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上12《唐诗五首》赏析与答案

八上12《唐诗五首》赏析与答案

12《唐诗五首》诗歌赏析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本诗是一首诗。

诗歌首联“”字点题,交代、,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写出作者的心境。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

2、颔联和颈联紧承“”字而来,“落晖”又紧扣首联“”二字。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物,是(近、远)景,(静、动)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人,是(近、远)景,(静、动)态。

这些景物,放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可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的色彩。

3、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诗人虽身处田园生活中,周围的一切却很陌生,只好向寻找慰藉。

4、说说你对“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内容及情感的理解。

二.《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是崔颢的名作,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抒发了之情。

2、诗歌首联扣题,从落笔,可谓起笔高远。

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用的情景。

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

一个“”字,似有无限的感慨。

读首联,仍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人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3、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

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漂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

这两联四句,虚中有,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的感慨。

神话传说的运用,则增添了黄鹤楼的,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两个“”字,之情昭然可见。

4、颈联转写,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

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两句中的“”和“”对仗工整,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5、尾联以(表达方式)作结。

诗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是傍晚。

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

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日;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

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

这一联由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出无限之情。

6、全诗将与融为一体。

诗歌题为《黄鹤楼》,处处写楼:悬想乘鹤仙人,是写黄鹤楼之悠久历史与神异色彩;黄鹤杳然不见,白云悠悠而生,是写黄鹤楼之耸入云端,白云缭绕;树之历历,草之萋姜,是写黄鹤楼之位置独特,气象恢宏;烟波凄迷,惹动乡愁,写黄鶴楼之景物多变,宜乎凭吊。

诗人因景生情,由吊古到,先感慨而后生。

7、选出相应序号填充:全诗景象前后三变,先是,接下来,最后归于,景象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

【①明丽如画②朦胧凄迷③神异渺茫】8、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景象。

9、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包含怎样的情感。

10、《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三、《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首联点题,交代及。

“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土。

“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

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

“属国”,是诗人的;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的心境。

2、颔联承接首联,直抒。

诗人觉得自己好像“”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般进人胡天。

既言事,又,更传达出的内心感受。

这些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3、前两联还是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颈联则画风转,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

这里的“”字与“”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4、尾联与首联呼应,续写出使一事。

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军正在前线呢!这里诗人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

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要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5、《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

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四、《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与我们学过的《峨眉山月歌》一样,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和外出游历的,又表达了对之情,可以结合在一起读。

2、首联点题,以(表达方式)为主,交代和。

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样展开、变换。

接下来,诗人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

3、颔联以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脱离群山的束缚,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竞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为,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这两句诗,看似无理,却正是行舟观景时真实的体验,也符合江水进人楚地后的特征。

4、颈联则以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

第一幅是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

明月映人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恰似“江天一色无纤尘”,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第二幅是图,写黄昏的风景。

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这两联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5、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

含蓄地抒发了,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6、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

7、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五、《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 任杭州刺史时写的,描写了,抒发了诗人。

2、首联点题,交代。

诗人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当是湖面开阔,视野无碍,方能见此景象。

这就勾画出了西湖春的轮廓,是从落笔。

3、中间两联是写,抓住、、、四种景物,细致描摹早春景致。

颔联写莺与燕,是禽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一个是早莺,个是新燕,都是早春景象,生机勃勃。

“”说明早莺还少,“”,说明尚是乍暖还来时候;“”,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可谓描摹细腻。

颈联写花和草,是植物。

乱花初放,而末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放,会使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踏。

“”“”,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4、尾联,表达诗人。

“”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气象;“”,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这样结尾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

5、全诗紧扣“”着笔,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

除最后一句外,诗人寓于,从生机盎然的景物中,我们自然能够体会出作者的心情。

6、《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诗歌赏析答案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歌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写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矛盾的心境。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

2、颔联和颈联紧承“望”字而来,“落晖”又紧扣首联“薄暮”二字。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物,是远(近、远)景,静(静、动)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人,是近(近、远)景,动(静、动)态。

这些景物,放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可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

3、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诗人虽身处田园生活中,周围的一切却很陌生,只好向古时先贤寻找慰藉。

4、说说你对“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内容及情感的理解。

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

虽身处在这田园生活中,但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很陌生,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

此句表现了诗人因郁郁不得志而归隐,但内心仍感到落寞与苦闷。

二.《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是崔颢的名作,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2、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

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用的情景。

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

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

读首联,仍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人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3、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

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漂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

这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

神话传说的运用,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4、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

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两句中的“历历”和“萋萋”对仗工整,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5、尾联以抒情(表达方式)作结。

诗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是傍晚。

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

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日;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

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

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出无限思乡之情。

6、全诗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

诗歌题为《黄鹤楼》,处处写楼:悬想乘鹤仙人,是写黄鹤楼之悠久历史与神异色彩;黄鹤杳然不见,白云悠悠而生,是写黄鹤楼之耸入云端,白云缭绕;树之历历,草之萋姜,是写黄鹤楼之位置独特,气象恢宏;烟波凄迷,惹动乡愁,写黄鶴楼之景物多变,宜乎凭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