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简介:刘洋,空军70后飞行员中优秀代表。
1978年10月6日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1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
曾任空军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68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
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两年多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等各类各科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
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
2012年6月神舟九号顺利升空,成为中国第一位飞天的女航天员。
被评选为“2012中华儿女年度人物”。
父母都是本分工人]刘洋的父亲刘士林原为郑州市第一食品机械厂技术科的助理工程师,母亲牛喜云原是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职工,都已退休。
他们的左邻右舍说:“家庭关系好,她爸特老实,刘洋长得像她爸,小妞长得谈不上多漂亮,但是很精神,对人也有礼貌。
”“一家人非常朴实,你看他们穿的衣服就知道。
”“不像别的小孩,穿得花花绿绿爱打扮。
”求学,一个小题拿不准都会问已是74岁高龄的白凤枝是刘洋一年级班主任,也是她的启蒙老师。
“刘洋从小就是个好苗子。
”说起刘洋,白老师一脸骄傲。
李风云当年是刘洋的高中语文老师。
李老师说,刘洋很低调、内敛,“衣着、用具都非常朴素,做啥事儿都特别认真,一个字、一个小题拿不准都会问。
”入航校身体素质较差历苦无数刘洋回忆:“第一次跑万米的时候,非常非常痛苦。
因为有一种上不来气的感觉,我当时一直鼓励自己,我说再跑一圈,再跑一圈再跑一百米、一百米,就用一百米、一百米鼓励自己不断跑下来的。
涅槃每一次飞行升空都是涅槃“每一次飞行升空,每一次返航着陆,都是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涅槃。
”刘洋曾感慨。
2002年,当时24岁的女飞行员刘洋第一次正式亮相,她已经飞过四种气象。
在18名同批的女飞行员中,执行远程跨区重要保障任务,她是第一个。
沉稳低调,是刘洋留给众人的第一印象。
空军生涯一次,刘洋驾驶着战鹰进行仪表飞行,飞机刚离地,刘洋发出“收起落架”的口令时,便听到“嘭”的一声,一股鲜血直喷到挡风玻璃上。
瞬间,座舱内便充满了焦糊味,刘洋凭直觉判断是飞机撞鸟了。
紧接着,机械师报告:“右发动机温度升高,动力下降。
”危急情况下,刘洋表现出了一个年轻飞行员少有的镇静,集中精力保持飞行状态,和机组人员密切协同,采取正确的方法着陆。
11分钟后,终于使飞机在跑道上降落成功。
下飞机一检查,飞机撞上了18只信鸽,有两只被吸进了吸气道。
如果当时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11]刘洋从来不娇气,四年的航校学习,从来不让父母看望她。
还记得第一次跳伞之前打电话回家,母亲在电话那头轻描淡写地说:“不就是跳伞吗,没问题,安全得很,何况有教员在,我们很放心。
”刘洋当时还有点委屈,跳完了,反而不急于打电话报平安。
到晚上打电话,才知道,爸妈一天都等在家里没有上班。
听到刘洋的声音,爸爸在电话那头激动地说:“好,好,好,平安下来就好。
”妈妈拿起电话,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双泪长流。
“雏鹰在家的庇护下,怎么也不能高飞。
”第一次跳伞后,刘洋写信回家这样对父母说。
作为跨世纪的飞行员,刘洋并不满足于“两杆一舵”的生活,在飞行之余,她还擅长朗诵和演讲。
在部队举行的一次英语演讲比赛中,她无限憧憬地说:“只要坚持到最后/推开窗外/就会发现你的玫瑰正在盛开/作为女飞行员/祖国的蓝天就是我心中神圣的玫园。
”出舱感言天宫就是我们在太空的家,很温馨很舒适,我们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刘洋谈人生生活从来都不曾改变,可看待生活的心变了,一切就都变得美好了。
写感言倍感光荣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在感言中写到:能够代表中国女性首次出征太空,我倍感光荣与自豪!13天的太空之旅,我感受到了科技的进步和祖国的强大,我坚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人物评论杨利伟:诚实·可爱选拔刘洋的时候是我去面试的,有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当时,我们在他们部队进行面试的时候,有个环节是考她们的英语口语。
我们先面试的是另一个女飞行员。
当面试刘洋的时候,没想到,她很坦然地对我们考官说,先面试的那个飞行员已经和她讲了你们要问的一些口语题目,请你们出新的题目。
这一刻,我顿时感到了她的诚实和可爱。
她认为战友互相之间竞争是良性的,诚实是第一位的。
母亲:孝顺·懂事刘洋从小就特别孝顺。
上初中那会,家里经济条件差。
初二考试她考得好,学校发了10块钱奖学金。
她也没告诉我们,就问她爸穿多大的鞋,过了几天她就买了一双回力鞋给他爸。
那时候,一双回力鞋就是10块钱,她全花了,没给自己买一点东西。
到了初三,她又得了10块钱奖学金,给我又买了一双回力鞋。
她还说,你们要锻炼身体啊。
当了飞行员,她害怕我们担心,有什么事都不告诉我们。
有一次飞机被鸟群撞到了,她也不说。
我是从报纸上看到的,当时把我和他爸吓坏了。
教练员:阳光·勤奋刘洋是个很阳光的女孩,多才多艺,亲和力很强。
在航天员中心,她可是各种娱乐活动的主持人。
前段时间,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观烈士陵园,她把看到胡杨、戈壁之后的感言朗诵给我们听,把我们都打动了。
她的文采也很好,平时喜欢写写东西。
在训练场上,她很勤奋,很认真,关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善于同教员沟通、和同伴交流。
遇到不懂的问题,她会打破砂锅问到底。
记得有一次我们演练一个故障的时候,和手册写得稍微有点不太一样,她马上来问我,并将相关的内容也问了一遍。
景海鹏:为人谦和刘洋是二批航天员,说到她,景海鹏觉得虽然年轻,但她的专业能力绝对不逊于两位前辈,尽显赞誉之情。
景海鹏:刘洋才两年的航天员,工作训练要追上我们十几年学的内容,不太可能。
但是她利用两年时间,周末都没有休息,把所有的课程、十几个系统都赶齐了,和我们步调一致,完全达到了执行这次飞行任务的能力。
虽然我们三个人都属于说得少的性格,但是她的口才非常好,她经常演讲,知识非常渊博。
刘洋也是一样为人非常谦和,比如训练时,她一定会快走几步把门打开让我们先走,上车下车一定会先请我们,训练休息期间,会择机帮我们加热饭、冲饮料等等。
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都是从生活、工作、学习的点点滴滴做起,从这么几个点就能看出刘洋的为人处事非常好。
李风云:朴实·较真刘洋给她的印象朴实较真而且大胆,刘洋的话很少,平日里衣着打扮很朴素,单从外表看,很是不起眼。
不过,无论是那位老师讲完课,如果心中有疑问,刘洋总是会在下课后,在讲台边拦住老师,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但从这一点来看,刘洋还是一个很较真也很大胆的孩子”。
刘洋在高中期间成绩一直非常好尤其是英语,是班里的团支书,做事情很是认真,在她的印象中,刘洋高中三年从未请过假,也从未迟到早退,纪律性非常强。
中学班主任:几乎没变刘洋毕业后曾经回到家乡看望过自己高中三年的班主任武秋月,武秋月的丈夫庞人龙至今还清晰记得刘洋当时到家里的情景。
“她当时穿的是便装,样子和上高中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庞人龙说,当时刘洋给武秋月带了几块巧克力,刘洋告诉他们,那是专门发给飞行员的巧克力,平时自己不舍得吃,专门存下来带回来给老师尝尝的。
庞人龙当时还和妻子开玩笑说,托她的福,自己也吃上了飞行员吃的巧克力了。
那次相见,刘洋只在武老师家里呆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庞人龙就再没有见过刘洋,只是从妻子的嘴里偶尔会听到刘洋结婚了,曾经有一家民航公司动员刘洋转业要把刘洋挖走、刘洋谢绝了之类的消息。
“这几天看到了媒体报道,我一眼就认出了她,这么多年了,这孩子几乎没有怎么改变。
”庞人龙说,自己的妻子这几年一直重病在床,知道刘洋成了航天员的候选人后,妻子也高兴,妻子还希望能告诉刘洋,希望刘洋能够梦想成真、平平安安,也希望刘洋能够再回来看看她。
语录刚当飞行员时,教练对刘洋说,在天上飞时,千万不要忘记地勤人员的付出,他们是托举我们飞翔的“隐形的翅膀”。
如今,刘洋对这话理解更深:“天梯漫漫,每一节都凝结着无数航天人的付出……”经历了一次次生死考验,可面对祖国的呼唤,刘洋的选择从来都是义无反顾。
如今,刘洋佩戴上了金色的航天员徽标,“选择”依旧。
她笑呵呵地说:“以前驾飞机,现在坐火箭,危险系数是越来越高。
可风险再大,我也愿意代表祖国翱翔太空。
”培养一名成熟的航天员,通常需要4年左右。
可刘洋仅仅用2年完成了这一切,她的刻苦勤奋由此可见。
有记者问:“‘速成’会不会有技术上的短板?”没想,刘洋自信地说:“我对自己有把握,要知道,前苏联第一位上天的女航天员捷列什克娃也不过只培养了半年。
”刚开始,5分钟成了刘洋的极限点。
那个时候,她浑身冒汗,整个人都在崩溃的边缘。
怎么办?刘洋摸索出了自己的妙招:“那一刻,我幻想自己在美丽的海边,把注意力从痛苦中转移出去。
”航天员每一项训练,都是对生理极限的挑战。
而要克服这些挑战,唯一的办法就是以超常的毅力,坚持再坚持。
第一次在离心机训练,没超过3分钟,刘洋两条腿就像跑了万米,不停地发抖。
如今,她已能承受和男航天员一样的标准负重6个G。
刘洋说:“对于航天事业,你为她吃的苦越多,就会越热爱她。
”吴阶平简介吴阶平,男,汉族,1917年1月生,江苏常州人。
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医学博士。
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的杰出领导人,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十一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
究中探索创新、取得成果撒下了良种。
兄弟皆医界名家吴阶平弟兄几个如今都是有贡献的医界名家,这与家庭教育有关。
父亲在孩子们启蒙时就尽力创造条件,请老先生教古书,请纱厂的工程师们教英文、算术。
结果吴瑞萍没上小学、初中直接进入高中;吴阶平也迈过小学考入天津汇文中学。
老父亲的教导言犹在耳:你们长大不要到官场去追名逐利,你们没那种后台;也不要经商,还是好好读书,学技术,将来凭本领吃饭。
老人还要儿子们都去学医,而且要上名牌的协和医学院。
在那种年代的家长如此明智是难能可贵的,不失为一个开明之家。
吴阶平在那里生活长大,获益良多。
立志进协和没有父亲的指点,他也要像幼年玩翻铜板那样,下了决心非到协和念书不可。
他16岁中学毕业顺利考入燕京大学,完成了协和医预班三年的学业,1936年正式进入这座“王府”。
在当年那是十分令人羡慕的。
协和学制八年,在美国注册立案,毕业由纽约大学授予博士学位。
教授多为美国人,教学全用英文。
每年只从全国众多拔尖的考生中精选二、三十人,学习要求极严,75分才算及格,到毕业时往往一个班只剩下十多人。
学生们拼命苦读,仍难免被淘汰。
机智灵活吴阶平给自己下了这样一个评语:“很淘气,中学大学都没好好念书,不是一个用功的好学生。
可是并没拉下什么,脑子没有停下来,倒是活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