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古建筑保护范例“福建省建瓯市历史文化古迹保护”
福建省建瓯市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
它既是我国古代闽越文化的摇篮,又是闽汉文化交融区域,当地的民俗风情至今留存着浓厚的闽越族的古朴气息和神秘色彩。
据文物部门普查摸底,我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现有馆藏文物5000多件,其中3000件属国家级文物;纳入资料管理的各类古遗址、古城址、古寺观(庙)、古窑址、古墓葬等计200余处
传统街区和古民居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构件,作为一座千年古城,目前仅存的这2
处传统街区和古民居均有着特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建瓯灿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仅举紫芝街“刘氏五忠祠”门联:“功勋光北宋,道学启南闽”一例,就足以反映这片街区非同凡响的文化含量。
例
小桥黄窠山遗址
现状:黄窠山遗址在小桥阳泽,遗址年代属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
遗址范围内先后发现大小青铜甬钟5件。
遗址内采集的陶器标本多与我省黄土仑类型陶器文化特征一致。
目前,黄窠山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尚未引起当地政府相应的重视。
地位评价:黄窠山遗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可能、甚至超过水南覆船山建安郡城遗址。
在黄窠山先后发现5件青铜甬钟,已初步向世人昭示了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山体,它所蕴藏的巨大的历史文化信息,有可能引领我们揭开古闽族历史文化的神秘面纱、文物古迹本体的破坏。
老城区内的古迹遗存较多,但呈点状孤立分布的状态,由于仅注重保留文物古迹的点,忽略传统风貌,历史景观的关联性、公共利用性较弱,同时由于经济因素制约,市区境内已确定的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部分损坏严重,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
文物周边环境的破坏。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单位和个人长期占用文物古迹用地,破坏了历史景观和文物古迹。
绝大部分文物古迹建筑周边的环境均被现代建筑所破坏,尤其是古城门(墙)的环境最为恶劣,市民在城门(墙)上乱建房,城门洞垃圾、粪便乱倒,加上防洪堤和周围高楼逼仄,两座古城门损毁严重。
通济门已“保护”成积木模型。
目前铁井栏、紫芝街的“命运”令人担忧,紫芝街部分地段的古建筑已被龙成房地产商拆除。
城市空间格局的破坏。
城内新、旧建筑混杂,布局混乱,空间环境逼仄,视线通廊被阻,建瓯原有的传统肌理已不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城的中轴,割断了古城的历史文脉,与古城风貌极不协调。
如御花苑房地产建设,使建瓯古楼的视线通廊受阻,其雄伟风貌遭到破坏。
孔庙因四周高楼林立,其幽静典雅的建筑风貌难以得到体现。
民间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一些民间文化、传统习俗和传统工艺等历史遗风没有得到重视和保护。
如斗茶、游春戏、抽傀儡、中秋送灯、背新娘、担花担和打狮等民间艺术和习俗将可能消失。
保护经费不足造成的破坏。
目前文物保护机构、人员和经费不足,对众多的文物古迹缺乏专项保护规划和专门的保护措施,尤其是传统的古民居,如铁井栏、
五通巷、党城村等古民居因缺乏必要维护经费和专业的保护指导,已处于任其“自生自灭”阶段。
多元化管理冲突形成建设性的破坏。
目前涉及文物古迹保护的行政管理部门有文化、旅游、宗教、林业、建设等多个部门,但由于行业管理性质不同、专业不对口及部门利益驱动,
无法进行有效管理。
此外,旧城的建筑密度大、建设用地少,在旧城改造和灾后重建中,见缝插针式的建设,以及旧城区道路欠通畅,影响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古城景观。
急于抢救保护的文物古迹
建安郡城遗址:目前抓紧由市政府行文确定为市级文保单位,划定大致的郡城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城市控制性详规中加以确定,要求保留现(原)状,严禁深挖取土和进行任何建筑。
有可能的话,可在遗址四周种上勒子树(即篱笆树)作为围墙,并选择适当地点建个标志大门,立个保护石碑。
其余的待中远期进行恢复。
铁井栏、紫芝街和五通巷、序五里、大甲巷传统街区:⑴由市政府行文将铁井栏、紫芝街构成的“T”字古街巷和五通巷、序五里、大甲巷构成的“n”字古街巷明确为市本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城市控制性详规中加以确定,并在巷口两端立碑。
对于沿巷两侧和重点保护的古民居,由市政府发布公告,规定不准擅自翻建、改建、增建,不准拆卖房料,不准零星撬卖梁托、门棂、窗花、马头墙砖雕、木雕等附属物与装饰物,并与住户订立古民居保护协议。
(2)对现为公产的住户,结合这次市里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整顿公房私自转租,调剂出部分予以搬迁,将腾出的古民居公产划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管理,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与民间资金,对沿巷重点保护的古民居进行修复。
(3)对已转让给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建设的大龙须巷北端沿坡东行至铁井栏东端一线南侧的地块,其沿巷一侧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6米,且立面风格应与沿巷北侧一线的建筑风格相近相仿。
(4)对街巷内一些质量、风貌极差的公产予以拆除,私产由政府收购后拆除,作为空地由规划管理部门组织设计,规划予以重建,恢复原貌。
对街巷内遗存的“尚书井”、“紫芝井”等文物古迹,要立即修建保护亭、立保护碑予以保护,禁止人为性破坏。
(5)对正在建的房屋要限定高度,门面装饰要按统一设计方案,与古民居风貌相一致;已批未建的要暂停翻建,只能修建,尤其是不能破坏沿巷风火墙;对现状质量较差的古民居和一般民居的翻建与整改应原地原层改造,其中古民居修建的风格、外观和立面要维持原样,内部可满足现代生活需要进行改造,但使用的材料应在专家指导下选用,以保证传统脉络的延续;一般民居的整改应与古城传统风貌协调统一,现状二层以上的民居不得超过6米,不得占用原有空地。
总之,通过对传统街区的保护修复,确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不被摘牌。
(6)摸清产权底细。
由建设局房产管理处会同芝山街道及有关社区,逐栋逐户摸清沿巷两侧房产是公产还是私产,特别是宗祠大院要摸清产权与土地使用权归属。
对于私产,要详细摸清家族析产、继承、买卖、出租、典当等具体情况,按门牌与户主详细造册存留备忘,并上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以利制订对应性政策措施。
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建议
1、成立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管理和保护修复历史文物古迹。
办事机构可依托文化部门,并吸收部分热心建瓯历史文化,具有相应知识的同志参加文管会的工作。
2、市文物管理部门要继续对我市现存的历史文物古迹进行详细调查,对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古迹,尽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
3、着手划定文物古迹保护的范围。
对当前没有能力进行抢救保护的文物古迹,尽快划出保护控制的范围,禁止继续遭受人为的破坏,等待今后条件具备时加以抢救保护。
4、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的宣传。
通过印发《建瓯市文物古迹保护目录》(包括需要保护的古井、古树等)、张贴保护公告、立保护牌(碑)等,加深群众对文物古迹的了解,不断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5、加大政府保护文物古迹的经费投入。
除了对濒临消失的文物古迹进行抢救外,对于当前仍在利用的古民居等文物古迹,采取政府引导,适当补助,统筹修缮,主要依靠市民力量进行保护。
同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使建瓯版画、挑幡、斗茶、游春戏以及抽傀儡、担花担、打狮等深受民众喜欢的民间艺术得以代代相传。
此外,要组织力量编写建瓯历史和乡土教材,并列入中、小学的课程,让广大市民,尤其是下一代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6、收集和接受民间民俗用具的捐赠。
通过宣传和广泛收集民间的濒临消失的民俗用具,对民间的民俗用具进行有效的抢救收藏,为今后的民俗馆开办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