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中心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方案为了建立客观、公正、有效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切实保证和落实教育教学中心地位,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良性发展,根据上级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深化教育改革为重点,以落实教学研究为抓手,以加强教学管理为保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切实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管,建立科学、适用的质量评价长效机制,促进全县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通过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引导全校切实落实教学中心地位,引导教师钻研业务,开展教研,努力工作,扎实教学。
2、激励性原则。
建立教育教学质量激励竞争机制,形成“抓教学、搞教研、重质量”的浓厚氛围。
3、客观性原则。
注重教育教学业绩,用数据说话,以实绩见功夫,以质量分优劣。
4、公平性原则。
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定量为主导,力求公正、公平。
5、全面性原则。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教师、面向各层次学校,力求全面准确。
三、监测方式
教育教学质量监测采取调考、统考、抽考、抽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1、调考。
每学期末由县教研室组织全县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调研考试。
调考由教研室统一命题制卷,统一考试科目时间,统一考务工作要求,统一评分标准,由各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学校集中组织考试、阅卷、登分、统计工作,并及时上传相关数据,由教研室进行统计分析,提供质量分析报告。
2、统考。
每学年末由县教研室组织小学毕业考试和初中一年级或二年级的统一考试。
小学毕业考和初中统考由教研室统一命题制卷,统一考试科目时间,统一组织监考、巡视和考务工作,统一阅卷,统一数据分析,提供质量分析报告。
3、抽考。
每学期末基于调研考试,由教研室随机确定小学两个年级、两个学科,初中两个年级、两个学科,随机确定部分乡镇中小学和县直学校组织质量抽考。
抽考的监考、巡视、考务以及阅卷登分工作由教研室统一组织,并提供质量分析报告。
4、抽测。
每学年度由县教研室具体确定一个年级、一个非考试学科(体音美等),组织机关干部、教研人员以及专业课教师对乡镇中小学、县直学校进行质量抽测。
抽测采取笔试、面试、测试等方式进行,主要考查课程开设、课时安排、教学内容落实以及学生掌握程度等方面的情况。
四、评价指标
1、抽考(抽测)的评价指标包括:人均分(40%)、优秀率(30%)、合格率(30%)三项指标,将三项指标按相应权重折算综合率,依据综合率排序,进行评价考核。
2、统考的评价指标包括:总人均分(40%)、优秀率(20%)、合格率(20%)、高分率(10%)、低分率(10%)五项指标,将五项指标按相应权重折算综合率,依据综合率排序,进行评价考核。
五、结果运用
1、统考、抽考、抽测结果与教师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实行先进者优先、末位淘汰、一票否决。
2、统考、抽考、抽测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作为核发奖励性绩效工资的主要依据,作为教师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
3、实行专项奖励。
建立奖励机制,对统考、抽考、抽测成绩优异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六、有关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务主任任常务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
统筹组织、管理、指导全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工作。
2、明确责任分工。
教务处承担质量监测评价的具体工作,及时跟进,搞好服务。
3、严明工作纪律。
在考试命题制卷、监考巡视、阅卷登分以及试卷运输保管过程中要严格保密,切实保证考试的公正公平。
考务工作要周密、细致,严守工作纪律,确保质量监测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4、确保考生安全。
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考室,做好考生安全保障工作,确保考试安全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