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理解专题篇一.首先向大家介绍阅读理解题型的解题思路阅读能力就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书面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阅读是以了解文字意义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读者首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运用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列如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贮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
1.培养认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认读就是阅读是用视觉来感知和辨识文字符号的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它是最基本的活动。
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的前提。
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从提高认读能力入手。
一般来说影响认读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文字符号的结构。
(2)感知、判断的能力。
(3)识字的数量。
(4)阅读广度。
(5)心理因素。
以上所举的影响认读能力的因素中,除字形结构是客观因素外,其余都是主观因素,都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
阅读文章,首先要能整体感知文章的大体内容。
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也叫“统观”,即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统观的几个要点。
任何事物都有结构,整体是由各部分有机组成,语言也不例外。
我们在阅读分析文章时产生错误的原因往往就在于没有整体的感知,没有坚持“统观”。
2.理解作者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反映。
因此,要理清结构,就必须理解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是如何思考和观察的,是怎样安排表达顺序的,同时,要适当注意不同文体在结构上有不同的特点,以及同一种文体在结构上的变化。
把握文章的中心也就是对文章主旨的认识,是理解文章的重要环节,是理解能力的重要体现。
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只有在认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文章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出来,才是真正的理解。
不可只抓住只言片语,主观臆断(凭臆测来断定),停于表面现象。
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文章的文章中心有着不同的表达方法。
例如,记叙文中,中心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和时间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深入挖掘。
而说明文和议论文中有的是通过中心句和中心与语段直接把中心表达出来,有的分散在全文的各个部分之中,需要通过归纳段意加以提炼。
还有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意在言外,要深入挖掘作品中的道理。
同学们把握恶劣这些特点,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
3.理解语言的结构及其在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朗读、默读和背诵是学习语文并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感知语言结构和规律,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在各种语言结构中,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句子,他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理解句子主要是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词语的顺序、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语气、语调等来领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在句子中,出词所含的意思外,汉语中词序和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在表义上都有重要作用。
同样的词语,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完全不同的意思。
其次是理解句群。
句群是由句子组成的、表达一层完整意思的篇章结构的基本单位,也四表达思想观点的一个重要环节。
句群常常是一个修辞方式的运用单位,有时则反映着一个推理过程。
对句群的理解,主要是理解句群的中心语义,了解句群中句子的组合方式,认识句群在文中的章法功能。
对句群含意(中心语义)的理解,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本环节。
再次是理解文章的段落。
段落是文章中最大一级的语言结构,也是文章的直接组成部分,是认识文章结构的基础。
对段落的理解,一是了解自然段的段意,二是划分意义段并了解意义段的段意,三是把握文章的结构。
这是理解文章的核心部分,套从各段的内容和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上去领会。
阅读文章要抓住关键性词语,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意。
所谓“关键性词语”,即文中对表述内容、表达中心起作用的词语。
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以后,才能准确地找到。
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
二.阅读理解的主要题型要明白高考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高考的大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咏物散文。
在文学作品阅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
笔者姑且将这类题称为表达作用题。
近几年阅卷中我们发现考生对信息筛选题大多得心应手,一旦涉及理解并进一步分析鉴赏,就茫然无措。
1、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如2006年高考辽宁卷丰子恺的《杨柳》第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解题思路:(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人称的作用大致为: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情感交流,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地叙述。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如上述题目可以这样回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4)步骤:确认人称+人称的特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明此人称对表达主旨、中心的作用。
2、修辞方法类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
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朱成玉的《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第12题: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题总路:(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文章内容、结构分析其具体作用,阐述其表达效果。
上述题目可以这样组织答案: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4)步骤:点明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作用+结合原文词句进行分析在结构、内容上的作用+表达效果(5)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以简代繁,具体生动。
3.比拟:色彩鲜明,描写形象,启人想象。
4.夸张: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6.排比:前后联结,结构紧凑;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说理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便于抒情。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9.反复:多次强调,突出思想,加深印象;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加强抒情感染力。
10.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11.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12.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
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4.反语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3、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杨闻宇的《日月行色》第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常见的表达方式的作用可以简洁地表述如下: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如上述题目答案可以概括为: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4)步骤:点明表达方式+分析文章语句+结合原文词句进行分析在结构、内容上的作用+表达效果4、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雷抒雁的《麦天》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
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
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
如下所述: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如上例答为: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再如:2007年江西卷汪曾祺的《泰山很大》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就可以这样组织: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5、表现手法类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如2007年四川卷赵丽宏的《焰火的变奏》第14题: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如下所述: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以小见大通过细小的事、景表现重大的内容主题。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如上述题目答案可以概括为: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