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分析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分析

计算复核 (1)房屋地基良好,经查看无下沉及倾斜等失效情况。 (2)设计砖的强度等级为MU7.5,有出厂证明并经验收合格。设计砂浆强度等 级为M5,经验查,含水泥量过少,倒塌后呈松散状,只能达M0.4。 (3)砖柱采用包心砌法,中间填心为碎砖及杂灰,根本不能与外皮砌体共同受 力。
12/15/2020
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由于梁上有大量斜裂缝,很容易发生脆 性截面破坏,引起梁的断裂,故必须进
故 行加固。加固方案是在原大梁外包一U

形截面梁,该梁按承受原来梁的的全部 弯矩和剪力进行设计,并在U形截面梁
固 的端部沿墙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和基础,
方 作为加固梁的支承。

9
实例3:混凝土麻面掉角蜂窝露筋和空洞事故
• 某剧场挑台平面和柱截面配筋如图所示。在14根钢筋混凝土柱子中有 13根有严重的蜂窝现象。具体情况是:柱全部侧面面积142m2,蜂窝面 积有7.41 m2,占5.2%;其中最严重的是K4,仅蜂窝中露筋面积就有 0.56 m2。露筋位置在地面以上1m处,正是钢筋的搭接部位(图c).
7
分析混凝土开裂原因如下:
1)设计原因 (1)箍筋间距过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当梁高为500mm时,梁 中箍筋的最大间距为200mm。而本工程箍筋间距却为300mm,这就是斜裂缝多 发生在箍筋之间的原因。 (2)纵筋在梁跨中间截断。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纵向受拉钢筋不 宜在受拉区截断”。而本工程梁中部分纵向受拉钢筋在跨中截断,截断处都 出现斜裂缝,这说明受拉纵筋对梁截面的抗剪能力能起到一定作用,也说明 规范的规定是适宜的。
砌体砌筑质量和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合格,主要原因是大梁下组合柱承载力
不足(混凝土和砖柱间的粘结力差,不能共同受力),首先破坏而引起房
屋倒塌。
12/15/2020
24
工程实例3:砖柱采用低质量包心砌法引起房屋倒塌
某地区建一座四层楼住宅,长61.2m,宽7.8m。砖墙承重、钢筋混凝土 预制楼盖,局部(厕所等)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图纸为标准住宅图。唯一改动 的地方为底层有一大活动室,去掉了一道承重墙,改用490mm×490mm砖柱, 上放钢筋混凝土梁。置换时,经计算确认承载力足够。但在楼盖到四层时, 有大房间的这一间砖柱压坏而引起房屋大面积倒塌。
14
工程实例4:钢筋配置不当事故 • 某百货大楼一层橱窗上设置有挑出1200mm通长
现浇钢筋混凝土雨篷,如图(a)。待到达混凝土 设计强度拆模时,突然发生从雨篷根部折断的质 量事故,呈门帘状如图(b)。
15
事故分析
• 受力筋放错了位置所致。原来受力筋按设计布置,钢筋工 绑扎好后就离开了。打混凝土前,一些“好心人”看到雨 篷钢筋浮搁在过梁箍筋上,受力筋又放在雨篷顶部(传统 的概念总以为受力筋就放在构件底面),就把受力筋临时 改放到过梁的箍筋里面,并贴着模板。打混凝土时,现场 人员没有对受力筋位置进行检查,于是发生上述事故。
21
工程于2007年初开工,三个月后主体结构完成,于5月10日拆除大梁底部支撑 及模板,开始内部装修。 第二天发现墙体有较大变形,工人用锤子将凸出墙体打了回去,继续施工(如 此野蛮施工,怎能不发生事故)。
第三天发现大教室的窗间墙室内窗台下约100mm处有一条很宽的水平裂缝,宽 度约20mm,有些工人感到不妙,大喊危险并向外逃跑。其余工人尚未反应过 来,整个房屋就全部倒塌,两层楼板叠压在一起,未及时撤离的工人全部死 亡。
大家好
1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
2
工程质量事故的分类
•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 • 材料质量不合格,混凝土养护方法不当,混凝土麻面、掉
角、蜂窝、露筋和空洞,混凝土施工缝处理不当,钢筋配置 不当 • 二、砌体结构 裂缝, 强度不足,错位、变形,局部倒塌。 (施工上砌筑不符合规程要求,砌筑质量不合格;使用上随 意开洞,拆墙,加层。重承载力计算,忽视稳定性及构造 ) • 三、钢结构 • 材料不合格,焊接质量问题,钢结构的锈蚀问题
16
工程实例5:钢筋搭接不当
唐山某新建四层内框架结构(无梁楼盖),外墙设有钢筋混凝土与砖的组 合柱,但施工质量不好。大地震后整个结构发生约150的扭转,底层全部钢 筋混凝土内柱沿其与基础面折断。
17
事故原因分析 (1)由于8根内柱纵向受力筋100%在基础顶面处绑扎搭接(规 范对绑扎受力钢筋接头面积的百分率只允许25%(受拉区)~50 %(受压区)) ,形成全柱的薄弱截面; (2)该截面在场地发生大幅度扭转时承受着极大的剪力,使 柱底发生侧向位移,箍筋被拉断,受力筋从基础面拔出。
19
砌体结构工程质量事故
设计:马虎大意、注重承载力计算忽视高厚比 验算、忽视构造要求 施工:砌筑不符合规程要求,砌筑质量不合格 使用:随意开洞,拆墙,加层
20
工程实例1
某小学教学楼为二层砖混结构,基础为水泥砂浆砌筑的毛石基础,墙体厚 180mm。屋面为混凝土预制屋面板,二毡三油防水,楼面为预制空心板,水 泥地面。大教室中间进深梁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外墙面用水刷石,内墙面 为普通抹灰。
首层砌体设计砖的强度等级为MU10,砂浆为M10。施工中对砖的质量进行 检验,发现不足MU10,因而与设计洽商,将丁段与乙段的砖柱改为加芯混 凝 土 组 合 柱 , 加 芯 混 凝 土 断 面 为 260mm×1000mm , 配 有 少 量 钢 筋 : 纵 筋 610,箍筋6间距300mm,每隔10行砖左右,设4拉筋一道。
[应吸取的教训]
(1)混凝土冬期施工时应采用冬期施工法。采用原材料加热、加热养护或 者掺防冻剂等外加剂。
(2)冬季施工时水泥应优先使用硅酸盐水泥,水泥标号不应低于 425号, 最小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00kg/m3;集料必须清洁、不得含有冰雪等冻结物 和易冻的矿物质。
(3) 外加剂宜使用无氯盐防冻剂。水灰比不应大于0.6。搅拌时间应比常 温搅拌时间延长50%;拌合物出机温度不宜低于10℃,入模温度不得低于 5℃。
(3)柱子钢筋搭接处的设计净距太小,只有31~37.5mm, 小于设计规范规定柱纵筋净距应>50mm的要求。实际上有 的露筋处净距为0或10mm。
11
事故处理方案
• 剔除全部蜂窝四周的松散混凝土;用湿麻袋塞在凿剔面上,经 24h使混凝土湿透厚度至少40~50mm;按照蜂窝尺寸支以有喇 叭口的模板,如图(e);灌注加有早强剂的C30(旧混凝土为 C20)豆石混凝土;养护14昼夜;拆模后将喇叭口上的混凝土 凿除。除以上补强措施外,还应对柱进行超声波探伤,查明是 否还有隐患。
事故分析
(1)本工程并无正式设计图纸,只是由使用单位直接委托某施工单位建 造。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情况,参照一般砖混结构的布置,草草地画了几张 平面、立面、剖面草图就进行施工。计算发现墙体的高厚比不满足要求。
(2)施工队伍由乡村瓦木匠组成,砖是由附近农村土窑生产的,砂浆则 按农村盖房经验比例配制。事故发生后测定,砖的等级为MU0.5,砂浆强 度只有M0.4。在拆模第二天发现险情后,还不采取应急措施,终于导致重 大事故发生。
10
事故原因分析
(1)混凝土浇注高度太高。7m多高的柱子在模板上未留灌 筑混凝土的洞口,倾倒混凝土时未用串筒、溜管等设施, 违反施工验收规范中关于“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 2m及“柱子分段灌筑高度不应大于3.5m”的规定,使混凝 土在灌筑过程中已有离析现象。
(2)浇注厚度大厚,捣固要求不严。施工时未用振捣棒, 而采用6m长的木杆捣固,并且错误地规定每次灌筑厚度以 一车混凝土为准(约厚40cm),浇注后捣固30下即可。此规 定违反施工验收规范中关于“柱子浇注层厚度不得超过 20cm”的界限。
这种裂缝是由于混凝土收缩所致。两端固定在柱上的混凝土梁在凝结过 程中因体积收缩而使梁在沿长度方向受拉。梁的上下缘附近因配有较多纵向受 力筋,该拉力由纵向受力筋承受,混凝土开裂得很细,肉眼难以观察到;而该 梁的中腹部,当腰筋配置过少过稀时,不足以帮助混凝土承受这部分拉力,就 会发生沿梁长均匀分布的竖向裂缝。
图4-1-9 某单层砖混结构平面
5
分析大梁断裂原因如下: □该工程在冬季施工,搅拌混凝土时除将水略加温外,其余材料均未加
温,也未用防冻外加剂。大梁灌筑后6天才加以保温,致使混凝土边施工边受 冻,灌筑后继续受冻。
□经查气象记录,2000年12月中旬大连地区最低气温为-9.8℃,最高气 温为+8.4℃,大梁的混凝土正在此期间灌筑。大梁断裂后,发现梁上混凝土 碎渣的石子表面有一层冰霜,说明大梁的混凝土确系受冻破坏。
25
钢结构工程质量事故
材料不合格 焊接质量问题 钢结构的锈蚀问题
22
工程实例2
某教学大楼为砖墙承重的混合结构,楼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全楼分为 甲、乙、丙、丁、戊五段,各段间用沉降缝分开。乙段与丁段在结构上是对 称的。这两区均有部分地下室,首层有展览室等大空间房间。主体结构完工, 进入装修阶段时,大楼乙段部分突然倒塌,当场压死十余人,损失惨重。
12/15/2020
23
事故分析 事故发生后,建设部主管部门曾邀请多方专家进行分析,当时提出发
生事故的可能原因有: (1)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 (2)由于房间跨度大、隔墙少,墙体失稳引起的; (3)砌体砌筑质量差,强度不足; (4)由于大跨度主梁支承在墙上,计算上按简支,而实际上有约束弯
矩,从而引起墙体倒塌。
原因分析:现场调查可以排除因地基破坏引起房屋倒塌的可能性。
2)施工原因 浇灌二层梁板时,未采用专门养护措施,浇灌后两小时就在板面铺脚手
板、堆放砖块进行砌墙。11月初浇灌三层梁板时,室内温度为0~1℃,未采 取保温措施。
根据试验资料,混凝土在21天后的强度只达28天理论强度值的42.5%, 一个月后才达到52%。
因此,混凝土早期受冻是这起质量事故的重要原因。
经验教训 (1)钢筋的搭接应在应力较小部位,分批次搭接 (2)内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应避免采用该种设计方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