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黄鹤楼外文名称:Y ellow Crane Tower 类别:古楼竣工时间:始建于三国时期,1981年重建开放时间:1985年6月重建开放黄鹤楼的风景相得益彰,今后必将彼此映照,共存于永久。
层层飞檐,四望如一。
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
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
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以及节日。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
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
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
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
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
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2]故址黄鹤楼,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223年。
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毁,其最后的一次被毁是1884年。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
武汉是“百湖之市”,如果把长江、汉水、东湖、南湖以及星罗棋布的湖看成是连绵的水域的话,城市陆地则是点缀在水面上的浮岛,武汉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
在这个壮阔的水面上,有一条中脊显得格外突出。
从西向东,依次分布着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这一连串的山脊宛如巨龙卧波,武汉城区第一峰喻家山是龙头,在月湖里躺着的梅子山则是龙尾。
这是武汉黄鹤楼的地理龙脉。
黄鹤楼恰好位于巨龙的腰上。
骑龙在天,乘势而为,黄鹤楼的这种选址似乎透露出某种玄机。
特色新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
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
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
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
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
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
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
2至5层的大厅都有其不同的主题,在布局、装饰、陈列上都各有特色。
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
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
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
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
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
请你到那去玩。
周边景点: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武汉先月亭、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汉植物园、鹅池、岳飞铜像旅游指南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
她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钠的交点,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
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风景区标志黄鹤楼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其文化品牌有着1800年的历史。
昨日公布的黄鹤楼形象标志里究竟蕴涵哪些历史文化信息?标志里的图形、字体及颜色是如何被确定下来的,这其中又寓含着怎样的人文元素?昨日,该标志的主创者之一、江汉大学艺术研究所艺术设计室主任魏坤一一阐释。
以黄鹤楼建筑为主体造型元素黄鹤楼风景区标志魏坤先生介绍,现在的黄鹤楼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其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体现出深厚的人文特色以及独特的造型需求。
新出炉的黄鹤楼景区标志即以黄鹤楼建筑为主体造型元素,整体上以朴实的横竖笔画,表现出黄鹤楼建筑造型基本特征。
标志中间的传统卷云纹样元素,则来自汉代玉石的祥云图案,与水浪结合,形成简朴的水祥云图案。
标志从整体看又似汉字“黄”,经典、大方且不失现代美感,能够很好地体现出黄鹤楼景区独特的视觉个性和文化特色。
旅游交通武汉市内黄鹤楼游览公共交通指南公交车线路:10, 61, 64, 64通宵车, 401, 402, 411, 413, 503, 507, 519, 522, 541, 542, 554, 561, 571, 584, 706.黄鹤楼地址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目的地站点:黄鹤楼汉口火车站:乘坐 - 10路公交车 - 黄鹤楼站武昌火车站:乘坐 - 10路公交车 - 黄鹤楼站游玩线路2小时朋友游览线路适合人群:朋友到达方式:公交途中景点:正门 >胜像宝塔>三楚一楼大牌坊 > 凝翠轩 > 黄鹤归来铜雕 > 黄鹤楼 > 宝铜顶 > 千年吉祥钟 > 崔颢题诗图浮雕 > 白云阁 > 涌月台 >落梅轩> 九九归鹤图浮雕> 白龙池 >毛泽东词亭> 南楼 > 文苑 > 搁笔亭 > 跨鹤亭 > 紫竹苑 > 鹅池 >黄鹤古肆> 南门文化底蕴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
”新楼要雄伟多了,5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共高51.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
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
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
它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据现在的需要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
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别并创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故事被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册)所介绍,题为《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前的白鹤历代名人在黄鹤楼留下了大量的诗歌、词作、楹联、碑记、文章,其中“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的楹联较好地写出了黄鹤楼的气势。
陈运和诗称“黄鹤楼,有一个腾空而起的雄姿,也有一个从天而降的气势”。
1927年2月,毛泽东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空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而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黄鹤楼(实为奥略楼)连同蛇山脚下的红楼,则为亚洲民主的开启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如今,黄鹤楼景区和辛亥革命文化区已经成为武汉的标志,旅游必到之所。
诗作崔颢《黄鹤楼》作者:唐崔颢[hào]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历代屡建屡毁,1884年最后一次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袆(yi,音同“衣”)(也有说是王子安、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5、乡关:故乡。
黄鹤楼古图【翻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千百年只看到白云在天空舒展悠闲的样子。
晴天的时候,隔江遥望汉阳平原,树木郁郁葱葱、清楚可数,鹦鹉洲的芳草长得非常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诗词】:1、诗中诗句降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的虽然是繁茂、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诗人用的是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2、诗中出现两次“空”,体现了诗人形单影只、怅然若失的孤单心情。
3、诗中以神话传说开头,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
【中心】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歌曲黄鹤楼《黄鹤楼》简谱潘家华词孟庆云曲黄鹤楼夕景她从画中来彩云丹顶鹤明月吹玉笛紫气相引约何来空悠悠古今无已楚天秀千杯恩十年舞此去漫天游情悠悠黄鹤楼黄鹤楼情悠悠千年盼归万古绝唱万古绝唱黄鹤楼万古绝唱黄鹤楼情悠悠黄鹤楼黄鹤楼情悠悠千年盼归万古绝唱万古绝唱黄鹤楼万古绝唱黄鹤楼神话传说黄鹤楼为何以“黄鹤”为名?一说是原楼建在黄鹄矶上,后人念“鹄”为“鹤”,以讹传讹,口口相证遂成事实。
一说便是带有神异色彩的“仙人黄鹤”传说。
其历史发展脉络大致如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神仙之说,有关黄鹤楼的仙话也在专谈“怪力乱神”志怪小说发展的背景下形成。
跨鹤之仙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南朝科学家祖冲之的笔下。
他的《述异记》中的“驾鹤之宾”,后被鲁迅辑录在《古小说钩沉》里:还有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据传说,此地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荀瓌(guī),字叔伟,事母孝,好属文及道术,潜栖却粒。
尝东游,憩江夏黄鹤楼上。
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霄汉,俄顷已至,乃驾鹤之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