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颅脑疾病病人的_护理

常见颅脑疾病病人的_护理

常见颅脑疾病病人的护理护理学院外科护理学教研室超丽教学目标●了解常见先天性脑积水的处理原则;脑脓肿、颅肿瘤的处理原则;颅肿瘤的分类及特性。

●熟悉脑血管疾病的分类;脑血管疾病出血的突发诱因,健康指导容;脑脓肿及颅肿瘤的临床表现;●掌握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椎管肿瘤的典型分期;先天性脑积水的典型临床表现。

颅脑手术后护理要点及常见的并发症。

脑室引流的护理要点。

常见颅疾病●脑血管性疾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卒中●脑脓肿●颅和椎管肿瘤●先天性疾病●功能神经性疾病脑血管性疾病●颅动脉瘤●颅动静脉畸形●脑卒中一颅动脉瘤:1 好发年龄:40~60岁中老年人。

2 好发部位:80%发生在Willis动脉环的前部及其邻近的动脉主干上,特别是前、后交通动脉。

3 死亡率:高,初次出血占15%,最多可达6次,而且再次出血多出现在7天。

4 发病原因:感染、创伤、肿瘤、颅合并A VM、颅底血管网发育异常。

●颅动脉瘤临床表现:1 颈动脉-后交通支:动眼神经麻痹—患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收、上、下视不能。

2 发病突然,部分病人有运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诱因。

3 SAH,严重急性颅高压引起枕骨大孔疝而危及生命。

可诱发脑动脉痉挛而继发脑梗塞(占21%~62%)多发生在出血后3~15天,梗塞加重意识障碍、偏瘫。

●诊断检查:脑血管造影(DSA)可以确诊,同时可以判断动脉瘤的位置、形状、大小、数目等。

必要时MRI、CT协助检查助诊。

●动脉瘤处理原则:1、非手术治疗:防止再出血和控制动脉痉挛。

控制血压,降低ICP。

2、手术治疗:动脉瘤夹闭,动脉瘤栓塞。

●动脉瘤护理措施:1、健康教育容:1)避免诱因(危险因素):2)注意安全:尽量不单独外出;如厕、洗澡不上锁。

3)及时就诊: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及时就诊。

2 预防再次出血:1)休息:出血期间绝对卧床,保持大便通常,避免激烈咳嗽。

2)药物治疗:止血、镇静、脱水、维持血压,降低ICP。

3 预防和处理并发症: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颅高压征象。

2)控制性降压时,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3)使用止血药时,观察有无血栓形成。

4)栓塞术后有无脑缺血并发症。

4 侧支循环建立训练:位于Willis环前部的动脉瘤,术前进行“颈动脉压迫试验”以建立侧支循环。

方法:用特制的压迫装置或用手指压迫患侧颈总动脉,直到同侧颞浅动脉搏动消失;开始压迫5min,以后逐渐延长压迫时间,直至压迫20~30min病人仍然能耐受,不出现头昏、眼黑,对侧肢体无力和发麻等表现,才能实行手术。

二颅动静脉畸形(A VM)1 发病年龄:20~30岁,男性>女性2 病生: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动脉、静脉团或动脉化的静脉样血管组成。

3 常见类型:动静脉直接沟通海绵状畸形烟雾病(Moya-Moya病)颅动静脉畸形(A VM)临床表现:1 出血:最常见首发症状。

可致SAH。

2 癫痫:较常见首发症状,可单独出现。

3 头痛:常为持续性,反复发作性头痛。

4 神经功能障碍及其他症状:压迫症状。

检查:脑血管造影。

必要时辅助MRI、CT。

三脑卒中●定义: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造成脑的供应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出血,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称脑卒中(stroke)。

●分类:1、缺血性脑卒中2、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区别●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24h;大脑半球供血不足:单侧肢体无力、感觉麻木,一时性黑蒙、失语;椎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复视、步态不稳、耳鸣、猝倒。

症状反复发作,自行缓解,大多不留后遗症。

2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发病与TIA相似,但神经功能障碍>24h,可达数天。

也可完全恢复。

3 完全性脑卒中(CS):症状较上二类严重,神经功能障碍长期不能恢复。

●脑卒中继发性病变:1、SAH(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

2、脑梗死:继发SAH,发生率21%~62%。

多发生于出血后3~15小时。

病人意识障碍,偏瘫甚至死亡。

●脑卒中病人健康教育:1 控制不良情绪:保持心态平衡,避免波动。

●出血性脑卒中:避免再次出血,防止引发胸压、腹压增高因素,控制血压在基础压水平,防止波动。

●饮食指导:低盐、低脂饮食●用药指导:用药依从性●自我血压监测。

●加强功能锻炼:早期开始,程序为:肢体被动运动→被动与主动结合→主动运动;语言及记忆力→自我护理→最大程度恢复功能→恢复自理→恢复工作能力→回归社会。

脑脓肿●定义:是细菌入侵脑组织引起化脓性炎症,并形成局限性脓肿。

●病因:1 耳源性:占脑脓肿48%。

特别是慢性中耳炎。

多为单发性脓肿。

2 血源性:脓毒血症。

占30%。

为多发性脓肿。

3 其他:外伤性、鼻源性和原因不明的隐源性脓肿。

●脑脓肿的临床表现早期:有近期感染史。

局部或全身感染历史。

颅高压症状,颈项强直。

晚期:脓肿形成后成为颅占位:脓肿所在部位,决定局部神经功能受损表现。

脓腔壁薄,可突然破溃造成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或脑室炎症,致高热、抽搐、昏迷、角弓反甚至死亡。

●脑脓肿的处理CT:确定脓肿位置、大小、数目。

急性期:控制感染,疗程要足够长。

脓肿包膜形成期:可行脓肿穿刺术或脓肿切除术。

深部脓肿或功能区部位脓肿:或已出现脑疝、全身衰竭者,则应紧急行颅骨钻孔穿刺抽脓,病情稳定后再行脓肿切除。

●脑脓肿护理:1 控制感染,降低体温:抗菌、物理降温。

2 脓腔引流3 降低颅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颅和椎管肿瘤●颅肿瘤:神经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颅咽管瘤、转移性肿瘤●椎管肿瘤:脊索瘤、神经鞘瘤、脂肪瘤、血管瘤、恶性肿瘤。

颅肿瘤一神经胶质瘤:1、来源:神经上皮,多为恶性。

占颅肿瘤40%~50%。

20~50岁多发。

发生率:大脑半球>鞍区>小脑桥脑角>小脑>脑室>脑干。

2 分类:1)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最高。

2)髓母细胞瘤:也为高度恶性。

小儿多见。

3)少突胶质细胞瘤:生长慢,术后易复发。

4)室管膜瘤:术后需要放疗和化疗。

5)星形细胞瘤:最多见,占40%。

二脑膜瘤:占颅肿瘤20%。

多为良性,但也有侵犯颅骨现象。

血供多丰富,手术出血量大,有些易复发。

三听神经瘤:占颅肿瘤的10%。

多发生于第Ⅷ颅神经前庭,位于桥小脑角。

患侧神经性耳聋,耳鸣或有三叉神经、面神经损害表现。

四颅咽管瘤:占颅肿瘤的5%。

属先天性良性肿瘤。

儿童、青少年多见。

表现为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尿崩、肥胖和发育迟缓。

术后易服发。

五转移性肿瘤:多来自肺、乳腺、甲状腺、消化道部位的恶性肿瘤。

六垂体腺瘤:1 来源:垂体前叶。

为良性肿瘤。

2 分型:根据细胞分泌功能分类1)PRL型:女性、男性各不同。

2 )GH型3)ACTH型4)混合型●颅肿瘤的临床表现:1 ICP增高:慢性、进行性加重;80%病人有视力减退。

2 局灶症状:受压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不同。

颅肿瘤的处理原则●降低颅压●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其他治疗:免疫、中医药。

椎管肿瘤●发病年龄:20~40岁。

男性多见。

●好发部位:胸段>颈段>腰段●分类:1)髓外硬脊膜下2)硬脊膜外3)髓●椎管肿瘤临床表现:分为三期1 刺激期:早期。

咳嗽和用力排便时加重。

有“夜间痛”、“平卧痛”。

2 脊髓部分受压期:平面以下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

3 脊髓瘫痪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甚至完全瘫痪。

●椎管肿瘤辅助检查:CSF检查蛋白质增加,>500mg%,但细胞数正常,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X线、CT检查也可协助诊断。

●椎管肿瘤治疗原则: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椎管肿瘤护理措施:●缓解疼痛:采取适当体位,并适当使用止痛剂。

●排便异常训练:有无力及失禁两种。

●病情观察及护理:注意病人肢体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状况:对感觉迟钝者要防止烫伤、冻伤;对于运动障碍者,注意协助作好生活护理;有截瘫的病人作好相应的护理。

先天性脑积水●病理生理:1 分泌失调:脉络丛乳头状瘤致脑脊液分泌增多2 吸收障碍:矢状窦旁的蛛网膜颗粒堵塞非交通性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指脑室系统CSF通道阻塞所引起。

交通性脑积水:CSF流出脑室后发生的远端梗阻。

●先天性脑积水临床表现1 头部:前囟隆起、面颅<头颅,颅缝增宽,颅骨变薄,扣疹“破壶音” 。

2 眼睛:“落日眼”。

3 肢体:下肢活动少,偶有癫痫发作。

4 晚期:进行性脑萎缩,瘫痪及痴呆。

●先天性脑积水处理CSF引流:1、脑室-腹腔分流(V-P术)2、脑室-心房分流●先天性脑积水护理措施1 避免受伤2 并发症观察、处理和护理:1)判断引流效果2)避免分流系统堵塞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颅脑外科新技术的应用1、显微外科技术:利用显微镜、显微手术器械进行。

2、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主要有γ刀等。

多个γ或X射线源聚焦,一次性向颅病灶做足量的放射治疗。

3、立体定向技术:利用空间三维坐标定点的立体定向原理,先定出颅坐标位置即某一解剖结构或病变,在利用立体定向仪装置导入颅坐标点进行外科处理。

4、脑外科血管治疗(介入治疗):溶栓、化疗、栓塞、支架植入。

5、神经导航技术:影像、立体定向、计算机、红外线扫描、纤维神经外科等多项技术结合:精确确定微小病灶,标示重要功能区及病灶围,尤其是边界不清的胶质瘤及星形胶质瘤,纠正手术偏差;识别各种功能区;能精确到达靶区,改善手术效果,降低死亡率及病残率。

●颅脑手术后病人护理1、体位:1)术后体位:幕上—健侧卧位;幕下—去枕平卧或侧卧。

经鼻蝶窦入路—半坐卧位。

后颅窝手术—侧卧位。

椎管手术—同轴向卧位。

轴向翻身。

2)术后第一天根据手术部位不同,生命体征平稳后取头部抬高15~30°。

尽早起床活动,促进病人康复。

2、饮食:术后禁食1天,之后从流质—半流质—普食。

注意后颅窝手术病人的吞咽情况如:听神经瘤、桥小脑角部位肿瘤,脑干肿瘤等等。

3、伤口观察及护理:术后3天,渗血、渗液情况。

3天后伤口敞开—观察有无皮下积液情况—脑脊液皮下漏或伤口感染情况。

4、疼痛:1)伤口疼痛——3天使用一般止痛剂如强痛定即可,禁用强止痛剂。

2)颅高压所致头痛——3天后,用脱水剂。

5、呕吐:及时清除呕吐物,防止误吸。

6、加强生活护理,防止意外发生:1)吞咽障碍2)视力障碍3)肢体无力、瘫痪;感觉障碍4)面瘫—眼部护理,口腔护理。

5)听力障碍6)失语护理:运动性、感觉性等7、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常见并发症及护理1 出血:多发生于24~48h,意识好转又出现障碍。

2 感染:有切口、颅、肺部感染三种。

1)切口:术后3~5天,局部红肿和皮下积液。

2)颅(脑膜炎、脑炎):多见于开放性颅脑损伤。

术后3~4天外科热后再高热;克氏征阳性。

3)肺部:术后1周。

全身情况差,伴有意识障碍病人多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