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菱化工有限公司构建筑物拆除施工方案一.编制说明本方案为《江苏新菱化工装置拆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补充方案。
经过现场勘查,综合考虑施工安全、施工进度等要求,做到文明安全施工,结合我公司多年来从事此类工程的施工经验,编制此施工方案。
二.编制依据2.1江苏新菱化工有限公司提供的相关图纸及数据。
2.2 现行国家规范及行业标准《房屋拆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条例》、《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房屋拆迁施工现场防治扬尘污染管理规定》、《城市房屋拆迁及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
2.3 其它相关专业规范及行业标准。
2.4 现场勘察三.工程概况整个厂区建筑物建于2004~2005年直接,从建造至今无重大改造工程,各建筑物的构造(外管观察)与提供图纸一致。
建筑物的部位均牢靠坚固,物老化现象。
现综合楼、消防楼、门卫、临时办公室等三个建筑物内部水电系统运行正常,电气:主要为照明和空调用电,除部分空调为380v外其它用电均为220v,水主要为卫生间、浴室用水。
点由综合楼内部的配电室接入,水由外部线先引入综合楼然后分往其它两建筑。
其它建筑物内水电已经断开。
构筑物主要有消防水池、循环水池和污水池。
地下管线基本情况见一览表。
所有构建筑物基本结构地理位置等情况见下表。
拆除建(构)筑物概况一览表拆除建(构)筑物概况一览表四.施工部署4.1 施工组织机构的建立由于本方案为《江苏新菱化工装置拆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专项方案,则在此次房屋拆除工程施工过程中沿用《组织设计》中的施工组织机构和现场管理人员。
4.2工作分区根据《拆除建(构)筑物概况一览表》中的情况,将此次拆除工程分为6个施工区域。
分区情况见《一览表》序号。
4.3人员配备情况五.拆除工程施工准备5.1技术准备工作(1)施工技术人员要认真审阅建设单位提供的以下资料:拆除工程的有关图纸和资料;拆除工程涉及区域的地上、地下建筑及设施分布情况资料。
全面了解拆除工程的图纸和资料,进行实地勘察。
弄清建筑物的结构情况、建筑情况、水电及设备管道情况。
(2)学习有关规范和安全技术文件。
(3)明确周围环境、场地、道路、水电设备管道、房屋情况等。
(4)向进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教育。
(5)编制技术交底,对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书面交底。
(6)向进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教育。
(7)正式拆除前,提前或及时与车间有关人员联络,并确认。
(8)各职能人员按技术交底要求,提前办理有关手续。
5.2现场准备(1)施工前,要认真检查影响拆除工程安全施工的各种管线的切断、迁移工作是否完毕,确认安全后方可施工。
清理被拆除建筑物倒塌范围内的物资、设备,不能搬迁的须妥善加以防护。
(2)疏通运输道路,接通施工中临时用水、电源。
(3)切断被拆建筑物的水、电等。
(4)在拆除危险区域设置警戒标志、警戒线。
(5)接通临时水电,建立除尘、除泥设施。
5.3机械设备材料的准备本工程结构多为一、二层建筑结构,我方采用人工拆除为主、机械运输的方式进行施工,施工前落实和检查拆除中所需要的各种破碎、运输等机械保证施工中使用安全可靠。
根据施工经验及本工程实际境况,拟购进材料、机械、设备分列如下: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主要材料需用表5.4 作业人员准备5.4.1根据施工工程量,施工进度、施工项目和专业要求,组织落实各专业施工人员,应在工程开工前7天到达常州工地。
5.4.2为保证施工安全,将提前对拆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通过考试合格后上岗。
5.4.3 做好进厂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5.4.4 落实起重人员,并按计划进场,要求持证上岗;5.4.5 做好作业人员的动员与职能人员的分工工作,确保恪尽职守,职责到位;5.4.6 设专人与车间及厂方有关部门或人员进行联络,确保施工正常进行。
六.主要施工方法6.1建筑物施工工艺6.1.1施工顺序A、本工程采用手动工具进行人工拆除建筑,施工程序应从上至下,分层拆除,按板、非承重墙、梁、柱顺序依次进行或依照先非承重结构后承重结构原则进行拆除。
B、屋檐、雨棚、外楼梯等在拆除施工中容易失稳的外挑构件,先予拆除。
C、拆除框架结构建筑,必须按楼板、次梁、主梁、柱子的顺序进行施工。
拆除建筑的栏杆、楼梯、楼板等构件,应与建筑结构整体拆除进度相配合,不得先行拆除。
D、建筑的承重梁、柱,应在其所承载的全部构件拆除后,再进行拆除。
6.1.2留设作业通道拆除工程的施工现场必须有作业通道。
平面运输通道宽度为1.5~2米左右,以满足运输工具通行的需要,作业通道内不得堆放杂物,要保证室内上、下通道应保持畅通。
非作业通道利用警示带隔开,并制作标志牌利于通道口作出警示。
6.1.3楼板(包括平屋面)拆除,应符合以下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应采用粉碎性拆除。
(1)楼板捶击粉碎后应暂时保留其钢筋网,待切割放梁前割除。
(2)建筑垃圾井道,可在各层楼板上凿洞设置。
洞口临边采取围档封闭措施,采用钢管临时维护,围护高度为不小于1.2米。
井道按柱网“梅花形”布置,洞口边长为1.2~1.5m。
6.1.4次梁拆除应将梁的二端各凿一条宽0.1m的切割缝,割断一端钢筋(先下层,后上层),使次梁一端自然向另一端倾拆后,割断另一端钢筋(先上层,后下层),用绳索将次梁放道下层露面破碎。
6.1.5主梁拆除应将梁的二端斜筋布置设置割离缝,用起重机吊住主梁,割断钢筋后,将梁放到下层破碎。
6.1.6墙体拆除应自上而下粉碎性拆除。
6.1.7立柱拆除应按下列程序进行:为防止立柱倒塌时的冲击力对结构造成破坏,立柱倒塌方向应选择在下层梁或墙的位置上;将立柱切断部分的钢筋剥出,将反方向的钢筋和两侧的构造筋割断,向倒塌方向拉断。
撞击点设置建筑垃圾或草袋,做好缓冲防震措施。
6.2构筑物拆除6.2.1降水、清淤施工前应先与新菱公司联系,确认积水排放口及淤泥堆放场地。
6.2.1.1降水降水采用4吋潜水泵,管道采用塑料软管或帆布管。
施工时用麻绳将潜水泵悬挂固定,潜水泵位置以整体没入水中为宜,潜水泵的进水口不应浸入淤泥中。
操作时应注意减少震动,以减少对淤泥的扰动。
抽水过程中要设置专人看管,及时调整水泵位置,杜绝水泵空转的现象。
水泵进水口应用塑料筛网包裹2-3层,防止水中的杂质堵塞进水口。
若发现进水口堵塞应立即关掉水泵开关,清理进水口后从新抽水,提拉水泵时严禁拉扯水泵电缆。
6.2.1.2清淤清淤采用4吋泥浆泵,管线采用塑料软管。
施工时泥浆泵同样采用麻绳悬挂固定,泥浆泵位置以泵头完全进入淤泥为宜。
清淤过程中如发现淤泥沉淀时间过长,泥浆泵无法将淤泥抽出时,可用消防水或自来水稀释。
整个清淤过程同样要设专人看护,严禁出现泥浆泵空转现象。
6.2.2池顶及附属物拆除6.2.2.1循环水塔池顶的附属物主要指循环水的循环塔。
循环塔为钢结构龙骨玻璃钢维护结构,拆除应先弄清钢结构龙骨的结构形式。
找到龙骨的拆除点并标记。
用角磨机(割片)将拆除点附近的玻璃钢维护层拆除,然后用气割将拆除点逐一切割。
玻璃钢维护结构与龙骨的剥离工作应采用钢剪、铁钎或角磨机。
严禁使用气割。
6.2.2.2池顶拆除消防水池池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拆除时采用混凝土破碎机,将混凝土击碎,用气割工具将钢筋池顶与池壁的连接处切断。
拉出钢筋网片用大锤将粘连在钢筋网片上的少量混凝土敲碎。
地面以上的池壁拆除方法与池顶拆除方法相同。
6.2.3开挖马道马道的作用主要是为施工机械如混凝土破碎机、挖掘机等及施工人员提供施工通道,能后使施工机械、施工人员从地面直接进入到水池内部。
马道开挖的位置应在水池比较宽敞的一面,宽度不小于3米;坡度不大于450;马道的末端距离池底的距离不大于1.5米。
马道开挖过程中若出现地下水,应在马道的两侧开挖平行于马道的水沟,水沟深度不小于500mm,宽度不小于300mm。
水沟的末端设积水坑及水坑为1m×1m×1m(长×宽×高),及水坑内设4吋水泵抽水。
马道开挖完成后表面用混凝土碎块等系数率小的施工垃圾覆盖压平。
6.2.4地下部分拆除水池地下部分同样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拆除方法与池顶类似。
在水池的地下结构时,应注意及时清理混凝土垃圾,为减少坑道边坡压力及保证地下施工安全,混凝土垃圾应堆放在距离水池边缘2.5m以外的地点,堆放高度不得大于2m。
6.3地下管线拆除6.3.1地下管线现场标识管线开挖之前,要用石灰或喷涂漆在地面上标出管线的位置走向、起始点以及开挖范围。
通过标识测量开挖时坑槽与周围建筑物的距离,并据此准备边坡加固的措施及材料。
6.3.2管线挖掘管线挖掘前必须办理动土证等相关手续,依照地面标识对地下管线进行挖掘,严格控制挖掘范围及边坡系数(1:0.33)。
开挖坑槽边缘距周围建筑物小于2m时,边坡必须采取加固措施。
地下管线两侧应留出不小于300mm的工作面,且每隔6m开挖割断操作坑一个,操作坑直径不小于1.5,操作坑底部距离管底不小于300mm。
部分管线埋深较深,如循环水的给水和回水线,埋深在2以上,开挖时必须做好排水措施,采用2.5吋潜水泵排水,开挖过程要先开操作坑,将水泵放入操作坑内抽水,然后开挖及水坑之间的土方。
6.3.3管线切断及运输气割动火前需办理动火证,管线切断前必须查清管线内部是否有残留物,以及残留物的数量、性质及分部情况,必要时对基坑进行氧气分析,对管线内部进行可燃气气体分析。
管线的垂直运输,可利用吊车或挖掘机将管线移至地面,集中堆放;达到一定数量后,利用5t叉车装板车外运。
6.3.4土方回填及平整处理地下管线移至地面后,沟槽必须及时回填,对于出现地下水的管线应逐段开挖→切断→移出→回填,每段距离不得大于20m。
对于进过草坪的沟槽,回填土内不得参杂建筑垃圾;对于进过道路的沟槽回填后要碾压夯实,表面用不小于150mm厚的细C25石混凝土抹平覆盖。
七.拆除工程施工管理7.1建筑物拆除施工管理(1)对部分拆除的同一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拆除前,应先对保留部分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
(2)禁止立体交叉方式拆房施工。
砌体和简易结构房屋等确需倾覆拆除的,倾覆物与相邻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距离必须达到被拆除物体高度的1.5倍以上。
(3)必须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作业人员应在脚手架或稳固的结构上操作,被拆除的构件应有安全的放置场所。
对只进行部分拆除的建筑,必须先将保留部分加固,再进行分离拆除。
(4)施工中必须由专人负责监测被拆除建筑的结构状态,并应做好记录。
当发现有不稳定状态的趋势时,必须停止作业,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
(5)拆卸下来的各种材料应及时清理,分类堆放在指定场所,上层建筑垃汲应设立串筒倾倒,不得随意从高处下抛,并及时清运。
拆下的材料和建筑垃圾应及时清理,严禁高空抛下。
拆卸的材料应放置垂直升降设备或流放槽卸下。
建筑垃圾应设置垃圾井道卸下。
(6)屋面、楼面、平(阳)台上,不得集中堆放材料和建筑垃圾,堆放的重量或高度应经过计算,控制在结构承载允许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