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课件
目录
• 人物介绍 • 主要作品 • 瞿秋白烈士纪念馆 • 瞿秋白的两次爱情
人物介绍
瞿秋白,别名瞿霜、瞿爽、瞿双。1899年1月29号 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破落的士族家庭。是中国共产 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 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 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 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 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34年,任中华 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 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 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 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在他看来,“顺”和“信”虽然是一对矛盾,但 矛盾的两个方面可以相互转化,可以有机的统一 在一起。求信(即忠实)必须“估量每一个字 眼”,但同时又可能会招致“不顺”,但是翻译 者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将“不顺”理顺,因为“不 顺”就是“不达”,就势必影响译文对原文精神 的再现,影响“信”。在秋白眼里,“顺”就是 顺畅易懂的真正的中国白话。所以,他强烈反对 赵景深的“宁错而务顺”的说法,又不赞成鲁迅 的“宁信而不顺”的观点。
第二次爱情故事正在继续……
当杨之华感觉到两人互有好感时,内心充满矛 盾,她选择回避,跑到了萧山母亲家。 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瞿秋白也苦苦地思索: 既然沈剑龙已经背叛了杨之华,为什么我不能去 爱?既然我真心地爱她,为什么不敢表示!于是 趁放暑假的机会,瞿秋白大胆来到了萧山杨家。 当时沈剑龙也在杨家。
第二次爱情
杨之华,是瞿独伊的母亲,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 的绅士门第小姐,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20岁时,她和浙江有 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相爱成婚。沈剑龙喜欢诗词与音乐, 但他和朋友一起到上海后,经不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生活引诱, 堕落了。 杨之华心里很怨愤。 1922年杨之华只身跑到上海,参加妇女运动, 认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瞿秋白当时是社会学的系主任,他风度翩翩,知识渊博,在师生中 声望很高,杨之华第一次听瞿秋白的课,就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之华努力学习,有时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瞿秋白与她渐渐熟悉 起来。瞿秋白还做了她的入党介绍人。
瞿秋白的两次爱情
• 第一次:1923年,瞿秋白与王剑虹两人相识、相 爱,不到半年即结合。由于两人都有志于革命, 并且都热爱文学,有着诗人的气质和才华,他们 婚后的生活充满了诗歌的浪漫和词赋的情趣。结 婚7个月后,王剑虹就因患肺结核而去世,瞿秋白 曾在给丁玲的信中表白说“自己的心也随剑虹而 去。
பைடு நூலகம்
• 王剑红(1903-1924.7 四川酋阳人,是著名作 家丁玲在上海大学的 挚友,是一位聪慧的 女性。
瞿 秋
白 翻 译
特征
一、文学与政治并重的翻译题材
• 五四前后的瞿秋白正在北京的俄文专修馆学习,学校课本 的内容主要就是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引起他浓厚的兴趣,于是 瞿秋白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开始尝试着翻译这些作品。 译介活动使瞿秋白和他的文学伙伴们无形之中卷入了“文 学革命”的浪潮之中,瞿秋白渐渐从原来信奉的老庄旧学 的伤感情绪中走了出来,救国救民的政治意识逐渐强烈起 来。于是他便以翻译作品作为批判旧社会的“投枪”,作 为宣传新思想的武器,走上了民族解放斗争的前线。
• 瞿秋白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译作是发表在《新中国》杂志上 的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闲谈》,随后陆续发表了一系列 的译作,包括《仆御室》、《论“不死”书》、《告妇女 文》及《答论驳“告妇女书》之节录、《祈祷》、《付过 工钱以后》、《论教育书》、《妇女》、《社会之社会 化》;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大家,不仅有俄国的大文豪托 尔斯泰和果戈里,还有意大利的马德志尼、法国的都德以 及德国的倍倍尔。需要说明的是瞿秋白的外语除了俄语之 外,还有英语和法语,所以他翻译所依据的原文主要是俄 文,马德志尼的《论“不死”书》和倍倍尔的《社会之社 会化》都是从俄文转译过来的。这些译作分别发表在《新 中国》、《曙光》、《妇女与解放》、《妇女评论》、 《改造》等进步杂志上。
• 1931年1月7日,在上 海召开中共六届四中全 会上,被解除了中央领 导职务。 • 1932年起,四次避难于 鲁迅家。
• 1934年1月7日,瞿秋白奉命 离开上海,2月5日,到达中 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 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 长等职。 • 1935年,被国民党军逮捕,6 月18日饮弹洒血,从容就义。
翻译的方法
瞿秋白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和体会指出,要使译 文“忠实、准确、通顺”,“翻译要用绝对的 白话”,要“直译”。
(一)关于“直译”
瞿秋白的直译是“信言不美”的选择,是“以质 应文”的手段。为了避免“以质应文,则悦者寡” 的结果,秋白认为“应当用中国人口头上可以讲 得出的白话来写”。这样既能保存原作的精神, 又能使译文“顺”。他认为“直译”要“估量每 一个字眼”。
关于瞿秋白翻译思想的来源与形成
瞿秋白的翻译思想不是空洞的理论,更不是空穴 来风。他对翻译的理解和感悟得益于: (一)中国传统译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译论 (三)他自己的翻译实践活动
• 瞿秋白(1899-1935)的一生非常短暂,36岁就为革 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他身后却留下了 500多万字的珍贵文字材料,其中仅翻译部分 “据粗略估计,大概不会少于二百万字。”同时 他也是第一个从俄文原文直接翻译的人,翻译的 质量也是有目共睹的,鲁迅曾称他的译文“信而 且达,并世无两”,瞿秋白在翻译领域的贡献可 谓大矣。他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就是一 件译作,而直到他牺牲的前两年他依然坚持在艰 苦的环境下从事翻译活动,所以瞿秋白的翻译实 践贯穿了他革命的一生。
求学篇
1904年5岁的瞿秋白进入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私塾读书 1905年转入当地冠英小学 1909年春天,10岁的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 学堂(现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 ) 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进 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1917年春,原本瞿秋白要报考北京大学,但 付不起学膳费,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 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不要学费又有‘出身’‛的 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
• 1927年2月,参与策划上海工人武装起义。4月, 参加中共五大,在会上批评陈独秀右倾领导错误, 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并任政治局常委。 • 8月7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纠正和结 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 • 1928年5月,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 • 1930年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批判立三冒 险主义路线。
俄国篇
• • • •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
莫斯科采访 1921年7月6日,瞿秋白在安德莱厅见到了革命导师列宁,并在会间进行了简
短的交谈 1921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节四周年,瞿秋白在莫斯科 ,又一次见到了 列宁,并聆听了他的演讲 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 该校任翻译和助教 (该班学生有刘少奇 ) 1921年5月由张太雷介绍加入共产党,当时属俄共党组织。 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他的翻译 1922年12月21日,受陈独秀邀请,离开莫斯科启程回国工作,于1923年1月 13号回到北京。
(二)关于“绝对的白话”
秋白的“顺”就是指翻译时,必须“以白话文为 本位”,而决不能“以文言为本位”(如严复等 的译文),也绝不能“以半文不白的语言为本位” (如梁启超、胡适之、赵景深等所为),否则译 文就会走向“不顺”。这里的“白话”指的是 “真正的白话”、“绝对的白话”、真正通顺的 现代中国文”。
。
• • •
主要作品
• 《赤都心史》 、《俄乡纪程》 、《多余的话》 、 《高尔基创作选集》、《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 文集》 • 《卜算子· 咏梅》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 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瞿秋白烈士纪念馆
2006年10月17日瞿秋白烈士纪念馆在当年烈 士就义的地方——中国文化名城长汀正式开馆。
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ing中
不曾想,沈剑龙竟然和瞿秋白一见如故,对瞿 秋白的人品与才华师傅尊敬、仰慕。面对复杂的 感情问题,他们三人开始了一场奇特的“谈判”。 谈判结果是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 三条启事。
谈判结果
• 一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
• 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 • 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 在瞿秋白早期的九篇译作之中,文学题材与政治题材的选 取基本上平分秋色,呈现出显著的特色。他的翻译活动始 于文学作品的译介,其中包括《闲谈》、《仆御室》、 《祈祷》、《付过工钱以后》、《妇女》等5篇,除了果 戈里的《仆御室》一文是戏剧体裁,其它都属于短篇小说 的范畴。
• 而除了对文学的天然热爱之外,瞿秋白对哲学和社会问题 也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从他翻译的选题便可看出其所勾 勒出的大概轮廓。有关信仰的《论不死书》,关注妇女问 题的《告妇女文》及《答论驳“告妇女书”》、还有关于 教育问题的《论教育书》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的《社会之 社会化》。前几篇都是书信体的短篇,唯独倍倍尔的《社 会之社会化》篇幅较长,译文将近5万字。这是在中国最 早介绍无产阶级思想的文章之一,为后来马列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开了先声,因此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翻译的标准
对于翻译的标准,瞿秋白主张“忠实”、“准 确”,他强调译文必须“既信又顺”,翻译时应 当估量每一个字眼。
“既信又顺”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的介绍给中国 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德日 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这样的直译,应 当用中国人口头上可以讲得出来的白话来写。为 着保存原作的精神,并不用着容忍“多少的不 顺。”相反的,容忍着‘多少的不顺’(就是不 用口头上的白话),反而要多少的丧失原作的精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