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藏戏说课稿

藏戏说课稿

《藏戏》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藏戏》。

本单元是以感受“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结合本次说课主题,“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分析
《藏戏》一文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颇具文学色彩。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本单元我们随着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脚步领略了老北京的春节的习俗;跟着“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感受到了腊八粥的甜甜腻腻、美味;通过古诗三首的学习了解了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的独特文化。

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藏戏就是其中的一种,它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二)追寻藏戏的传奇
1.学生自读4—7自然段,思考:藏戏的创始人唐东杰布的故事有哪些传奇
色彩?
2.学生读后组织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

3.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的整个形成过程。

(三)了解藏戏的特色。

1.学生默读1——3,8——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
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要求:默读,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预设1:学生能抓住课文前三句话概括出藏戏的特点是—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连续演出时间长。

教师提示:课文为什么不用陈述句,而用反问句呢?(引导学生将反问句与陈述句进行对比朗读,体会到课文连续用三个反问句开篇,点出了藏戏的特点,总领全文,又激起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


预设2:学生能联系课文8—17自然段,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藏戏的特点的。

(1)戴面具表演。

出示: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代表其两面三刀。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和嘴唇出挖出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教师提示:藏戏的面具通过颜色、表情、布料表示不同的象征意义。

(2)没有舞台
出示第15自然段。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

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
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

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指名读,齐读。

体会艺人们的无拘无束、自由豪放。


(3)演出可以三五天不结束。

(4)板书:面具——不简单
舞台——不固定
时间——不限制
(5)师生合作读文,进一步体会课文写法。

教师小结:文章开篇概括写出特点,后文中又详细介绍特点,这种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将藏戏那独特的魅力与人文内涵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四)传播藏戏的文化
让学生用上以下词语介绍藏戏,传播藏戏。

出示:唐东杰布雪域高原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席地而坐随意发挥随心所欲优哉游哉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渠道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

五、教学反思:
1.朗读指导不到位:感受开篇三个排比式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时过于仓促,也应该去朗读;感受语言的生动时,比喻、排比的句子也应该通过朗读去进一步感受表达效果,还可以积累语言。

2.学完课文让学生练笔,给予的时间过于仓促,学生并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学生练笔前的点拨不够细腻,有部分学生还不知如何下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