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本的明治维新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2、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的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
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
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材料二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1)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
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
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
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
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
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材料二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唐朝《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的运行规律,系统周密。
元朝《授时历》取“敬民授时”之意,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编自新浪网(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和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在原因上有何主要异同。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通过战争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随后,又推行"废藩置县",完成了中央集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1870年12月,明治政府成立工部省,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官营金业。
1873年,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近代"模范工场",以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1881年,明治政府又设立了农商务省,对官营主义和干涉主义进行了反省,开始将大批官营企业出售给民间人士经管。
此后,日本出现了工业革命的热潮。
——摘编自冯玮《日本通史》材料二自 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陆续以官办及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垄断了纺织、航运、煤矿等部门。
进入80年代,这些企业大多经营困难。
1895年7月,清政府确定了"恤商惠工"的基本经济政策。
1898年,又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设农工商总局。
1903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商部,以爵赏为核心,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工业、商业、矿山、铁路、商会的奖励章程和法令。
在此期间,出现了"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鹜"的局面。
——摘编自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日本近代工业化启动的特点,并简析19世纪末日本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与本明治政府在发展经济上的相似做法,并简析其影响。
(3)以明治政府和清政府为例,说明政府在发展经济中应重视的问题。
5、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
《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
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
故有学校之设立”。
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材料二 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
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
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
1904年1月,清廷再次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的特点。
(2)综合以上材料,比较当时明治维新、清末两国的教育改革有何相似之处?6、【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为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要的政治家,科技人才,产业工人和军人,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派出一个由岩仓具视为正使,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为副使的大型使节团前往美国和欧洲各国。
使节团回国后主持朝政,全面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明治政府重视教育,建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文件《学制》,设定“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普及教育目标,建立了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学校体系。
思想文化界也十分活跃,翻译出版了许多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著作,也撰写了一些提倡文明开化,宣传启蒙思想的作品。
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改历”、“易服”、“剪发”等,以改变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倡导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世界史·近代卷》(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学习西方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文明开化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得关于日本哪些重要信息?并概括日本近代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4年,当他(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再次来到日本时……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31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于1856年签订了《通商条约》……这一系列条约在西方世界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
但对日本来说,它们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下列是明治维新时期的历史图片:材料三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1)为什么说“这一系列条约……对日本来说……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2)材料二的历史图片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任一种观点的理解。
9、日本经由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明治维新的性格规定着近代以来日本的性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闰4月27日公布了《政体书》。
这是明治政府的政治体制和组织法令。
它根据《五条誓文》原则,参考了《令义解》《西洋事情》(福泽谕吉著)等。
规定:“天下权力皆归太政官,使政令无出二途之患”,以谋求政令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太政官(相当于总理大臣)之下,设议政(立法)、行政、刑法(司法)三官(权)……体现君主和官僚构成的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原则。
——吴廷璆《日本史》材料二在统治人民方面,在公布《五条御誓文》(即《五条誓文》)的同时,对一般平民公布了《五榜揭示》。
此文规定:要遵守“五伦之道”:严禁结党、强诉(指人民的团结和向政府提出要求);基督教被作为邪教而加以禁止等等。
——[日]依田憙家《简明日本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为建立近代政治体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政治体制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变革社会关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平民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双重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存在怎样的“性格”。
10、明治维新为日本的发展清除了障碍,开动了日本帝国的列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秩禄公债(废除封建特权身份的补偿金)分配状况表材料二采用上下分权的政体,设立公会,以施公明正大的政治时,民皆怀其仁德,视朝廷如父母,万民相亲如兄弟,人和悉齐无疑。
至此时,武备方面精神万备,故枪炮船舰方始成为真物,操练教阅也方始成为实用。
因此即使有外患内贼也决不足患,国家永久太平,王室永久安全绝对无疑。
——加藤弘之《邻草》材料三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
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