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诺酯的生产工艺原理
本项目是表明禁止应用该药品的人群或疾病情况,并尽量阐明其原因。
8. 注意事项 此项包括内容较多,如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食物、烟、酒、饮料、病史等), 需要慎用的情况(肝、肾功能等),用药过程中需观察的情况(过敏反应、定 期查血象、肝、肾功能等),以及用药对于临床检验的影响等。 9.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药物相互作用,两项不可缺少,如缺乏可靠实验 或文献依据,应注明“尚不明确”字样,其他项如“儿童用药”,“老年患 者用药”,“药物过量”若缺乏可靠文献或实验数据,可以不写,说明书中 不再保留该项标题。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尚不明确。 儿童用药:小儿除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 者外尽量不用。 老年患者用药:老年人用药时剂量应减少,疗程不宜长于5天。 药物相互作用:尚不明确。 药物过量:用量过大时,有些患者可发生耳鸣或耳聋。 贮藏:遮光,密闭保存。 包装:0.5g 有效期:
药品说明书的主要术语:
1. 药品名称
化学药品使用字母“H”,中药使用字母“Z”,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整顿的保健药品使用字母“B”,生物制品使用字母“s”,体外化学诊断试剂 使用字母“T”,药用辅料使用字母“F”,进口分装药品使用字母“J”. 麻醉药品处方用粉红色,急诊处方用淡黄色,普通处方用白色。
二、贝诺酯生产工艺原理
1. 贝诺酯结构
6. 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在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调节生理机能的过程 中,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出现对人体有害或与使用目的无关的反应。药物 不良反应是药品说明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药品说明书中应客观、 公正、实事求是、全面地列出药品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其发生的严重程 度,发生的频率、补救措施。避免只强调药物“治病”的一面,忽视药物 “致病”的另一面,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人类的不利影响,为药物的 安全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7. 禁忌
11. 批准文号 批准文号系指国家批准药品生产企业生产药品的文号,是防止假冒伪劣药品 坑害人民群众的必要手段,并便于药品使用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因为它 是最直接最简单的从外观即能判断药品合法性的标志之一。 生产企业在编制说明书时,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执业药师更应熟练地掌握 各种药品批准文号的意义。 首先是药品批准文号格式:国药准字+1位字母+8位数字
二、化学制药厂污染的现状
制药厂尤其是化学制药厂常是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从 原料药到药品,整个生产过程都有可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据不 完全统计,全国药厂每年排放的废气量约10亿立方米(标),其 中含有害物质约10万吨;每年排放的废水量约50万立方米;每年 排放的废渣量约10万吨,对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近年来,通过 工艺改革,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等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药品说明书不能只注明商品名,必须标明通用名称。药品的通用名称必须 采用国家批准的法定名称并用中文显著标示,如同时有商品名,二者的比 例不得小于1:2。剂型名称应与药典一致。对化学药品非药典收载的品种, 其通用名需采用《中国药品通用名称》所规定的名称。 2. 药品成分 药品说明书应标明药品成分,以满足药品经营者、使用者的知情权。对单 一化学药品需列出化学名称,如为盐,要列出盐的化学名称。复方制剂中 列出所含活性成分及其含量。制剂中如含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辅料或成 分,也需列出。中药的主要成分系指处方中所含的主要药味、有效部位或 有效成分。中药复方制剂主要药味的排序要符合中医君、臣、佐、使组方 原则,要与功能主治相符。 3. 药品的药理毒理作用及药物动力学 药物的药理作用包括临床药理和药物对人体作用的有关信息,也包括体外 试验或动物试验的结果。毒理作用为非临床毒理研究结果,它可有助于判 断药物临床安全性,一般包括致癌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长期毒性和 急性毒性等。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变化规 律,并用数学模型来阐明药物在体内的位置、数量与时间关系的科学。它 对药理学、药效学及生物药剂学都具有指导意义。
贝诺酯
通用名:贝诺酯分散片 英文名:BENORILATE DISPERSIBLE TABLETS 药品类别: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性状:本品为橙红色片 药理毒理:本品为对乙酰氨基酚与阿司匹林的酯化物,属非甾体抗炎解热 镇痛药,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产生镇痛、抗炎和解 热作用。对胃肠道的刺激小于阿司匹林,疗效与阿司匹林相似,作用时间 较阿司匹林及对乙酰氨基酚长。 药代动力学:口服后在胃肠道不被水解,以原形吸收,很快达有效血药浓 度。吸收后很快代谢成为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原形药T1/2约为1小时。 作用时间较阿司匹林及对乙酰氨基酚长。进一步在肝中代谢,主要以水杨 酸及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产物自尿中排出。极少量从粪便排出。水杨酸的 T1/2约2~3小时,对乙酰氨基酚T1/2约1~4小时。 适应症:适用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以及 发热、头痛、神经痛、手术后疼痛等。
H3C
CH COOH
四、废水的处理
在化学制药厂的污染物中,以废水的数量最大,种类最多,且十分复杂, 危害最严重,对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最大。 水质指标是表征废水性质的参数。比较重要的有pH值、悬浮物(SS)、生化 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 1. pH值是反映废水酸碱性强弱的重要指标。它的测定和控制,对维护废水处 理设施的正常运行,防止废水处理及输送设备的腐蚀,保护水生生物和水体自 净化功能都有重要的意义。处理后的废水应呈中性或接近中性。
(3)
+
OCOCH3
NaO
NHCOCH3
O C O NHCOCH3
+
OCOCH3
NaCl
3. 操作
(1)在装有搅拌,回流冷凝器(上端附有氯化钙干燥管,排气导管通入通风橱),温度 计的 100mL三颈瓶中,加入阿斯匹林 9g,氯化亚砜 5mL,开动搅拌,滴入吡啶 1滴, 局部变黄,置电热套上缓缓加热,45分钟升至70℃,维持70℃~ 73℃,搅拌至pH试 纸不变色。3小时反应完毕,得浅黄色乙酰水杨酰氯,转移至干燥的滴液漏斗中, 分次加入6mL无水丙酮,密封。 (2)装有搅拌,滴液漏斗,温度计的 100mL 三颈瓶中,加入扑热息痛 8.6g,水 50mL, 保持10~15℃,搅拌下,缓慢加入氢氧化钠18mL(3.3g氢氧化钠加水至18mL)。降温 8~12 ℃,慢慢滴加上述乙酰水杨酰氯的无水丙酮液,20分钟滴毕。调pH9~10,于 20~25℃室温下搅拌1.5小时,反应毕。用布氏漏斗抽滤,用水洗至中性,烘干得粗 品11.5g. (3) 95%乙醇溶解,0.3g活性碳脱色,得精品8.7g. (4)所使用的原料:阿斯匹林,氯化亚砜,吡啶,扑热息痛,氢氧化钠,丙酮。
10. 有效期
有效期是指药品被批准的使用期限,其含义为药品在一定贮存条件下,能够 保证质量的期限。药品有效期是涉及药品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的标识,必须按照 规定在药品说明书中予以标注。药品稳定性评价也是药品审批的必报项目,药品 有效期应根据药物稳定性不同,通过实验研究和自然条件下的留样观察及管理实 践,合理制定其使用期限,此规定具有法律效力。 如有效期至2001.10的药品,其有效的终止日期是2001年10月31日,该药品从 2001年11月1日起失效。药品的失效日期是指药品失效不能使用的日期,如失效期 为2001年10月的药品,该药品从2001年10月1日起失效。
2.悬浮物(Suspended Substance,简称SS)是指废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是反 映水中固体物质含量的一个常用指标,可用过滤法测定,单位为mg/L。
在编制以上内容时,应以自己科学实验结果为依据,在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 局已批准国内生产或进口的使用说明书基础上,参照原开发厂使用说明书写。 4. 药品的适应症 此项应科学客观地指出药品可用于哪些疾病的治疗或症状的改善,应按照国 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内容书写,不得随意夸大,并注意区分治疗、缓解疾病的 症状和作为疾病辅助治疗等三者间的不同,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5. 用法用量 用药方法与用药剂量是药品说明书总的核心部分,是临床安全、有效用药的 重要基础。用药方法应明确,详细列出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 静脉滴注、外用、喷雾吸入、肛门塞入、阴道使用等用药途径和用药时间。应准 确标明药物剂量,分清儿童、成人、老龄患者及性别的用量。有些药物的剂量分 为负荷量及维持量,或必须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或必须饭前、饭后、清晨、 睡前服用者,应详细说明;需疗程用药则需注明疗程剂量、用法和期限。对需临 用前配成溶液或加入静脉输液者,应特别注意列出所用溶剂配成的浓度及滴注速 度,不同适应症、不同用药方法需分别列出。
NHCOCH3 COO
O C OH
O
+
OCOCH3
HO
NH
C
CH3
OCOCH3
阿斯匹林
扑热息痛
2. 常用合成路线
O C OH O C SOCl2 N Cl
(1)
+
OCOCH3
+
OCOCH3
HCl
+
SO2
氯化亚砜
乙酰水杨酰氯
(2)
HO
NHCOCH3 + NaOH
NaO
NHCOCH3
+ H2 O
O C Cl
化学制药和环境保护
我国1973年建立环境保护机构,先后完善和颁布了《环境保护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 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以及各种法规相配套的 行政、经济法规和环境保护标准,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体 系。 一、化学制药厂污染的特点 1. 数量少、组分多、变动性大 2. 间歇排放 3. pH值不稳定 4. 化学需氧量(COD)高
CH3
CH3 CH2CH CH3 (CH3CO)2O HF Raney Ni H2 CH2CH(CH3)2 CH2CH(CH3)2
CH2CH CH3 CO 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