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曲江区实验小学黎惠英教材分析:《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的第6课。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
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设计理念:本课的设计和教学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手段,焕发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激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内涵,体味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培养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读“啊”的变音,理解峰峦雄伟、奇峰罗列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画图法、总结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课件教学过程:一、音画导入,情境诵读。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桂林的山和水多美的山山水水,这就是桂林,一提到桂林,在人们的脑子里就出现那挺拔峻峭的孤峰,倒影清翠的漓江,一切都像神话中的故事那样奇特,怎不令人神往。
自古以来,文学家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和作者一道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好吗?(板书课题:桂林山水)2、师配乐诵读课文。
(设计理念:上课一开始,教师利用课件给学生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用充满激情的导语邀请学生一起游览桂林,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了学生初步美感,形成对课文的整体表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桂林山水。
1、学生边欣赏课文边想:桂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2、指导学生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并指导朗读,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理清文章脉络:课文写桂林山水那么美,是分几部分来写的?概括每段的主要意思。
4、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开火车认读)三、欣赏漓江水,总结学法,感悟感情。
1.自由小声读第2自然段,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2)指导朗读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3)、指名读、学生仿读后齐读。
(4)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5)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
(板书:静、清、绿)3.、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照样子,练习把句子写具体:(指导学生模仿文章的写作方法练习说话)例:漓江的水很绿。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公园里的花多香。
公园里的花___________,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园里的草多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沙雕作品很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5、激情点拨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6、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美丽的漓江水,体会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桂林的水果真是天下第一。
待会我们再去欣赏“桂林的山”,看看桂林的山是否也甲天下。
四、学法迁移,品味桂林的山。
1、小结学法。
这时,我们心中一半的疑问已解除了。
(顺势擦去半个问号)那么,桂林的山是否也同样“甲天下”呢?请大家学习第三自然段。
首先回忆一下上节课中第二自然段的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3观察图画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奇”“秀”“险”三方面去谈自己的看法,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读出桂林的山的特点)4、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5、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6、指导朗读(1)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2)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3)小组朗读比赛。
五、深情感悟赞扬桂林山水。
1、师范读最后一自然段。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
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
师:难怪作者赞叹——“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3、当代著名作家贺敬之这样深情地赞美桂林山水——(出示《桂林山水歌》开头部分的诗句,师生深情吟诵)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呵,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呵,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4、齐读最后一节同学们,诗很美,课文中的语言也同样很美!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出示课件,生齐读最后一段,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5、总结:同学们,桂林这里之所以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因为桂林的人民保护好了桂林的山水,中外游客珍爱桂林山水,我们家乡的沈家门渔港也非常美丽。
我们要热爱她,保护她,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丽,让我们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秀,水更清。
板书设计:学法:读读、划划、练练、说说。
(这一板书,以对联的形式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
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教学反思: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学期,我们四年级语文组进行了开放周摆课,上的是《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
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
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
我们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
但是我考虑到自己和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去过桂林,因此在对文中的语句的理解可能会比较抽象。
因此我上网查找了很多有关桂林的资料,并在讲到“奇、秀、险”的时候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没想到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还引起了学生的浓厚的兴趣。
在讲到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时我出示当代著名作家贺敬之热情洋溢的《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让想读的学生自由站起来,和老师一起朗读,抒发积蓄在心头的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同样没想到的是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站起来和我一起读了这首诗,我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将课堂推入了一个高潮。
我不禁觉得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我真感到自己的劳动是那么有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因此我感觉到我们教师就像一个高明的营养师,有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
我们要用“慧眼”去批判地选用教材,既不能放过那些营养丰富的“主菜”——教材中选入的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又要会使用“配料”——补充资料,用“巧手”将“主菜”、“配料”适宜地组合在一起,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带领其走进文本。
要想做到这些,教师首先应该做个“美食家”,从长期的积累中提升自己的阅读品位,先要自己知道什么好吃,才能把学生的菜谱设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