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地面监测中获得:降雨量、土壤湿度、小型动物、动 物残余物(粪便、尿和残余食物)等。
第四节
生物污染监测
• 生物污染监测: 应用各种检测手段测定生物体内 的有害物质,以便及时掌握被污染的程度。 • 生物污染监测的步骤:
生物样品的采集 生物样品制备
预处理
污染物的测定
一、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在体内分布
(1)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生态系统或动植物区系位移; (2) 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的分布及其栖息地; (3) 水土流失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对环境影响; (4) 沙漠化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对环境影响; (5) 草场沙化退化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对环境影响; (6) 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原、农田、荒漠 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7) 水环境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湖泊、水库、河流和海 洋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8) 主要环境污染物(农药、化肥、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 在土壤-植物-水体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 (9) 水土流失地、沙漠化地及草原退化地优化治理模式的 生态平衡恢复过程; (10) 各生态系统中微量气体的释放通量与吸收情况。
第一节 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
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项目

目的:了解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状况,判别和测定 水体污染的类型和程度,为制定控制污染措施,使水 环境生态系统保持平衡提供依据。 样品采集:尽可能与化学监测断面一致,采样点数使 视具体情况而定。见表。 监测项目:见表(P292)


二、生物群落监测方法
生物指数(BI)= 2A+B
A类—敏感底栖动物种类数 B类—耐污底栖动物种类数 BI=10-40,清洁水域;BI=1-6,中等污染水域;BI=0,严重 污染区域。
2、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
ni ni d log 2 N i 1 N
• 特点:
能定量反映生物群 落结构的种类、数量及 群落中种类组成变化信 息。
3、其他监测方法
• 生产力测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叶绿素a等
生理指标
• 污染物含量测定
第三节 生态监测
• 生态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对一定区域
范围内的生态系统或生态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 成要素进行系统的测定和观察的过程。
生态监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观察、测试的过程,少
则一个或几个生态变化周期,多则几十个、几百个生态变化 周期。在时空上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
(1)普通盆栽法;(2)植物监测器法;
(3)微核监测技术
2、现场调查法
(1)植物群落调查法;(2)调查地衣和苔藓;
(3)调查树木年轮
3、其他监测方法
1、盆栽植物监测法
(1)普通盆栽法
• 先将指示植物在没有污染的环境中盆栽或地栽培植,待生 长到适宜大小时,移至监测点观察它们的受害症状和程度。 • 例如:唐菖蒲监测大气中氟化物污染 • 非污染环境唐菖蒲(3-4叶)放在距污染源主导风向下 风向不同距离地方定期观察(叶尖、叶缘是否有伤斑出 现,且伤斑与正常组织间有一明显界线)
一、生态监测的类型及内容
(一) 宏观生态监测
宏观监测地域面积至少应在一定区域范围之内,对一 个或若干个生态系统进行监测,最大范围可扩展至一个国 家、一个地区基至全球。
(二) 微观生态监测
微观监测指对一个或几个生态系统内各生态要素指标 进行物理、化学、生态学方面的监测。
(三) 我国优先监测的生态项目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第一节 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
第二节 大气污染生物监测
第三节 生态监测
第四节 生物污染监测

生物监测
1、定义:
通过生物(动、植物及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长发育 状况及生理生化指标和生态系统的变化,来研究环境污染的 情况,测定污染物毒性的一类监测方法。
2、手段:
了解生物群落变化——生态监测 观察生物受害症状——毒性、致突变测定 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 测定生物生理生化反应
二、监测仪器
(1) 国家采用的生态监测仪器属大型监测设备,如: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图像系统; (2) 常规生态监测选择小型仪器。一般的测试系统,应由 传感器、中间变换设备、传输设备、数据处理设备、显示记录 设备几部分组成。
四、生态监测方法
1. 地面监测 2. 空中监测 3. 卫星监测
1.地面监测
1. 卫生学质量的判断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以检验细菌总数,特别是检验 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细菌,如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 粪链球菌、肠道病毒等,来间接判断水的卫生学质量。
2. 利用细菌的新陈代谢能力检测废水毒性
– – – 利用细菌的活动能力 利用用细菌生长抑制试验 利用细菌的呼吸代谢检测
第二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 地衣、苔藓对某些污染物反应敏感 ,如SO2年均浓度0.015-0.105cm3/m3, 可使地衣绝迹; 浓度达 0.017 cm3/m3,绝大多数苔藓不能生存。
1)现场调查法:重污染区——少数壳状地衣
中污染区——枝状地衣 轻污染区——叶状地衣 严重污染地带——除极个别耐污品种外,很少有地衣、 苔藓

生物群落法的理论依据:未受污染的水体生态系统保
持相对平衡,当水体受到污染后,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 种类和个体数量发生变化,使自然生态平衡系统遭到破坏, 最终结果是敏感生物消亡,抗性生物旺盛生长,群落结构 单一。
(一)水污染指示生物
• 1、浮游生物:
• 2、着生生物:
• 3、底栖动物: • 4、鱼类:
应或生理机能的变化,来评价水体污染状况,确定毒物安 全浓度的方法。
按水流方式:静水式和流水式 分 类 按测试时间分类:急性试验和慢性试验
按受试活体分类:水生生物和发光细菌等
发光细菌法

原理:利用污染物对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微生物所发射出
的蓝绿光强度的影响,来判断水质受污染的情况。

凡是干扰或损害细菌呼吸或生理过程的任何因素都能使细 菌的发光强度立即发生改变,并随毒物浓度增加,发光强 度减弱。 具有较高灵敏度和重现性,特别是测定综合毒性。

指示生物
• 定义:能够对环境中污染物作出定性、定量反应的生
物。
• 敏感性指示生物:污染物浓度很低时,就表现出某
些灵敏反应的指示生物。如牵牛花对光化学烟雾很敏 感。
• 耐性指示生物:在不良的环境中却表现出良好的生
长势的指示生物。也就是说污染了的环境反而促进了 这类植物的生长。如:水体富营养化,蓝藻大量出现。
• 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是利用生物对存在于大气中的污染物的反应,监 测有害气体的成分和含量,以确定大气的环境质 量水平。
一、利用植物监测
(一)指示植物及其受害症状 • 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对大气污染反应灵敏,用以指
示和反映大气污染状况的植物,称为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二)监测方法
1、盆栽植物监测法
(3)微核检测技术
• 可以测定大气、水体中三致物质(致癌、畸、突变) • 紫露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单子叶、鸭趾草科。
• 原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受到污
染而破坏,在四分体中形成微核,以微核增加数量作 为判断污染程度的指标。 • 监测:紫露草开花盛期的幼期花序 插入盛有清洁 自来水的杯子中 监测点 一段时间后观察微 核数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测定方法:
1、新鲜发光细菌培养物测定法
检测发光细菌加入测试水样后(作用10-20min)的发光强度变化。
2、发光细菌与海藻混合测定法
利用有毒物质对发光细菌没有直接毒害作用,而对藻类有毒害作用的 特点。因为毒物的作用使藻类放氧能力下降,发光细菌发光能力也下降。
3、冷冻干燥发光细菌制剂测定法
四、细菌学检验法
植物吸收:根系从土壤或水体中吸收污染物
二、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一)消解和灰化
湿法消解 灰化法
提取方法
(二) 提取、分离
振荡浸取法 组织捣碎提取法 脂肪提取器提取 直接球磨提取法 液-液萃取法 蒸馏法 (柱)层析法 磺化法和皂化法 气提法和液上空间法 低温冷冻法
分离方法
蒸馏法 (三) 浓缩方法 K-D浓缩器 蒸发法等
A——不耐污染藻类的种类数; B——广谱性藻类的种类数; C——仅在污染水域才出现的藻类种类数。 指数0~50为多污带;50~100为α-中污带;100~150为β中污带;50~200为轻污带。
三、生物测试法
(一)水生生物毒性实验 (二)发光细菌法 (三)其他方法
生物测试法
定义:利用生物受到污染物质危害或毒害后所产生的反
s
• d——种类多样性指数 • N——单位面积样品中收集到 的各类动物的总个数 • ni——单位面积样品中第 i种动 物的个数 • s——收集到的动物种类数
• d <1.0 严重污染 • d=1.0-3.0 中等污染 • d >3.0 清洁
3、硅藻生物指数
2 A B 2C 100 硅藻指数 = A B C
三、污染物的测定
• 测定方法主要有: 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荧光分光光度法 色谱法 质谱法 联机法
• 5、微生物
(二)生物指数法
• 生物指数:运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的反映生物种群或
群落结构变化,以评价环境质量的数值。
1、贝克生物指数
2、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
3、硅藻生物指数
1、贝克生物指数
• 由贝克于1955年首次提出:将从采样点采到的底栖大型无脊 椎动物分成两类,一类是不耐有机污染物的敏感种,另一类 为耐有机污染物的耐污种,通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移植试验:非污染区地衣、苔藓连同基质一起取下,移植到污染区
的不同监测点上。
3)地衣、苔藓分析法: Pb、Cu、Cd、S、Cl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