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皮质激素使用

糖皮质激素使用


GCS药理作用——抗炎作用
抗炎作用: 非特异性,强,各种原因所致炎症反应均有效。
1) 早期:抑制渗出,缓解症状,改善全身状况。 2) 后期: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C增生,延缓肉芽 组织的形成,减轻后遗症。 抑制炎症反应的同时,也降低机体防御功能。
GCS药理作用——抗炎作用
NOS NO
抑制转录 - 细胞因子IL-1 IL-6,8 TNF-α PLA2 炎性介质 LT,PG,PAF 后期:肉芽组织形成 粘连瘢痕形成 后 遗症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过敏性疾病 休克
严重急性感染 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 血液病
局部应用
严格掌握给药剂量、方法和疗程
常用疗法
全身给药
大剂量冲击疗法 一般剂量长期疗法 小剂量替代疗法 局部外用
大剂量冲击疗法
适用范围:急性、重度、危及生命的疾病的抢救,如 过敏性休克、急性移植排异反应等急症
GCS其它药理作用
◆ 血液造血系统 刺激骨髓造血机能,红细胞、血红蛋白 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增加,淋巴细胞减 少、淋巴组织萎缩
◆ 心血管系统 允许作用增加对儿茶酚胺类、 ATⅡ等的反应 盐皮质激素样水钠潴留作用可致高血压, 血胆固醇增高可致动脉粥样硬化
◆ 中枢神经系统 兴奋性提高,可至欣快、 激动和失眠等 偶诱发精神失常. 大剂量可使儿童惊厥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ADRENOCORTICOSTEROIDS
中南大学药理学系 涂江华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类
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包括
盐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 性激素 它们分别在球状带、束状带及网状带中合成。
肾上腺 被膜 球状带 束状带
皮质
被膜 皮质
髓质 网状带
髓 质
肾 上 腺 实 质 示 意 图
球状带
注:肝脏疾病时,不宜用可的松、泼尼松

了解各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特点
表1. 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特点
药物 氢化可的松 可 的 松 水盐代谢 糖代谢 抗炎作用 作用时间(h) 抗炎等效剂量(mg)
1.0 0.8
1.0 0.8
1.0 0.8
8~12 8~Βιβλιοθήκη 220.0 25.0泼 尼 松 泼尼松龙 甲泼尼龙 曲安西龙
S S 激素-受体
DNA
二聚体(激活)
S S
R* R*
GRE
功能蛋白 premRNA 细胞核 细胞浆 转录复合体 (RNA聚合酶等)
mRNA 编辑
糖皮质激素(GCS)基本作用模式
CBG:皮质激素转运球蛋白;S:糖皮质激素 ;R:糖皮质激素受体; R*:激活的糖皮质激素受体; HSP:热休克蛋白;IP:免疫亲和素
糖皮质激素(GCS)作用机制
基因效应:
GCS+GR(胞质中) →复合体→胞核→改变功能蛋白合成→效应
核移位(nuclear translocation)
GR与GCS结合→GR构型改变→GR活化后 →穿过核膜进入胞核
糖皮质激素(GCS)的允许作用
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
GCS对有些组织细胞无直接效应,但可给其他 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称为允许作用。 如GCS可增强儿茶酚胺、ATⅡ的血管收缩作 用和胰高血糖素的血糖升高作用。 GCS增加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
被膜
束状带 皮质
网状带 髓质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steroids,GCS)
糖皮质激素是体内重要的内分泌激素,具有 广泛的生理作用:
① 调节机体的主要物质代谢
② 调控机体器官的发育和功能 ③ 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体内GCS的合成和分泌受HPA轴的调节
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
GCS药理作用——抗毒作用
迅速缓和机体对内毒素的反应
缓解毒血症+退热
1、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内致热原释放
2、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对致热原的反应
3、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
GCS药理作用——抗休克作用
主要用于感染中毒性休克 ↑心血管对儿茶酚的敏感性;加强心肌收缩力 使痉挛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 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MDF)形成
B细胞
GCS
T 细胞
免疫 母细胞
浆细胞
体液免疫
TS + TH 免疫 母细胞 致敏小淋 巴细胞 细胞免疫
感应期
增殖分化期
效应期
GCS药理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作用于免疫过程中多个环节;小剂量抑制细胞免 疫;大剂量干扰体液免疫 作用特点:
1. 抑制巨噬细胞处理,吞噬抗原
2. 抑制免疫母细胞的增殖和分裂;抑制B细胞转化 为浆细胞 3. 破坏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并使淋巴细胞移 行至血管外、血液中LC↓
0.6 0.6 0.5 0 0.1 0.1
3.5 4.0 5.0 5.0 30.0 35
3.5 4.0 5.0 5.0 30.0 35.0
12~36 12~36 12~36 12~36 36~54 36~54
5.0 5.0 4.0 4.0 0.75 0.60
地塞米松
倍他米松
GCS临床应用
替代疗法
自身免疫性疾病
1 2 3
21
20
CH2OH
R
11 19 10 5
18
12
C O
C
8 7
13 14
17 16 D 15
9
A
4
B
6
o
GCS构效关系
GCS的C17有羟基、C11 上有酮基或羟基 C11是酮基的为前体药
OH O&R
11
19 1 2 3 10 5 9 18 12
21 20
CH2OH
C
8 7
13
14
C O OH 17 16 D 15
o
地塞米松 (dexamethasone)
糖皮质激素生理效应——对代谢的作用

糖代谢
促进糖异生 减少葡萄糖分解 组织利用葡萄糖减少
血糖增高
皮肤变薄 蛋白质代谢 分解增加 抑制合成 淋巴、肌肉萎缩 造成负氮平衡 生长减慢
糖皮质激素生理效应——对代谢的作用
脂肪代谢
促进脂肪分解 四肢分解重新 分布于躯干
中枢神经系统
兴奋性提高

消化系统
胃酸 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糖皮质激素(GCS)
GCS作用广泛而复杂,且随剂量不同而异 生理情况下所分泌的GCS主要影响物质代 谢的过程 超生理剂量的GCS则有抗炎、免疫抑制、 抗休克、抗毒、血液系统作用等药理作用 简称“四抗一血”
糖皮质激素(GCS)作用机制
影响基因表达 (基因效应)
下午4时110nmol/L
午夜0时前后为低谷
(反馈性促进下丘脑-垂体激素分泌,继而引起GCS 新的分泌高峰)
了解其节律性对制订GCS的给药方案有指导意义
GCS
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抗生素、激
素和维生素。
具有广泛而强烈的生理和药理作用: 功过参半:
功: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过:各种副作用造成不少问题
滥用现象十分普遍,合理应用非常必要
分 类
按来源:
天 然:可的松,氢化可的松 人工合成: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 曲安西龙,倍他米松,氟轻松,等
按作用时间长短:
短 效:可的松,氢化可的松
中 效:泼尼松,泼尼松龙,曲安西龙 长 效:地塞米松,倍他米松
GCS基本结构
C3的酮基、C20的羰 基、C 4-5的双键是 保持生理功能所必 须
游离脂肪酸增多 血胆固醇增高 向心性肥胖
水盐代谢
弱盐皮质激素作用 抗VitD的作用,减 少钙的吸收
潴钠排钾 排 钙磷 骨质脱钙
糖皮质激素生理效应——对其他功能系统的作用
骨髓造血机能增强 边缘 粒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淋 巴细胞蛋白质合成减少 红细胞 粒细胞 血小板增多 淋 巴细胞减少
血液造血系统
隔日晨给药法(隔日疗法)
每2日的剂量隔日清晨1次给予 采用中效类的泼尼松或泼尼松龙 不用长效的激素,以免引起对HPA轴的抑制
小剂量替代疗法
适用范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包括肾上腺危象、阿
狄森氏病),垂体功能减退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给药方法:
常用药物:氢化可的松 途径:口服给药
发生严重应激状况时需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约300~400mg/d
给药方法:
常用药物:氢化可的松
途径:静脉给药
剂量:每日数百以至1000mg
疗程:3~5天
一般剂量长期疗法
适用范围:自身免疫性疾病、白血病 给药方法:
常用药物:泼尼松 (不宜用长效药物) 途径:口服给药
剂量:
每次10~30 mg, tid,获得临床疗效后逐渐减量;
促皮质素释放激素 CRH - 腺垂体 + 促皮质素 ACTH + 肾上腺皮质 - -
下丘脑
皮质激素
下丘脑与垂体
下丘脑
室旁核
垂体柄 神经纤维 神经垂体
视上核神经 内分泌细胞 垂体门脉 腺垂体 腺细胞
静脉窦
GCS分泌的昼夜节律性(生理情况)
呈脉冲式分泌,有昼夜节律性
清晨8时左右450nmol/L—分泌高峰(反馈抑制)
o 泼尼松龙 (prednisolone)
C1-2为双键,抗炎及糖代作用增强 C9引入F、 C6引入-CH3、C16引入CH3或-OH,使抗炎更强,水盐 代谢更弱
R
11
19 1 2 3 10 5 9 9 18 12
21 20
CH2OH CH3&OH
C O
C
8 7
13
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