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环境保护复习

水环境保护复习

第一章绪论1.水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与内容:(1)水环境的监测、调查与试验,已获得水环境分析计算和研究的基础资料;(2)对排入研究水体(称受纳水体)的污染源的排污情况进行预测,称污染负荷预测,包括对未来水平年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流域径流污染负荷的预测;(3)建立水环境模拟预测数学模型,根据预测的污染负荷,预测不同水平年研究水体可能产生的污染时空变化情况;(4)水环境质量评价,以全面认识环境污染的历史变化、现状和未来的情况,了解水环境质量的优劣,为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5)进行水环境保护规划,根据最优化原理与方法,提出满足水环境保护目标要求的水污染防治最佳方案;(6)环境保护的最优化管理,运用现有的各种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

2.污染物:水中存在的各种物质(包括能量),其含量变化过程中,凡有可能引起水的功能降低而危害生态健康,尤其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时,则称他们造成了水体污染,于是他们被称为污染物。

水体污染:水中存在的各种物质,其含量变化过程中,凡有可能引起水的功能降低而危害生态健康,尤其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时,则称造成了水体污染。

3.水体污染物的分类:(1)按污染物的属性分类:物理性的、化学性的和生物性的。

(2)按进入水体的污染来源分布情况分类:点源的和非点源的。

点源污染:指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他们有固定的排放口;非点源污染:指来自流域广大面积上的降雨径流污染,如泥沙、农药、化肥等污染,常称面源污染;线源污染:如航行的船舶的污染。

4.水污染危害耗氧有机物污染、可溶性盐类和酸碱物质污染、重金属污染(比重大于4)、有毒化学品污染、水中悬浮固体、油类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5.水体污染原因自然污染:特殊的地质构造或者其他自然条件是一个地区的化学元素富集,或天然植物在腐烂过程中产生某些有毒物质。

人为污染: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如工业污水不加处理排放,农药化肥随径流进入水体等。

纳污:污染物在水文循环中不断进入水体的现象。

自净:污染物随水体的运动不停地发生变化,自然地减少、消失或无害化。

6.水体自净过程:(1)物理净化过程:指污染物在水体中混合、稀释、沉淀、吸附、凝聚、向大气挥发和病菌死亡等物理作用下使水体污染浓度降低的现象;(2)化学净化过程:指污染物在水中由于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酸碱反应等化学作用下,致使污染浓度降低或毒性丧失的现象;(3)生物净化过程:是水体内的庞大的微生物群,在他们分泌的各种酶的作用下,使污染物不断发生分解和转化为无害物质的现象。

7.水的自净能力:水的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而恢复到较清洁的能力。

环境容量:在满足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下,允许有一个年最大纳污量,即环境容量。

8.水环境保护生态工程措施:流域(区域)合作综合整治、清洁生产、水土保持、生态农业、水利工程、人工湿地技术和污水处理厂技术。

9.清洁生产: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的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

10. 自净能力:水的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而恢复到较清洁的能力。

11.污水处理:预处理、一级、二级、三级处理(p15)12.水质指标:单一性因素指标:铜、铬、溶解氧、挥发菌多因素综合性水质指标:BOD、COD、TN、TP、PH(1)溶解氧DO(2)生化需氧量BOD(3)化学需氧量COD(4)总氮TN(5)总磷TP(6)酸碱强度PH13.水质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区地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惜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产卵场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区地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泅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是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第二章1.水环境监测:通过适当的方法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的代表值进行鉴定,从而确定水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

2.监测对象:受纳水体的水质监测(包括地表水,如江、河、湖、库、大海等)和水的污染源监测(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监测目的:为水环境研究、模拟、预测、评价、规划、管理和制定环境政策、标准等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3.水环境监测程序:对监测区域有关水环境情况调查分析→监测断面、采样点优化布设→采样点的水样采集与保存→水样的环境指标测定→测定数据的整编与刊布4.水质监测指标的测试分析方法选择原则:方法成熟、准确,操作简便,抗干扰能力好,成果可靠。

5.监测分析方法体系:①国家标准分析方法②统一分析方法③等效方法。

6.地表水水样的采集:(表层水样):用桶、瓶直接采样,一般将其沉至水面下0.3-0.5m 处采集;(深层水样):用带有重锤的采样器沉入水中指定的位置采集;(溶解气体的水样):用双瓶采样器采样。

水样的保存常用的容器材质:硼硅玻璃、聚乙烯、石英、聚四氟乙烯。

保存水样的措施:①选择材质性能稳定的容器②控制水样的PH值③加入适宜的化学试剂④冷藏或冷冻第三章水污染负荷预测1.水污染负荷:是反映对某水体输入污染物质强度的度量。

某一水域某一时段内的输入污染物数量称污染负荷量,其变化过程称污染负荷过程。

2.污染负荷预测的目的:为了运用水环境数学模型,根据预测的污染负荷进一步计算受纳水体在设计条件下,BOD、COD、DO、TN、TP、温度、藻类等环境要素随时间、空间的变化,为优化水资源利用、水环境规划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3.点源污染分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4.影响点源污染负荷的主要因素:人口增长、工业产值、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各种污染物浓度等。

5.污染负荷预测模型:6.工业废水污染负荷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量和各种污染物量。

其预测程序是:先根据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预计不同设计水平年的工业总产值及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由此得到预测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将其乘以废水的污染物浓度,即得预测的污染物多少。

P507.工业废水排放量预测:一个地区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是由工业中的各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组成的,因此将设计水平年各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扣除相应的重复用水后相加,即得预测的该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

8.面源污染:是流域面积范围上高度离散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所形成的污染。

9.降雨径流污染负荷形成的过程:(1)降雨径流过程,这既是淋溶、冲刷污染物的动力,又是水污染物质的载体;(2)产沙输沙过程,流失的泥沙除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污染物外,同时还对其它污染物有强烈的吸附作用,使之随泥沙迁移;(3)污染物随水流运动中德迁移转化过程。

10.面源污染负荷预测的一般步骤:(1)将研究区域按地形、地貌、土壤和土地利用情况划分为若干类型的单元区;(2)对每种类型选择代表小区,开展一定时间(至少一个水文年)的降雨径流污染试验;(3)根据试验资料建立代表小区的降雨径流污染负荷计算模型;(4)将建立的各代表小区的计算模型应用于相应类型的单元区,计算研究区域的面源污染负荷。

11.面源负荷模型:经验公式法、单位线法和以物理成因分析为基础的数学模型法一是预测降雨产生的污染物负荷量,称产污量(类似净雨量)二是负荷过程(类似流量过程)例题P58第四章水环境演化原理1.污染物在水中的物理迁移过程:污染物随水流的输移与混合,受泥沙颗粒和底岸的吸附与解吸、沉淀与再悬浮,底泥中污染物的运输等。

2. 移流作用的输移河水移流运动(对流运动):以时均流速为代表的水体质点的迁移运动3. 分子扩散作用的输移扩散:由于物理量在空间上存在梯度使之在空间上趋于均化的物质迁移现象。

分子扩散:水中污染物由于分子的物规则运动,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去的运动过程。

4. 紊动扩散作用的输移紊动扩散:紊流中涡旋的不规则运动引起的。

5. 离散(弥散)作用的输移流速在断面上的分布往往很不均匀的,岸边和底部较小,表面和中泓较大。

5.离散作用:由于流速在断面上分布不均匀而导致的污染物浓度在断面纵向有显著差异的现象。

6.由于移流和扩离散作用的存在,使废水排入河流后,在河流中一般出现三种不同混合状态的区段:(1)垂向混合河段。

指从排污口到下游污染物沿垂直方向达到混合均匀的断面所经历的区段。

天然河流水深一般较浅,故该区段的长度相对很短。

该段的污染浓度沿垂向、横向和纵向都有明显变化,需要建立三位水质模型进行模拟预测。

(2)横向混合河段。

指从垂向均匀混合断面到下游污染物在整个过水断面上均匀混合的区段。

该河段,水的污染浓度沿横向和纵向有明显变化,水深方向则基本均匀,可作为平面二维水质问题处理。

(3)纵向混合河段。

指横向混合河段之后的河段。

该河段中,水质浓度在过水断面上基本均匀,仅在纵向产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可作为纵向一维水质问题分析计算。

7.吸附:水中溶解的污染物或胶状物,当与悬浮于水中的泥沙等固相物质接触或与河岸、河床接触时,将程度不同地被吸附在他们的表面,使水体中的污染浓度降低的现象。

8.解吸:被吸附的污染物,当水体条件(如流速、浓度、PH值、温度等)改变时,也可能又溶于水中,使水体的污染浓度增加的现象。

9.沉淀与再悬浮:水中悬浮的泥沙既是一种污染物,也是可溶性污染物吸附剂10.降解:有机污染物在水中迁移扩散的同时,还在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下分解和转化为其它物质,从而使水体中有机污染浓度降低的现象。

11.好氧降解: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由于好氧微生物的作用被氧化分解而无机化,从而使有机污染得以净化的过程。

12.厌氧降解:水中缺乏溶解氧O2的情况下,有机污染物在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的作用下氧化分解和转化,最终达到无机化的过程。

(P73)这种情况下微生物浓度相对已经较高,养料较少,增长速率小微生物量基本稳定,近似看作是一级反应动力学问题=-K1S,K1=,基质比降解系数13.水体耗氧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水中有机物BOD在被氧化过程中变为无机物,其耗氧量为CBOD,这是废水排入水体初期的主要耗氧过程;(2)水中氨氮继续硝化,转化为亚硝酸盐、硝酸盐过程中的耗氧,其耗氧量为NBOD;(3)河床底泥中德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发酵,分解为有机酸、甲烷、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等还原性气体,当他们逸出底泥迁移到水体后,有些被氧化,从而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另外,底泥有机物在流速较大时发生再悬浮,将像水中的有机物一样耗氧;(4)水生生物,尤其藻类,由于呼吸作用而耗氧;(5)水中其它还原性物质引起的耗氧;(6)流出本水体的水流,将挟带一定的溶解氧输送到下游。

14.水体溶解氧的补充来源:(1)水体与大气接触过程中,大气中的氧会源源不断地向水体扩散和溶解,称水体的大气复氧,是水体溶解氧的主要来源;(2)水中生长的光合型水生生物,主要是藻类,白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在合成含碳化合物的过程中放出氧,病溶于水中;(3)流入本水体的水流水中挟带的溶解氧,随水流带入本水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