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生活垃圾与环境

城市生活垃圾与环境

城市生活垃圾与环境摘要:本文从城市生活垃圾现状切入,引出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之处,分析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及优缺点。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现状、危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垃圾包袱最重的国家之一,人均每年垃圾产量440公斤,2000年、2001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分别为1.18、1.35亿吨/年,城市历年的垃圾堆存量高达66亿吨,侵占35亿多平方米的土地,已有2/3的大中城市被垃圾包围,有1/4的城市不得不把解决垃圾危机的途径延伸到乡村,尤其是城市的二次污染,导致城乡结合带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已经日趋严重,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1.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1.1生活垃圾的分类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 4 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

1)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2)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 0.3t 有机肥料;3)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4)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

1.2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在过去的21年里,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迅速增加。

1986~1995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76%,1995~2006年,其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04%。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累计存量已达6×109t,全国已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包围。

2006年中国660座城市的垃圾清运量达1.484×108t,其中52.2%被无害化处理。

1986~2006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增长速度1.3城市生活垃圾特点1.3.1垃圾增长速度快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城市的商品消费状况、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等因素密切相关.自1989年以来,城市生活垃圾平均以每年8.98%的速度增长,少数城市如北京增长率则达15%~20%,大大超过世界垃圾的平均增长速度,全国历年积存的垃圾量已达66亿t,占地5亿m2。

1.3.2垃圾成分变化快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很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结构的变化,尤其是能源结构的变化,城市生活垃圾的构成成分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体看来,垃圾中的可燃物、有机物和可再利用物含量将明显增加,垃圾热值等表征参数也将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习惯及食物结构的特点,加之瓜果、蔬菜、水产品等季节性强的食品消耗量大,造成垃圾产量和成分随季节规律性变化较为明显。

1.3.3垃圾含水量降低城市生活垃圾含水量普遍较高,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生活垃圾年平均含水量达到50%左右,其中夏季高达70%以上。

随着各城市逐步推广实行垃圾袋装化,减少了雨水浸蚀,加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垃圾含水量将呈逐渐降低趋势。

1.4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1.4.1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场)651座,处理能力7688万吨。

其中填埋场528座,处理能力6896万吨,分别占81.1%和89.7%;焚烧厂45个,处理能力275万吨,分别占6.9%和3.6%;堆肥厂78个,处理能力517万吨,分别占12%和6.7%。

到2003年底,国债资金共安排垃圾处理项目359个,项目总投资245亿元,国债累计投入80多亿元,带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的投入。

由于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大幅度上升,加上历史欠帐较多,仍不适应城市发展对垃圾处理的需要。

2002年,全国660个建制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36亿吨,集中处理量7404万吨,仍有6200万吨未经处理,这些生活垃圾或被堆放在指定地点,或随意堆放在河沿、池塘及城乡结合部,垃圾"围城"现象依然存在。

此外,660个建制市以外的县城、建制镇年产生生活垃圾约3600万吨,这些垃圾基本没有得到处理。

1.4.2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提高,但无害化处理水平较低2002年,660个建制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54.2%,比1990年的2%提高了52个百分点,但相当数量的垃圾处理场没有达到环保要求,无害化处理率较低。

根据2001年环保总局抽样监测调查,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现有垃圾填埋场中27%没有任何防渗措施;39%没有渗滤液收集、处理设施,已对周围地下水体、地表水体、土壤等造成严重污染。

垃圾焚烧处理存在烟气排放不达标、飞灰没有按照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填埋处置等问题。

垃圾堆肥产品用于农田,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土壤,提高部分农作物产量,但对土壤存在重金属污染,农产品的安全、卫生等难以保证等问题。

无害化处理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历史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建设的垃圾处理设施标准较低,达不到无害化的要求;二是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标准和污染控制标准制定滞后,现行的污染控制标准是2001年制(修)订的,致使大部分垃圾处理设施要么没有污染防治措施,要么难以达到无害化的要求;三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关键技术、设备和材料;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短缺。

1.4.3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技术装备水平仍较落后通过研究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一些国际领先的工艺技术在垃圾填埋、焚烧、堆肥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

填埋方面,填埋场沼气发电和渗滤液的处理已有多个工程实例。

焚烧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流化床焚烧炉得到较快发展,年焚烧垃圾已达180多万吨;炉排炉焚烧垃圾技术已建成国产化示范项目。

堆肥方面,国内已研究开发出10多种工艺技术,并在一些地区得到应用。

但总体而言,垃圾处理技术装备水平仍较低,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基本上是国外的。

填埋方面,高性能防渗膜、压实机,渗滤液处理技术和填埋场沼气发电技术等仍以进口和引进国外技术为主。

焚烧方面,炉排炉的炉排和液压控制系统国内还没有成熟、可*的技术和装备,致使炉排炉焚烧垃圾的推广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堆肥方面,工艺技术和装备的自动化程度与国外亦有较大差距。

处理方式主要以填埋为主,目前因垃圾填埋和堆放占用土地已达70多万亩,焚烧发电等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低。

2.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城市生活垃圾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由于垃圾箱的随意扔放,严重污染了空气、土壤和水源,并引起蚊蝇的孳生、病菌的传播,使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垃圾是人类活动不可避免的产物,这些垃圾包括:对人体有危害的物质或是有害微生物,如致病菌、病毒;有机污染物,如氯化烃、碳氢化合物气体等致癌物、促致癌物;无机污染物,如汞、镉、铅、砷、锌、铬等;物理性污染物,如放射性污染;其它污染物,如寄生虫、害虫、臭气等。

这些污染物通过土壤、空气与水体等多种渠道危害人体健康。

2.1直接危害垃圾随意弃置,会严重破坏城市景观,造成人们心理上的不快。

垃圾中的蛋白质、脂类和糖类化合物,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过程中产生NH3、H2S及有害的碳氢化合物气体直接危害人们健康。

2.2间接危害垃圾堆是蚊、蝇、鼠、虫孳生的场所。

垃圾渗滤液与潮湿地是成蚊产卵、幼虫孳生与成蚊的栖息地。

而这些害虫及昆虫成为多种传染病的媒介,它们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2.3附着危害垃圾中的危害物污染空气、土壤与水体,又以空气、土壤、水体、食物为媒体或载体,使附着的有害物质侵入人体,使人受害,污染土壤。

2.4土壤污染如果垃圾随意堆积在农田上,造成土壤污染,土壤是生态系统中进行物质交换和物质循环的中心环节,垃圾中的重金属和大量有机物、蠕虫(钩虫、蛔虫)卵与幼虫、病原菌(细菌、病毒等)进入土壤,加快蠕虫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摘收蔬菜瓜果时可能挟带有害物,这种不当的恶性循环成为城市垃圾污染农村田园,又通过田园产品污染城市的“罪魁祸首”。

2.5污染空气2.5.1在大量垃圾露天堆放的场区,臭气冲天,老鼠成灾,蚊蝇孽生,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向大气释放。

具有关部门考证仅有机挥发性气体就多达100多种,其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

由于严重的大气污染,致使我国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很高。

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气肿和慢性气管炎,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其疾病负担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疾病调查已发现暴露于一定浓度污染物(如空气中所含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所导致的健康损害,诸如呼吸功能衰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亡,致使医院门诊率和收诊率增加等。

1989年,研究人员对北京的两个居民区作了大气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在这两个区域都监测到了极高的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

估算结果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每增加1倍,则人口总死亡率增加11%;若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每增加1倍,则总死亡率增加4%。

分析表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增加1倍,则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增加38%、肺心病死亡率增加8%。

1992年,研究人员对沈阳大气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每增加100微克/米3,总死亡率分别增加2.4%和1.7%。

2.5.2以二噁英为例生活垃圾焚烧厂烟气中的二恶英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所普遍关心的问题,自1999年比利时发生动物饲料二恶英污染事件后,二恶英更是倍受世人所关注,一时成为全球范围的热点。

经过这一事件,二恶英在我国也是家喻户晓,闻毒色变。

可以这样说,在今天研究生活垃圾焚烧厂烟气中二恶英的产生机理和控制措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必要和重要。

二恶英在标准状态下呈固态,熔点约为303~305℃。

二恶英极难解溶于水,在常温情况下其溶解度在水中仅为7.2×10-6mg/L。

而同样在常温情况下,其在二氯苯中的溶解度高达1400 mg/L,这说明二恶英很容易溶解于脂肪,所以它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并难以被排出。

二恶英在705℃以下时是相当稳定的,高于此温度即开始分解。

另外,二恶英的蒸汽压很低,在标准状态下低于1.33×10-8Pa,这么低的蒸汽压说明二恶英在一般环境温度下不易从表面挥发。

这一特性加上热稳定性和在水中的低溶解度,是决定二恶英在环境中去向的重要特性。

据报导,二恶英是目前发现的无意识合成的副产品中毒性最强的化合物,它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KCN)的1000倍以上。

同时它是一种对人体非常有害的物质,即使在很微量的情况下,长期摄取时便可引起癌症等顽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它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

此外二恶英对人体还会引起皮肤痤疮、头痛、失聪、忧郁、失眠、新生儿畸形等症,并可能具有长期效应,如导致染色体损伤、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等。

据有关报道,只要1盎斯(28.35克)二恶英,就能将100万人置于死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