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除夕的习俗作文

除夕的习俗作文

除夕的习俗作文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
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
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
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
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只
“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

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
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

但是
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
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

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
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热气腾腾,说明
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

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
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
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
可信其无啊!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要吃粽子,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过
年了。

记得有一次过年,我们正在家门口放鞭炮,因为我胆子特别小,所以每次放鞭炮我
总是躲得老远看五彩缤纷的鞭炮,再看看家家户户都挂着大红色的对联。

趁爸爸妈妈放鞭炮之时,我问姐姐:“为什么新年要放鞭炮”?姐姐说:“有一个传说,是关于除夕的。

从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每到除夕就会到村里吃人,所以每到除夕,村里人就会逃到山上去。

有一次,快到除夕时,来了一位老人,说他可以赶走年,可
村里人不相信,便都收拾好东西逃到山上,老人却留了下来。

年来到村里,看见有人,就
飞快地跑过去,要吃老人,老人突然点燃鞭炮,穿上红衣服,噼里啪啦,年被吓跑了。


是就有了过年,也就是除夕了。

这时,姐姐拿起一串鞭炮交给我,我伸出发抖的手,接过鞭炮,用打火机点燃,火焰
沿着导火线上升,我尽量把手伸直,让鞭炮离我一定距离。

由于我怕声音太大,姐姐又让
我去放冲天炮,我点燃导火线,飞快地跑开了,噼里啪啦,看着花似的鞭炮放上了天空,
从花心慢慢散开,一个一个“小鞭炮”像流星似的从天空中滑落,美丽极了。

真是一个有趣的除夕夜。

在除夕之夜,我们全家团聚,吃年夜饭,这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还有
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
“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一家人笑语连连……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我们在过年时还有一道不可缺少的佳肴——饺子。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可又为什么它是
必不可缺的呢?说其中的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
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有些
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

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

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我们在腊月二十八扫完房子后还要贴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
去则指“福气”、“福运”。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
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
用“福”字作暗号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
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
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
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
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
终于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
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

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

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
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我们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

平时,年兽就会从海底
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很惧怕“年”来伤害他们就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

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爷爷快躲一躲。

白胡子爷爷很平常的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老婆婆和村里的人都躲到大山里去了,只有白胡子老爷爷留在了老婆婆家里。

晚上,
年兽闯进村子,第一个就到了老婆婆家。

它看到老婆婆的门口贴着红纸,身体抖了起来,
年兽气得怪叫一声,怒气冲冲的就朝院子里跑过去。

正在这时候,院子里响起了“嘭嘭啪啪”的声音,还有火光。

年兽抖得更厉害了。

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

年兽刚进
院子,屋子的门就开了,白胡子爷爷穿着红衣服从屋子里慢悠悠地走出来,朝着年兽哈哈
大笑。

年兽一看,吓得转身就逃。

白胡子爷爷去追年兽,一直追到大海边。

年兽躲到海里。

再也不敢出来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里的人回来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红纸,院子里都堆着
一燃烧一边啪啪响的竹子。

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赶走年兽的好办法。

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窗花、红福字,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大年初一我们就要去拜年了,“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

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

压岁有谐音“压祟”的意思,所以长辈受拜以后,就会将事先准备
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而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人们外出相遇时
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
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
财神来祭把。

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
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
德兴婪源一带。

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
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

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

其实我们的春节还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值得我们去了解它,还有去传承它,不要让它变成一个回忆。

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从中获得快乐。

所以在过年之际,我们就回家看看吧,不要再一次与家人失去团圆的机会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