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理论

中医药理论


概述
一、什么是中药?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并具有 保健养生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二、什么是草药?
一般是指主流本草尚未记载,流传于民间, 在正规中医机构和中医药人员中应用不普遍, 多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 药物。
三、为什么古代将药学称为“本草”? 中药按其自然属性分为植物药、动物 药和矿物药三类,其中植物类药材最多, 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药学称为 “本草”。
三、道地药材的变迁 山西上党人参绝灭,现以东北人参为贵。 川芎《本经》即有收载,宋代才成为道 地药 材。 三七原道地药材产地为广西(广三七、田 七),现为云南(滇三七)。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一、中药适时采集的重要性 二、采收时节 1.植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 从理论上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 进行,通常以入药部位的成熟程度为依据。 2.动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
2.甘味:能补、能缓、能和、能润,有补益、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等作用。
3.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4.涩味:有与酸味相似的收敛固涩作用。 5.苦味:能泄、能燥,燥即燥湿作用;泄的作 用较广。 通泄(下):泻下通便 泄 降泄(气):降泄肺气、降泄胃气。 清泄(热):清热泻火
6.咸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 7.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五、几点说明 (1)药物的性只一种,药物的味可以是一种,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三、常用炮制方法
1.修治:纯净、粉碎、切制处理
2.水制:润、漂、水飞(加液研磨法)
3.火制:炒、炙、煅、煨、烘焙
4.水火共制:煮、蒸、潬、淬
5.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中药的作用 是指中药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对中 药的反应。 二、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
三、什么是中药的主治? 即中药所主要治疗的病证。又称为 “应用”或“适应证”。 四、中药功效与主治的关系 主治是确定功效的依据;功效提示中 药的适应范围。 中药的核心是功效,它是联系中药 主治与性味归经的枢纽。
五、功效的分类 1.对因治疗功效 (1)扶正功效 (2)祛邪功效 (3)调理脏腑功能功效 (4)消除病理产物功效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一、含义 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还包括了平性)。
二、四气的确定依据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三、四气的阴阳属性 寒凉——阴 温热——阳
四、四气的作用(与功效的关系)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养阴)。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 络、回阳救逆。
五、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治法和遣药处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 药,疗热以寒药。”
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 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 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三、中药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 各种中药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偏 性,“以偏纠偏”)。 四、中药作用的分类 1.治疗作用(功效) 2.不良作用(不良反应) (1)副作用:在常用剂量即治疗剂量时出现的 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2)毒性反应:用药后引起机体的损害性反应。
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也 是我国和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用药数目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非常重 视地道药材和质量规格。对于制剂,也制定 了制剂规范,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可见 一斑。
对药物的配伍禁忌也作了总结,提出了著 名的“十八反”、“十九畏”理论。
2.金元时期
此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是突出临床适用, 注重药性理论探讨。本草著作多简明扼要。 既继承、发展了药性理论,又积极探求药物 的奏效原理。中药性能理论在此期初具规模。 元代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为食疗专 著,对中药学的发展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尤其该书首次记载用蒸馏法工艺制酒,对提 高酒剂的药效具有进步意义。
五、明朝时期
《本草品汇精要》是明朝唯一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但在药学史上影响很小。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 当推《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又名《纲目》, 系李时珍所著。全书 52卷,约200万言,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374种, 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多首,以自然属性和生态条 件为分类基础,分为16纲60类,是中古时期最完备的 分类系统。不仅总结了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而 且为后世本草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既 是医药方面的工具书,又是科技史上的百科全书。


本 草
四、宋、金元时期
1.宋代 宋代官方组织修订了一些本草书籍,但最 具代表性的是私人编纂的《经史证类备急本 草》。 本书又名《证类本草》,由宋代名医唐慎 微所著,载药为1500多种,并附方3000余首。 它保存了宋以前大量的药学资料,是我国现存 最早的完整流传的综合性本草,不仅具有很高 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献 价值。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一、什么是道地药材(地道药材)
道:古代的行政区划。地:地域、地区 质优效高的特产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如广陈皮、新会皮(橘皮)、四大怀药(怀 菊花、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川连(黄 连)、川椒(花椒)、川断(续断)、阳春砂(砂仁) 等。
二、确定道地药材的因素 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 关,但关键因素是临床疗效。
本草纲目拾遗
七、民国时期 1.中医学校建立,中药学讲义问世。 2.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是我国第 一部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3.本草学现代研究开始起步。
八、现代的本草成就 1.影印、重刊、校点评注了数十种重要的本 草古籍。 2.编辑、出版了大量的当代药学著作。 3.对中药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并编写了 全国性的中药志及一大批药用植物志、药用 动物志及地区性的中药志。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一、什么是中药的功效? 即中药的治疗作用.亦称为中药的“功 能”。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知道下对药 物治疗作用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是药物 对于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 述形式。 二、中药功效的确定依据 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而确定。即通过用 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 辨证论治的方法归纳出来。
4.中药现代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5.中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药 学专门人才。
中 华 本 草
集古今药学成就之大成、集中反映现代 中药学科发展的当代药学著作是《中华本 草》。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包括总 论1卷,药物26卷,附篇1卷,索引2卷),后 4卷为民族药专卷(包括藏药、蒙药、维药、 傣药各1卷)。共收载药物8980味,插图8534 幅,约2200万字。 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 我国目前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其中植 物药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
干燥处理贮藏、密封贮藏、吸潮养护、 化学药剂养护、气调养护等。 三、剧毒药物应专柜上锁,专人保管
一、概念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之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之 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 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二、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 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第二节 五

一、含义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 淡味和涩味。五味的本义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 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实际作用。 3.药物的来源。 三、五味的阴阳属性 辛、甘、淡—阳 酸、苦、咸、涩—阴
四、五味的作用
1.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本草纲目
六、清朝时期 此期本草著作数量众多,最有代表性的是 《本草纲目拾遗》。
该书又名《纲目拾遗》,系赵学敏所著。载 药921种,其中新增药达716种,是新增药物最 多的本草古籍。它补充了《纲目》的不足,纠 正了《纲目》的错误,并总结了明清以来的药 学成就。该书引用的文献达600余种,其中大 量医药书籍现已亡佚,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以保证药效和容易获得为原则。
3.矿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
大多可以随时采收。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一、中药合理贮藏的意义 中药的贮藏保管条件与药材质量密切 相关。如贮藏不当,药物可发生质变,表 现为虫蛀、霉腐、泛油或泛糖,色泽、气 味、质地或形态变化,融化、潮解、风化 等,直接影响到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二、中药贮藏养护的方法
神 农 尝 百 草
中药最早发现的是植物药,后来逐渐 认识了动物药,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起, 又发现了矿物药。 二、中药知识的流传 中药知识的流传,最早是口耳相传, 随着文字的出现,后来有了文字记载。先 是散在记载,以后发展有了药学专著。
第二节
一、秦汉时期
中药学的发展
诞生了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 草经》。 该书又名《本经》、《本草经》,约成 书于东汉末年,系集体创作,托名神农。全 书共收载药物365种,采用“三品分类法”。 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汉以 前的药学成就,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 基础,被尊为药学经典著作。
但是,也有一些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 不明显,而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
四、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和影响因素 1.一般而言,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由其性味 和质地决定。 (1)与性味的关系 升浮——辛、甘,温热。 沉降——酸、苦、咸、涩,寒凉。 (2)与质地的关系 升浮——质轻(花 叶 皮 枝) 沉降——质重(种子 果实 矿物 贝壳)
也可以是多种。
(2)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宜性味合参。
(3)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更宜性味、
功效合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