱、叶色黄绿、分蘖不足的麦田应适当增加氮素化肥用量。

小麦拔节期追施氮肥占总施肥量的30%左右。

土壤微量元素缺乏的地区,可采用根外喷肥,根外喷肥是补充小麦后期营养不足的一种有效施肥方法。

由于麦田后期不便追肥,且根系的吸收能力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日趋降低,因此,若小麦生育后期必须追施肥料时,可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这也是小麦增产的一项应急措施。

北方冬小麦施肥技术要点小麦的高产对土壤肥力有很强的依赖性。

小麦施肥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麦田氮肥用量不宜过大,也不要过小。

如果前期氮肥过多易造成前期生长过旺,后期倒伏减产;如果氮肥过少,那么小麦植株达不到安全越冬的生理状态,小麦受冻严重也会造成减产。

二是小麦对磷特别敏感。

若三叶期缺磷,会导致次生根少,分蘖延迟或不分蘖。

三叶期后缺磷,会延迟抽穗、开花和成熟,使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

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是小麦产量的三要素,三者同时下降,减产就会成为定局。

三是钾肥,钾肥决定小麦的抗逆性,例如抗旱性、抗寒性、抗倒伏的能力。

当小麦缺钾时,小麦细胞液浓度下降,细胞液冰点升高,容易发生冻害。

知道了小麦需肥的以上特点,那么小麦施肥也就简单了。

经过鲁西化工农化服务中心多年全国农化服务的实践经验,北方冬小麦亩施肥量各地有一定的差异,但总结各地的高产经验和农业实践可以接受的水平,给出以下施肥建议:一、底肥。

每亩使用饼肥50公斤,15-15-15硫酸钾复合肥40-50公斤或24-11-10硫酸钾复合肥40-50公斤,锌肥1.5~2公斤。

目前,有机肥的用量严重不足,前茬为玉米的可以加大秸秆还田的力度,秸秆还田的地块可以每亩增施尿素10-15公斤以改善秸秆的碳氮比,加快秸秆的降解速度,避免秸秆在腐熟的过程中与小麦争氮而造成小麦因为缺氮发黄。

如果前茬作物为吸收磷肥较多的作物例如大豆、花生等作物,那么在施肥时应该使用高磷的复合肥或者在上述施肥的基础上每亩增施10-15公斤的鲁西牌磷酸二铵补充因为前茬作物造成的磷损失。

这样就不会因为缺磷造成小麦的分蘖减少。

二、追肥。

拔节前每亩小麦追施高氮复合肥或者鲁西尿素15-20公斤。

尿素的用量要掌握着苗好晚施肥,少施肥。

苗差时则相反,应该早施肥,适当多施部分尿素。

“百农矮抗58”小麦新品种郑麦366表现抢眼大旱之年,西平县示范田在一水未浇的条件下,百亩方实打验收创造平均亩产664.83公斤高产纪录麦收时节,我省小麦生产再传捷报:6月3日,由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主持选育的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366,在驻马店市西平县百亩方实打验收中创造了平均亩产664.83公斤的新纪录,引来一片喝彩声!郑麦366是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室通过有性杂交方式,将多个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遗传个体上,采用系谱法经过连续9年的定向选择和鉴定育成的优质、强筋、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自审定以来,郑麦366表现突出,受到了专家和农民的一致好评,已在全省推广500多万亩,成为我省新一代强筋小麦主打品种。

“驻马店、南阳是我省小麦中低产区。

在中低产区能创下如此高的产量,足以证明郑麦366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丰产性。

”小麦专家如是评价说。

今年我省遭受了大旱,驻马店的示范田在一水未浇的条件下,通过实施免耕覆盖、直播栽培等配套新技术,仍然创造了高产新纪录,一方面说明该新品种具有较好的高产潜力和抗旱能力,另一方面证明与该品种配套的新型种植技术具有很高的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据省农科院小麦中心副主任雷振生研究员介绍,郑麦366属于半冬性多穗型强筋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30天,抗寒性较好,幼苗起身快,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抗倒性好,穗层整齐。

经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成株期综合抗性鉴定和接种鉴定,该品种高抗条锈病,中抗叶锈、叶枯病,中感纹枯、白粉病。

省农科院小麦中心栽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季书勤认为,郑麦366之所以创下高产新纪录,得益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专项和河南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项目的支持。

她说,要想达到优质高产的目标,必须辅以配套的栽培技术,对郑麦366来说,一是要控制播期播量,以10月15日为宜,亩播种量控制在6~8公斤;二是精细整地,对田地要深耕多耙,足墒播种,一次播种确保达到目标基本苗数;三是增施有机肥,土壤有机质要达到1.2%以上,速效氮含量80ppm、速效磷含量20ppm、速效钾含量100ppm以上,亩施有机肥3立方米,拔小麦生产技术意见小麦生产在我县全年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麦的丰歉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我县又是全国小麦生产基地县和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夏粮生产的好坏,对于我们这个粮食生产大县,对于我县农民增产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度我县小麦生产,要想在连续六年上台阶的基础上再上新水平,不是一件轻易的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