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技术及注意事项郑大一附院医院感染管理科范秋萍第一节隔离的基本理论一、感染的发生及传播感染源→传播途经→易感人群二、隔离的概念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感染因子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其他人的一种措施。
三、隔离的目的利用各种隔离技术切断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阻止感染链各要素的形成,防止致病性微生物在病人、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扩散。
四、隔离预防分类的进展传染病隔离→疾病分类隔离→新疾病分类隔离→按病隔离→普遍预防→体内物质隔离→标准预防及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隔离分类的进展表1 隔离预防分类的发展隔离类型隔离分类依据特点传染病严格、呼吸道、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将传染病人与健康人群暂接触时分开,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疾病严格、呼吸道、肠道传播途径及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防止医院感染分类接触、创伤及皮肤、排及宿主特点病原体蔓延,保护易感者出物、血液、保护新疾病严格、呼吸道、肠道分泌物、排泄物改进了各类隔离中屏障护理分类结核病、接触、血液/体液/组织传染性减少了不必要的措施隔离。
体液、引流物/分泌物按病150多种医院常见的每种疾病需要单独同种病原体感染者住一室,单隔离感染性疾病选择间,戴口罩、穿隔离衣、洗手普遍保护性屏障血液、部分体液防止非胃肠道、粘膜和非完隔离均有传染性整皮肤暴露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扩散,减少医护人员感染体内全面性屏障血液、深部体液均取决于疾病性质、医护人员技物质有传染性术水平、病人体内物质状况、与非完整皮肤、粘膜接触程度标准接触、空气、血液、体液、分泌防止血源性和非血源性疾病预防微粒物、不完整皮肤粘膜传播。
强调双向保护五、隔离的类型(一)传染病隔离:是将传染病传播者在传染病期间,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以防止传染病病原体向外传播;并对其分泌物、排泄物等随时予以消毒。
严密、呼吸道、肠道、接触、血液/体液、虫媒及结核病隔离(二)普遍预防普遍预防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在医院内防止非胃肠道、粘膜和非完整性皮肤暴露于经血传播的病原体的扩散。
在确定感染或疑似感染者之前,即开始预防。
(三)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医务人员和进入医院的人员采用的一种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主要包括1、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正确、适时戴、脱手套3、正确使用口罩,防护眼镜和面罩4、适时、正确穿、脱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5、正确处理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6、急救场所需要进行复苏操作时,应用简易呼吸囊(复苏袋)或其他通气装置代替目对口人工呼吸方法,7、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相关法规进行医疗废物的处理8、物体表面、环境、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四)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针对那些已经明确诊断或怀疑患有高传播性病原体的病患需要有高于标准防护来阻断其传播医疗机构应根据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第二节隔离技术及注意事项一、洗手医务人员的手既要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又要直接或间接的同污染的物品或病人接触,是医院感染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洗手是是防止外来病原体定植、疾病的传播和预感染的最简单而有效的技术。
(一)目的:是为了清除或杀灭手部皮肤上的微生物,切断通过手传播病原体的途径。
(二)洗手分两种:1、卫生洗手:使用肥皂或清洗剂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2、手消毒:使用含有消毒剂的洗涤剂擦手的过程,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三)卫生洗手:l、定义:将手涂满清洗剂,并对其所有表面进行强而有力的短暂的摩擦,产生大量的泡沫,然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的过程。
2、目的:通过使用肥皂、皂液搓洗和流动水清洗,以清除和降低暂居菌的密度。
3、洗手指征:(1)进人和离开病房前;(2)在接触每一病人之前、后;(3)无菌技术操作前、后;(4)接触伤口前、后;(5)实施侵入性操作前、后:(6)戴或脱手套前、后;(7)处理污染的物品后;(8)使用厕所前、后。
4、洗手设施配置:流动水洗手池、非触摸式水龙头、擦手设施、肥皂或皂液5、六步洗手法:(1)步骤:掌心对掌心、掌心对手背、双手互握、洗指腹、拇指、手腕。
(2)充分搓洗10-15s湛意指尖、指缝、拇指、指关节等处,搓洗的范围为双手、手腕直至腕上加cm处(夏天至肘上lOcm)。
㈥手消毒1、定义是指使用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部沉积的致病性微生物,主要以暂居菌为主,居菌也可部分被杀死。
2、目的:通过手部消毒以达到避免污染清洁物品、无菌物品;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二)手部消毒3、指征:(1)进人翱离开隔离病房或穿、脱隔离衣前、后;(2)接触伤口或粘膜前、后;(3)接触被血液、体液、分泌物和被污染的物品后;(4)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感染病人之后;(5)实施侵入性操作之前;(6)在特殊情况下,无法按要求洗手,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代替洗手。
4、消毒剂:取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手消毒剂:0.5%洗必泰酒精、复方醇类快速手消毒剂、0.5%碘伏等5、方法:(1)仔细搓、擦双手及手腕,并待所附着的消毒剂自然干燥。
时间约2min。
(2)若手被致病力较强的微生物污染或疑似被污染时,须在卫生洗手基础上,再使用相应的消毒剂消毒双手。
表2 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的卫生标准环境类别范围标准cfu∥cm2I类层流洁净手术室、病房≤5Ⅱ类普通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5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ICU室等Ⅲ类儿科病房、注射室、治疗室、≤10换药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等Ⅳ类传染病科和病房≤15二、口罩及护目镜(-)目的:1.防止飞沫污染无菌物品。
2.保护病人和工作人员,避免相互感染。
3.口罩和护目镜可阻止感染性血液、体液溅至医护人员眼睛、面部、口腔及鼻腔粘膜。
(二)作用:防止吸入气溶胶1.大颗粒气溶胶:一由密切接触传播,播散距离在一米以内,仅在密切接触此类感染病人时才需戴口罩。
2、小颗粒气溶胶二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播散距离较远,当进入此类感染病人隔离室时应戴口罩。
(三)口罩种类:1.一次性: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N95口罩等2.重复使用:棉纱口罩(四)使用:1.一般医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消毒2.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应戴外科口罩3.接触经空气、飞沫传播的呼吸道感染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五)注意事项:1.应洗净双手后戴上或摘取口罩,口罩佩戴时应罩住口、鼻。
2.口罩暂时不戴时应洗净双手后立即摘去,摘去后应污染面向外折叠后放在胸前小袋内暂时存放,不得挂在颈项上以备反复使用。
棉纱口罩使用4h一6h后更换。
3.一次性口罩应每班次一更换,注意压鼻形、防漏气。
4.口罩变潮湿后便丧失效能;应及时更换。
被污染时及时更换。
5.必要时戴护目镜。
以防止血液、体液等溅至眼睑结膜。
三、工作帽㈠目的:戴工作帽可防止头发上的灰尘及微生物落下造成污染。
诊疗、护理传染病人时,保护医务人员。
㈡使用:1、根据材质帽子分为一次性帽子和布质帽子2、进泰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佩带帽子(三)注意事项:1、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2、布质帽子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与清洁3、一次性工作帽应一次性使用四、手套注意事项:1、手套应作为一次性物品使用,不得重复使用,不得随意丢弃。
2、在不同患者之间或在同一患者不同部位、不同诊疗活动之间应更换手套。
3、在接触患者或进行治疗之前、后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应戴上手套。
4、戴手套进行诊疗活动中需接触清洁物品或器具时,应脱去手套后方可进行。
5、当诊疗活动中接触传染性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必须戴手套,并应及时更换。
6、脱手套时,须将手套口翻转脱下,应注意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脱去手套的手,而脱去手套的手也不可触及未脱去手套的手。
7、脱去手套后要洗净双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一手持手套翻转折部分(手套内面),另一手五指对准戴上。
将戴好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折面(手套外面),同法将另一手套戴好,戴手套时不可强拉。
五、防护服(-)目的:保护工作人员和病人,防止交叉感染。
㈡指征:l、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护理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以及大创面换药时3、对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实施隔离时4、在工作服有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危险性的场所,应外罩一次性防水围裙。
(三)注意事项:1、防护服长短要适合。
穿防护服前,准备好工作中所需的物品。
2、穿防护服时,避免接触清洁物,系领带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衣领及工修帽。
防护服内面及衣领为清洁的,穿脱时要注意避免污染。
3、穿防护服后,只限在规定区域内活动,不得进入清洁区。
4、挂防护服时,不使衣袖或衣边污染面盖过清洁面。
5、防护服一般每日更换。
如潮湿或被污染、特殊疾病时,应立即更换。
建议穿一次性防护服。
脱下的隔离衣将其清洁面朝外翻,卷好投入污衣袋中。
六、隔离室(一)目的是将感染病人和易感者分开,减少病原体经各种途径传播的机会;同时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执行隔离常规。
(二)隔离室的种类。
1、单人隔离室:用于具有高度感染性或毒力较强的菌株所致的感染者的幅离。
2、同室隔离:用于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感染者。
3、床边隔离:用于仅通过接触性传染的感染者。
(三)隔离标志:隔离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四)注意事项:1、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2、病室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紫外线消毒一次,每次1小时,做好消毒登记并存档。
3、病床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床头柜一桌一抹布,用后在含有效氯250~500mg /L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4、病人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
枕芯、棉被、棉褥定期曝晒。
5、出院、转科或死亡隔离病人及其所住病室的环境和空气、用物和医疗器械等须实施终末消毒,以便于接诊新病人。
(1)病人的终末消毒:①出院或转科前洗澡,换清洁衣服。
个人用物需消毒后方可带出。
②死亡病人,用消毒液擦拭尸体,必要时用消毒液棉球填塞口、鼻、耳、肛门等孔道,伤口处更换敷料,然后用一次性尸单包裹尸体,送太平间。
(2)病室的终末消毒:①关闭门窗,打开床旁桌,摊开被褥,竖起床垫,紫外线照射60~120rain 或动态消毒机消毒。
②含有效氯浸泡于500~1000mg/L消毒液擦拭家具、地面、门窗等物体表面。
③床单、被套、枕套等装人污衣袋内,并缚于明显标记,送洗衣房(间)。
床垫、棉被和枕芯采用日光曝晒6h,紫外线灯照射、床单位消毒器等消毒处理,时间60—120mien。
—次性使用的床单等装人双层黄色袋内,扎紧袋口,专人负责,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