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解释经典的方法论反思2014年3月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16卷第2期 Mar(2014VoI(16No(2OFHUANGHES&TUNIVERSn'YJOURNAL朱熹解释经典的方法论反思木王治伟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朱熹解释经典的过程有着自己的解释逻辑,从“探寻文本本义”到“体验圣人之心”,最终实现“通经以明理”的目的,这是朱熹的解经逻辑。
通过意义的局限性与开放性、理解偏见的合理性等解释学视角来审视这一逻辑,对理解朱熹的解经过程具有方法论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朱熹;经典;逻辑;解释学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424(2014)02-0067-04 朱熹解释经典的过程当然有自己的逻辑,可是释训诂名物及文义理致尤难明者,而其易明处,更不如果用解释学的方法来看待这个解释过程和解释逻须贴句相续,乃为得体。
盖如此,则读者看注,即知辑,将会得到更多的方法论启迪。
其非经外之文,却须将注再就经上体会,自然思虑归一、解释经典的逻辑一,功力不分,而其玩索之味,亦益深长矣旧p刊1。
朱熹解释经典的逻辑是:探寻文本本意,体验圣后世对经典的注解很多,可是,如果注释自成体人之心,通经以明理。
这三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系,自成文章,那么人们在读注的时候,就有可能追随注文的思想,忽视了经文的本意。
所以,注解最好识过程,也是思想逐渐提升达到解释目的的必然逻辑。
是零散的,不具有连贯性的。
这样才能使经文的表 1(探寻文本本义达不受影响。
在写给吕子约的书信中,朱子说: 在对待古代经典方面,朱熹主张探求文本的原意。
他批评有读书如《论》、《孟》,是直说日用眼前事,文理无宋以来人们对经典的解释往往掺入自己的意思,背离了古人的原意。
他说: 可疑。
先儒说得虽浅,却别无穿凿坏了处。
如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后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诗》、《易》之类,则为先儒所凿所坏,使人不见当来做自家意思中来。
如此,只是推广得自家意思,如何立言本意。
此又是一种功夫,直是要人虚心平气,本见得古人意思。
须得退步者,不要自作意思,只虚此文之下打叠,交空荡荡地,不要留一字先儒旧说,莫心将古人语言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杀向何处去。
如问他是何人所说,所尊所亲、所憎所恶,一切莫问,而此玩心,方可得古人意,有长进处。
且如孟子说唯文本本意是求,则圣贤之指得矣旧J2213。
《诗》,要“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逆者,等待之谓朱子认为,《论语》、《孟子》两书还保持了经典也。
如前途等待一人,未来时且须耐心等待,将来自文本的原貌,而不像《诗经》、《易经》那样受到前儒有来时候啪。
的修改。
于是,对经典本意的探求更具有可能性。
朱子在这里阐述的读书方法是以文本为主体宋人对经典的态度往往是喜欢自作主张,以己意来诠释经典,使其对经典的注解变成了个人创作。
的,尽可能摈弃个人思想;对于经典作品的态度就是,放下自己的所有想法,退回来耐心等待古人意思朱子指出:“传注,惟古注不作文,却好看。
只随经“杀向何处”。
这无疑展示了朱子做学问的严谨态句分说,不离经意最好。
疏亦然。
今人解书,只图要度,对古人的尊重。
同时,对于前人对经典作品的注作文,又加辨说,百般生疑。
故其文虽可读,而经意疏文字,朱子也提出了较为客观的看法,他说: 疏远。
程子《易传》亦成作文,说了又说。
故今人观“凡解释文字,不可令注脚成文。
成文则注与者更不看本经,只读传,亦非所以使人思也。
” 193朱经各为一事,人唯看注而忘经。
不然,即须各作一番熹为程门后学,对程子《易传》尚有批评,这正是朱理会,添却一项功夫。
窃谓须只似汉儒毛孔之流,略子注经的原则立场的表现。
收稿日期:2013—10—25 作者简介:王治伟(1979一),男,河南渑池人,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
}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朱熹(中庸)学研究》(12FZX005)。
万方数据68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在追寻本意的原则指导下,朱子非常肯定自己那就是通经以明理。
对《孟子》的解释,他曾说: “若与孟子不合者,天厌 3(通经以明理之!天厌之!”11]11(50无论他的解释是否违背了先贤朱熹认为,解经的最终目的是明理。
朱子说: “经之有解,所以通经。
经既通,自无事于解,借经的愿意,他的这种自信已经表明了对经典文本原意以通乎理耳。
理得,则无俟乎经。
”【 J192l在朱子看来,的重视。
朱子说:“某《语孟集注》添一字不得,减一字不得” 43 7他还说:“某于《论》、《孟》四十余年理解是为经服务的,不理解经的时候,需要借助解,而会。
中间逐字称等,不教偏些子。
学者将注处,宜子一旦能够明了经典之理,那么解本身就没有了意义和价值。
解经的最终目的是明理,这就是通经明理息看。
” 655由此可见,朱子对《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确是花费了很大的心力,反复修改,其目的还的思想。
是要探求文本原意。
可朱子探求文本本意朱子所处的时代已不是单纯的对古代经典做训并不是认识的终点,再进一层就是要体验圣人之心。
诂考证的处理,而是着力于理论体系的建构。
宋人 2(体验圣人之心一方面受到佛老的影响去思考心性、体用,一方面又虽然是从探求文本本义出发,可朱子对待经典要建构儒学的形而上学与佛老抗衡,并且在理论上作品,并不是像秦汉以来儒者那样只追求章句训诂,与佛老划清界限。
于是可以说,宋人对于经典的态度不在于经典本身,而是面对时代的话题,解决当时而是更希望寻求圣人之意,体验圣人之心。
他说: 的问题。
他们试图从儒家经典作品中抽离出来义理“窃谓秦汉以来,圣学不传,儒者惟知章句训诂之为观念,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关怀,同时实现道事,而不知复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
至于近世,先知先觉之士始发明之,则学者既有以知夫德伦理观念普遍化、合理化的确证。
朱子正处在这个思潮之中,也不可避免地应对这时代的话题。
前日之为陋矣。
”旧J3640朱子在阐述自己解释立场的同时,也对“二程”寻求圣人之意的方式给予了充分朱子把经典作品翻出来,参看各家注解,甚至逐的肯定。
一辨别,看上去好像是在做甄别真伪的工作,可实际朱子对孟子的解释力求贯彻圣人之意和圣人风上,每一种解释都具有合理性,并且朱子所做的也不范。
因为“惟圣人无人欲之私而全乎天理”旧”哪。
可避免地带着个人的价值意图。
朱子以道统自任,把圣人之心看作“全乎天理”,即是把它看作至高至感慨儒家道统的不继,所以,他的目的很明显至少有确立儒家道统承传的意思。
可是,确立一种理论的上的标准。
那么,学者对圣心的体察就成为必要。
朱子说:“读书须是以自家之心体验圣人之合理性,不仅要有前后相继的连贯性,而且也要有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和精密化作为辅助。
心。
”[1]2887只有体察了圣人之心,自己的修养才更能理是宋代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二程”的“理得到提高。
朱子解孟的目的本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气说”把理看作是万物之本源。
既是道德内涵,又修养身心、进入圣境的修养之途。
包纳了天地万物;而气则是形而下的,作为理的支撑子朱子对圣心的体验同时也是对圣贤的尊重。
朱与实现。
朱子继承了“二程”的理气观念,并在很大说:“讲习孔孟书。
孔孟往矣,口不能言。
须以此程度上尝试扩展理的内涵。
其解经的目的或许是为心比孔孟之心,将孔孟之心作自己心。
要须自家说时了恢复经典的原貌,更可能是为了明理。
他说I“读孔孟点头道是方得。
不可谓孔孟不会说话,一向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 任己见说将去。
” 432“33孔孟当然不会再现身点头读书最直接的是求知圣贤之意,可是最终归宿162 了,朱子这样说却表现出了对孑L孟圣贤的尊重。
这还是要穷达万物之理。
朱子还说:“若吾之心即与种切身体验就是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研究古籍,就圣人之心无异矣,则尚何学之为哉?像是在和古人对话,与古人做心与心的交流,那么这天地达之言以求圣人之意,因圣人之意样的研究绝不会是毫无收获、没有价值的。
故学者必因先理。
”[2]1920圣贤之心是无私欲的,我们与它还朱子把“体验圣人之心”作为解释经典的基本以达天地之有很大差距,可是,我们为学的目的正是使自立场,因而其解释实践又必然是一种心的体验过程。
己之心贴近圣贤之心,从而进一步再求得天地之理。
体察圣人言语,从而体验圣人之心,可这样并没有走通经以明理并不是轻易可以达到,而是需要反完诠释之路。
朱熹对经典的诠释还要走向北宋“二复努力。
朱子说:“大抵读书当择先儒旧说之当于程”之学的天理,即以天理来审视儒家经典,以天理思想来贯通经典,把经典的心性之学纳入朱子理学理者,反复玩味,朝夕涵泳,便与本经正言之意通贯浃洽于胸中,然后有益。
不必段段立说,徒为观美而的论域之中。
因而,我们再进一步寻觅朱子的意图,万方数据69王治伟:朱熹解释经典的方法论反思后寻索人性之中永恒的、相通的东西。
实未必深有得于心也。
讲学正要反复研穷,方见义理归宿处,不 1(意义的局限性与开放性可只略说过便休也。
”【2 Jl舛5只有反复努力,深得于心,才能经典文本的意义具有局限性。
文本的意义往往真正把握义理,达到学习经典的局限在某个特定的时空领域,以至于脱离这个时空目的。
朱子还说: 的人无法将其完全还原。
虽然朱熹对经典的解释是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在赵岐等人的基础上展开的,他尽可能地从文本本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身出发来解释,不轻信前人的注解,他以为这样就可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以达到对经典本义和圣人原意的认识。
可是正如伽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达默尔所说:“一切文字性的东西都是一种异化了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
自所安,以考其的讲话,因此他们需要把符号转换成讲话和意义。
正因为通过文字性就使意义遭受一种自我异化,因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此把文字符号转换成讲话和意义就提出了真正的诠矣?583。
释学任务。
”[3]504。
505既然由思想到文字就已经发生求得义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辨别过了异化,那么,再由文字转化成意义自然也免不了违程,到底义理何在,不能妄断,还要验其通塞,参考众说。
通经明理是朱子的解经原则,也正是其为学方背文字本身,理解圣人原意似乎就显得更为困难。
朱熹试图从经典文本出发,进而达到对作者原意的式。
探求,自然也不免在起点就与经典思想隔了一层,更朱子通经明理,这个理是一种道德观念。
对经无从去探求文本原意。
典进行考察,把文本中的言论加以分析和阐发,目的不是要寻找一种历史真实,由于时间间距是无法跨越的,朱熹实际上也无而是要展示其中的道德法达到对经典文本本意的完全理解,而仅仅是形成普遍性,进而确立一种行为准则。
在朱子看来,作为了界域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