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摘要科技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经济繁荣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绿色科技正是伴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大过程中凸现出来的,其实质是一种可保持人类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是当今时代对科技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引导和生态化规范,它要求一切有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将受到严格限制直至淘汰出局,而无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将得到高度重视直至推广普及,从而加速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进程。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愈发受到我国的重视,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让科技向可持续的方向改变,绿色科技创新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新航向。
一引言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取得极大成功,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
其自身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不容忽视。
现代技术产生的后果与其确立的目标相差甚远。
甚至许多负效应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虽然现代技术问题主要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但我们“应通过了解西方社会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因此,研究科技发展的走向问题已成为当前紧要的学术使命。
20世纪70年代掀起的“绿色运动”,使绿色科技应运而生。
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光召先生1995年撰文,提出要顺应绿色大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将“绿色科技纳入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二绿色科技内涵绿色科技的产生与兴起,是建立在传统工业文明观批判和反思基础之上的,是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
绿色科技是指以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一切科技活动,主要包括绿色产品和绿色生产工艺的设计、开发、消费方式的改进以及环境理论、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研究、提高等环节。
1994年美国环保局科技计划中把绿色技术分为“深绿色技术”和“浅绿色技术”。
深绿色技术是指污染治理技术,以保护“绿色”为主,如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污水处理技术、预防病虫害技术及防风治沙技术等;浅绿色技术则是指清洁生产及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以推进“绿色”化发展为主,如电动汽车开发技术、聚乙烯生产新工艺、高效节能技术以及一些生物技术等。
从理论上讲,绿色科技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或领域,而是科技发展的全新的理念和导向。
它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吻合的科技发展方向。
从科技发展战略看,它倡导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为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作贡献;从科技发展的基本要求看,则倡导各门科学技术、各种科学技术活动,都要符合生态化的方向。
总之,绿色科技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实质上就是能够促进人类的长远生存和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努力减少或减轻科技对环境和生态的消极影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绿色科技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技术支持3.1 绿色科技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绿色科技一改原始科技的风貌,在不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前提下,对生态环境进行维护和再造。
绿色科技重视低消耗,少投入.零排放,使我们的发展控制在自然资源的可调节、生态系统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量基础、物质基础、社会经济活动基础和生存空间基础的综合体,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和。
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共同参与物质的循环再生的过程。
因此.我们必须把经济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范围内,使科技创新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合理平衡状态。
科学技术可以最大限度促使人类与生态系统发挥功效,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最佳化的运行效果,实现人类和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
让科学技术向生态化发展是调节生态系统的应变力、缓冲力及承载力和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以及需求力的最佳途径。
绿色科技要求我们必须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考虑其是否具备调节和保护生态系统的作用,以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
3.2 绿色科技协调“经济一自然一社会系统的和谐绿色科技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对经济系统、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进行协调,促进整个系统有序互动的发展。
绿色科技能够使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确保自然系统在为经济系统的发展贡献所需要的物质资源不超越自身的生态承载能力,减免经济系统所产生的废弃物对自然系统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绿色科技使经济系统从简单的物质资源粗放型向生态化、知识化转变,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绿色科技促使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相协调,在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搭起桥梁,在为人类提供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提供更适合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使人类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
绿色科技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社会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和谐、有效与公平的支撑。
经济系统也为社会系统提供优质的物质产品。
绿色科技客观的促使两者的关系和谐发展,在经济系统对社会系统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得到社会系统的有力支撑。
因此,绿色科技可以促使自然、社会和经济间形成一种循环互补的结构,使绿色科技成为促进自然一经济一社会这个巨系统和谐发展的唯一手段。
四绿色科技发展现状从世界范围看,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经济模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因而以绿色科技促成生态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
1992年美国最早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开始绿色科技和循环经济的探索。
随后丹麦、加拿大、瑞典、日本、荷兰、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中国、菲律宾、印度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相关的实践活动。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探索发展绿色科技,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目前中国绿色科技的研发推广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污染治理技术;二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三是清洁能源开发和能源洁净技术;四是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五是绿色政策和绿色市场的发展。
为推动绿色科技的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方针政策来鼓励绿色经济。
一、推动绿色科技研发,引导绿色科技应用,加强生态环保建设。
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战略规划引导科研组织进行绿色技术创新,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科技开发;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引导、鼓励绿色科技的应用。
如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和相关发展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中,抓紧研究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
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二、通过市场导向牵引绿色科技创新。
例如政府指定环境技术政策、财政支持政策等为绿色科技创新主体创造大量的市场需求。
通过环境法规等强制驱动绿色科技创新,例如《清洁空气法》对燃烧矿物排放的污染物进行严格限定,从而推动以清洁汽车为首的一系列绿色技术的产生。
三、组织开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试点,展开绿色科技革命。
编制再生金属及再制造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启动“城市矿产”循环利用工程,抓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秸秆综合利用等丁作。
选择典型地区和行业,开展低碳经济发展示范试点。
四、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推广绿色科技、低碳生活。
培养公众的绿色意识,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扩大培育绿色科技创新的消费市场,将为绿色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这些机制综合作用、相互促进,从而保证绿色科技健康快速的发展。
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我国的绿色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是因为一系列的遗留问题以及之前先污染,后治理观念的影响,绿色科技的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一是国民“绿色科技”观念有待提高。
我国人口有13亿,“绿色科技”观念认识不一,推广普及“绿色科技”困难较大。
二是“绿色科技”的使用成本仍相对较高。
与传统的可替代技术相比,“绿色科技”解决方案仍然显得十分昂贵。
部分“绿色科技”产品虽可通过相应的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但仍无法从根本七解决传统技术的价格优势。
三是在融资瓶颈尚待突破。
受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的制约。
中国的“绿色科技”的产业化融资仍然受到较大限制。
而部分“绿色科技”前期投入大和回报周期长的特性。
也使一些传统的融资渠道难以介入其中。
四是面对复杂的监管挑战。
国内的区域性政策众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监管主体很难统一,出于对政策及相关制度理解和把握程度的不同,在一定时期内“绿色科技”将面临复杂的监管挑战。
五总结绿色科技是一种人与自然双赢的科学技术形态,它反映了人类的理性精神,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它的发展将使人类步人人与自然友好、和谐的技术时代。
绿色科技通过作用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及要素投入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产中,绿色科技有助于推广清洁生产、发展持续农业、实施绿色取向的第三产业,在分配中,绿色科技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产品分配的代内和代际公平;在流通中,绿色科技可促进流通渠道的畅通和交易成本的最小;在消费中,绿色科技可推动产品的回收、利用;使消费者树立文明消费观;在要素投入中绿色科技有助于消除自然资源和能源对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绿色科技顺应趋势,从深层次上改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绿色科技的发展适应了生态世界观的本体论要求。
只有绿色科技的发展,才能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
当前经济社会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就须维护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
因而,发展绿色科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1] 包庆德,邱滟霞.绿色科技:生态时代的规范与学界研究的进展[J].科学学研究,2006,24(z2)[2] 高文武,王虎成.简论生态文明所需要的科学技术[J].江汉论坛,2012,(2):47-50.[3] 王鲁娜.生态生产力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9,(7):63-65.[4] 马驰翔,谢芳林.发展生态科技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21.[5] 李鸣.绿色科技: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J].前沿,2010,(19):155-158.[6] 甘巍,李英.绿色科技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教导刊,2009,(27):169-170[7] 李连.绿色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江西化工,2008,(2):70-71.[8] 赵光明.中国“绿色科技”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市场,2011,(2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