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针对电影《风雨哈佛路》片段的探讨及自我情况分析林亚南1(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北京100081)摘要: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E.H.Erikson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自我同一性问题涉及到青少年发展的各个方面,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探索自我和同一性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核心。
本文对电影《风雨哈佛路》中个别人物及笔者本人自我同一性形成问题进行分析,将片中主人公Liz与她的朋友Chris进行对比,探讨了片中主人公自我同一性确立成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风雨哈佛路;自我同一性;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扩散看完电影《风雨哈佛路》,让我产生思绪种种。
许多人看完这部电影,将关注重点放在了Liz悲惨的出身和生活上,从小生活在贫民窟的Liz,父母吸毒,母亲患有精神分裂,从小开始乞讨,在垃圾桶里捡吃的,上学的次数屈指可数。
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了收容所,Liz和她的朋友Chris开始了流落街头的生活……我固然敬佩她没有被如此艰苦黑暗的经历打垮,但更令我深思的是,是如何强大的力量使她能够在经历彷徨、绝望后始终不放弃心中的爱与希望,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片段中结尾Liz的”Yes,I do”是如此坚定,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其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呢?下文将进行探讨。
一、J.E.Marcia提出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Marcia将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操作化,根据Erikson自我同一性理论中的两个主要维度/变量——探索和投入的程度将青少年划分为四种同一性状态,即:表1. Marcia提出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1[作者简介]林亚南,女,汉族,1991年生,辽宁丹东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一)片中人物Liz的同一性状态分析片段中的Liz有自己的目标,清楚地思考过自己是谁和想做什么,属于第4种类型,即同一性获得。
在Liz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过她的迷茫与彷徨,即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混乱。
自从家庭破裂后,Liz一直无处立足。
不管是在收容所中,还是与同伴的流浪岁月中,Liz都在问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该怎么做。
当她站在楼顶俯瞰这座城市时,感到的是孤独和无助。
15岁的Liz在母亲去世后开始思考人生,开始审视自己的生存状态。
正如她自己说的:“我无处立足,在这世上我孤独无助。
一个16岁的人只有八年级的水平。
你会顺着一个下降的螺旋到一个更糟的地方。
你断了每一条路,拒绝了每次机会,你令所有曾经信任你的人都失望了……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得作出选择。
我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Liz战胜了自卑感,通过自我逃避,延迟满足需要,在母亲去世的重创下,她艰难地,却也是幸运的解决了早起发展所存在的各种心里矛盾和冲突,就这样她开始了自己的征程,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和努力,她以非凡的毅力开始了刻苦的学习。
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她学完了高中四年的课程,每门学科的成绩都在A以上。
当她站在波士顿的哈佛大学进行参观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和不一样的人群时,她说:“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出生?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她决心实现她的又一个愿望——她要成为这所大学学府中的一员,她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奋斗目标。
Liz从学习中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属于学校,她成功的克服了“自我同一性混乱”,形成了较好的自我同一性。
(二)片中人物Chris的同一性状态分析Liz的朋友Chris也是是个苦命的女孩,可悲的是她没有Liz一样的心态,最终也走上了与Liz不一样的人生。
在本片中她也许只是一个陪衬,却可以说明很多道理,给人许多启示。
她曾对Liz说过:“我不属于学校,你也不属于学校。
”她的这种行为属于自我防御机制里面的典型的“否认”机制。
否认是最早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之一。
它伴随着痛苦感情一并产生,是为了减轻痛苦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通过这种机制,人不相信、不承认对自己不利的、带来痛苦的现实情况。
否认使人逃离现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消极办法。
片段中Chris与Liz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点可以从David老师与Chris的对话中看出:-Chris,多一点理想,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大叔,我7岁就已经长大了。
-我的意思是高中以后,没事的。
-我会做个捡垃圾的,我会做个妓女,谁在意我变成什么样的混蛋呢。
Chris属于同一性扩散的典型,同一性扩散亦称同一性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
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
可想而知,在Liz于Chris未相见的这一段时间里,Chris没有完成像Liz那样对人生的探索和选择,也未积极思考,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要做什么,也没有理想,同一性扩散的青少年常常无法发现自我,一直使自己处于一种散漫的无所依附的状态之中,他们是冲动的,思维缺乏条理,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常常是表面的零乱的。
(三)笔者本人的同一性状态分析回忆青少年时期甚至大学期间,笔者认为自己处于同一性延缓这一状态。
从小到大一直听父母的话,父母说什么就做什么,没有思考过过程后的结果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高中时期对自己的人生方向很迷茫,没有特别确定的理想和目标,眼前暂且能填补内心空虚的奋斗目标就是高考,为了高考而学习。
“我为什么要高考?我想考哪所大学?我将来想做什么?”都是未曾思考过的问题。
大学时期开始经历探索自我的过程,体验到更多的危机,但未能找到有效的途径解决这些危机。
同一性延缓者往往表现出自我矛盾、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与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自我评价的矛盾;第二,独立性的不确定,他们一方面渴望并争取自由, 另一方面却无法驾驭自由,进而逃避自由;第三,时空感的不协调,同一性延缓者对时间、空间没有客观的认识,难以整合过去——现在——未来时间关系和新环境带来的空间上的改变;第四,未做出职业生涯规划;第五,人际交往中的困惑,由于交际圈的扩大和复杂化,同一性延缓者难以整合多种社会角色,进而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力不从心;第六,恋爱与性问题上的不成熟。
在笔者的大学日常生活中,虽然没有以上所述全部表现,但是确实所占一部分,比如未做出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在人际交往中难以应付与部分人群的交往,甚至逃避某些人际交往;在恋爱与性的问题上也颇不成熟,缺乏正确的认识与考虑。
三、影响同一性形成的因素(一)客观方面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父母的期望、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学校中的归属感、社会环境等都是影响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因素,正如Liz的成功与很多外部的力量与支持有关:六岁前的Liz与母亲关系很好,正是这种在幼年时期体会到的母爱,发展出Liz对家的依恋和比较完整的人格。
Liz在十五岁时结识了与自己同病相怜的Chris并与其成为好友,她们互说心事结伴流浪,高中的Liz 也于同学们相处甚佳,良好的同伴关系,让Liz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找到了归属感,完成了对自我的认同。
Liz的高中老师David是影响Liz同一性确立的重要人物,是他,凭着Liz的一篇作文和简单的会话录取了她,并在细微之处指点着、支持着她。
当Liz去哈佛参观,看见哈佛里的莘莘学子而心生自卑的时候,他告诉她:“我们是普通人,上哈佛的也是普通人……”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教化,就象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
(二)主观方面青少年自我意识、青少年对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是两个主要因素,影片主人公Liz内在的力量与驱动是她成功的主要原因:在客观方面我们提到,Liz父母在她早年与她建立的客体关系,在她内心深处得到了较好的内化,因为妈妈爱她,所以她爱妈妈,爱自己,并将这种爱转化成持续向上的力量。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人有自行选择其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重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主观经验。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过的生活,是我们内心所选择的生活。
在妈妈的葬礼上,Liz躺在妈妈的棺木上,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无助。
正是这种无助,让她得以警醒:“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得作出选择。
我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于是,她开始自己打工养活自己,开始拼命地学习,通过这一切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我真的很聪明,我会成功的,我只是需要机会而已,是的,是这样的,我需要机会脱离我出生的环境,我认识的人全都充满了怨气,他们活着只是为了生存,但是我相信有比那更好的地方,那里更发达,我要活在那种地方,就是这样。
”能说明“正确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最好例子,莫过于Liz与好朋友Chris之间对自己人生设计的对比。
Liz在地铁站与Chris重逢,彼时她已经在学校接受教育,而Chris还在地铁里流浪。
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是我们永远都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选择自己的主观感受,选择自己的梦想与对人生的设计。
光是有主观的选择,光是有梦想而不去行动,一切都只能是画饼充饥。
Liz 的成长和成功,最终应该归结于她卓越的行动力。
“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
”Liz没有把时间花在抱怨,花在与生活讨价还价上,她只是把时间花在不停的行动上。
Liz持续的行动力,促使她生命中无数细微的改变,当这种细微的改变的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她经在不知不觉中转换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参考文献:[1](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1998).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浙江教育出版社.[2]张日异(2000).自我同一性——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自我测定[J].心理科学,(2)[3]刘睿,傅丽萍(2009).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基于“合法延缓期”的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27(3).[4]陈香,张日昇(2000). 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张家口师专学报,16(4).[5]张日晟(1993).青年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美)莉丝·默里著(2011).曹植译.风雨哈佛路[M].中信出版社.读书的好处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