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复习导学案五陈情表

文言文复习导学案五陈情表

文言文复习导学案五《陈情表》教师寄语:梵高说:“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

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

”没有什么天注定,只有自己挺不住,同学们我们已经坚持了两个周,接下来要你更大的努力和坚持。

如果懒了,累了,烦了,就逼自己一把,适当的逼迫能把我们的惰性逼走,把我们的平庸逼走,把我们的勇气逼出来,把我们的前途逼出来!【复习要求】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要求1、在原文上写出带框字的意思,在文后空白处翻译划线的句子。

2、熟练地背诵并准确地默写全文。

刘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一、将加框字的意思写在原文上二、翻译下列句子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5.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6.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三、解释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谨拜表以闻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猥以微贱,当待东宫臣具以表闻臣以供养无主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圣朝以孝治天下无以至千里作《师说》以贻之敢以烦执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乱易整,不武阙秦以利晋具告以事越国以鄙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焉用亡郑飞仔陪邻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籍何以至此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请以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以待大王来项王未有以应于:急于星火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不拘于时善假于物也因击沛公于坐而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师不必贤于弟子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得复见将军于此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长于臣因击沛公于坐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夫晋,何厌之有珍宝尽有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筋骨之强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圣人之所以为圣惑之不解郯子之徒古之圣人将焉取之唯君图之何厌之有珍宝尽有之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置之坐上四、文言文小知识:古代官职升贬的称谓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陈情表》“除臣洗马”22、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如《陈情表》:“过蒙拔擢”3、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如《陈情表》“拜臣郎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征拜尚书”5、辟:征召《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6、迁:改任官职。

常见的有二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

”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7、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8、出:指出京受任。

《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9、转:调动官职《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10、谪:贬官,降低官职。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11、黜:罢免,革职免官。

《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12、领:担任,特指兼任官职。

如《诸葛亮传》“顷之,又领益州牧”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习题李密,字令伯,犍为(qián,地名)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①。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课文部分)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⑤何如?”密曰:“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④。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注]①醮:改嫁。

②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

④虫流: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

此指死亡。

⑤安公乐:刘备之子刘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祖母刘氏,躬自抚养躬自:亲自B.数使吴,有才辩数:多次C.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服阕:服丧期满D.华善之善: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密奉事以.孝谨闻// 臣以.供养无主B.乃.迁汉中太守//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C.后卒于.家// 得复见将军于此D.齐桓得管仲而.霸//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下面文句全都体现“悲恻动人”的一项是:( )①密奉事以孝谨闻②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④门衰祚薄⑤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⑥后刘终,服阕A.①②④B.②③⑥C.②③④D.①⑤⑥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李密几岁大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是祖母刘氏把他抚养成人,他曾拜谯周为师,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B.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C.李密在祖母去世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D.李密做温县县令时,讨厌下属官吏,因给人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而被上告,司吏因为他在温县做官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5、翻译句子:1)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2)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3)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六、美文欣赏父子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自然是最亲密的。

正常的父子(母子)关系,是父亲总想为孩子做点儿什么,累死累活也心甘情愿,不图任何回报;而孩子总怕父亲劳累而不让他多做什么,有什么困难问题也悄悄地扛,默默地顶,事事处处都想着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种关系是相互依靠的,你是我的靠山,我是你的希望。

这种关系是包容的,特别是父亲,总能包容孩子的任何过失。

当我们说家是港湾的时候,第一指向就是父母那里。

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一定能处处理解父母,体贴父母,而不是一味索取,不懂回报。

这几天跟儿子的交流,让我在父子关系上有了更多体味。

前几天他说要定票回家,我说,你上班忙,我来帮你在网上盯着购票吧。

为了节日期间购票,那口子专门往银行卡里打了2千块钱。

儿子却说,不用,我自己来就行了。

行吧,自己来就来吧,我不厌其烦罗嗦着告诉他早上8点就放票了,早些起来看,买好了给我说一声。

那天上午10点多,短信来了:票买好了。

昨天上网,想到他节后回去的事,又跟他说,啥时候回去,时间定下来,我给你买返程票。

他的回答跟上次差不多:不用,我自己看着就行。

听着他的回答,一则是喜。

儿子终于长大了,他不愿意多麻烦老子,也不愿用家里的钱。

这是自立的初步表现。

另一方面呢,又有些淡淡的落寞。

老子对于儿子,再也不被倚靠的时候,留在我心里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

就好像我在最重要的人哪里没什么作用的感觉。

就好比我已经过时不能为孩子做什么的感觉。

要不说,当父母的有时候在孩子面前挺“贱”的。

孩子要不能自立、什么也不能做的时候,你会恨铁不成钢,希望他能独立行走,像个成人似地在社会上发展。

孩子某一天突然显得很自立了,你又觉得你没用了,你为不能为他做什么而愁绪飘上心头,像是一下变老了般。

当儿子说他什么都行的时候,本来应当是特别高兴的啊!我突然想到看过的一篇文章,讲怎么样爱父母的文章,其中大意是,要爱他们,就让他们做点儿啥事,就去吃他们做的饭,就接受他们的关心体贴,就让他们忙碌劳累,就多听听他们的诉说与唠叨。

现在我是体会到这一点了。

如果儿子让我为他做点儿什么,可能比现在什么也不让做我更高兴的。

因为我还能为孩子付出,所以我快乐。

我想到那些年,每回探家在父母身边的时候,享受着父亲母亲的劳累忙碌出的成果,带走他们养的猪肉羊肉、带回含着爹妈体味温度的各种食品,我高兴的同时,也让父母特别欣慰。

虽然我什么也不缺,虽然家里带来的东西不是最精致的,但这些带回来的吃的喝的,总是最暖胃最让我珍爱的。

爱,就是这样一种传递,用我的脚步,到父母身边重温温暖;用父母的汗水,在我心上洒下阳光雨露,修复我饥渴的神经。

是的,有一种爱,就是付出;有一种幸福,是付出后的眺望。

我想不明白,社会上怎么还会有“啃老族、啃小族”。

除了身体原因之外的一些人,有些身体好好的,怠惰成性。

要我看,都是惯出来的。

有位老同志诉说自己家里的事情,说父母七十多了,他之下弟兄两个,都巴巴地望他父亲的那几个退休工资。

是有下岗的原因,但也不能不去市场上找点事情做啊!我说一定是你父亲从小就宠爱他们的结果,他说是有这个原因。

还有位给我讲她的公婆,也不过60岁左右的年龄,身体好好的,在我们老家,那是正当年的岁数;看儿子当了小军官,经济上好了,就都靠过来住在一起享受了。

住在一起不方便不说,还非讲究乡下男尊女卑的那一套,自己不干活,也不让儿子帮着干。

儿子是挺孝顺的,不让她对公婆有任何意见。

她说,你说这样长期下去,怎么受得了!报纸电视里还有更特别的例子。

虽然是少数,但也代表了一类人。

说明在父子之间,还有一些关系是超出人类共识的。

无论是啃老还是啃小,都是人性劣的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