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

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

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
文化,是衡量一个民族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

而文化创造力,是民族进步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文化创造力的核心,在于文化人独立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崇高的责任和不泯的良知。

惟有把握时代脉搏、领悟生活真谛、超越个人得失,进而焕发创造激情和潜能,文化创造才有不竭的源泉。

风云激荡的改革时代,中西交流的开放格局,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新旧思想的冲突碰撞,外来、本土文化的交汇融合,正是文化创作最丰厚的土壤。

照此说,今日中国,最应该产生震撼人心、引人深思的鸿篇巨制。

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常常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文化产业复制能力强大,但原创能力不高。

环顾市场,从电影电视制品到图书报纸杂志,其数量之多,用铺天盖地来形容恐不为过。

然而,在数量跃升的背后,质的飞跃尚有待时日。

大量快餐式的文化产品卷起一阵阵热潮,却热得急,凉得也快,真正给大众留下长远影响的精品力作难得一见。

今日之中国,为什么普遍缺乏文化创造力呢?
在我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莫过于如今过于急功近利的“中华文化”的发展与浮躁、混乱的社会氛围。

引用时下一句流行的话:“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

”,创造之苦,创新之累,似乎很少有人甘愿去忍受;更多的人热衷于模仿、跟风或复制,只图在热门题材中借点光赚点钱;有人有创新之能,欲望却过于急切,将作品或拔苗助长来吸引关注,或掺入低俗内容以蒙混过关,以此种方式将才智消耗在制造浮躁的文化泡沫中;还有人虽兼具创造之才、创新之志,却苦于“冷坐十年功,抄袭一分钟”,成果难得易失,费尽心血的作品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环境中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记得这样一则新闻在不久之前曾引起热议:有抄袭行为的“80后”作家郭敬明出乎众人意料,成为长江出版社副总编辑。

且不论“80后”是否可以真正承担起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责任,是否可以引领我国文学的繁荣;文学界不断出现这样依靠有抄袭之嫌的作品而成名的作家,不断出现因投机取巧而地位攀升的文化人,这充分反映出了社会中急功近利的文化之风,他们无疑是时代浮躁的产物。

不仅如此,现在社会上还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我们正处于一个缺乏
大师的时代”。

钱学森走了,贝时璋走了,季羡林走了,任继愈走了,杨宪益走了……随着大师一个一个地远去,我们这个缺乏大师的时代难免焦急起来。

曾经引领文化界一时的大师们相继离去,而后继者却迟迟未能显现。

没有领头人、没有精神导向,这势必会造成中国文化界空前的混乱。

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又怎样能继续培育能潜心研究、真正能为文化的发展奉献毕生时光的大师呢?
浮躁的社会氛围,是造成我国文化创造力缺失的重要原因;还有一点,则是大家早已熟知,但在此不得不提的,是中国人强烈的从众心理。

著名作家柏扬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这样评价中国人:奴性使然。

的确,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旅展拳脚了,太习惯于跟随成功者的步伐走自己的路了。

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然而可悲的是,大多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丑陋”,并将深埋于自己心底的奴性、怯弱,传给了下一代,渗透于对青年一代缺乏创造意识的教育中。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篇报道,一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

也许你会说这个调查并不全面,但中国的青年一代缺乏创造力、确实想象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想想我们和我们的学弟学妹、学哥学姐们吧,想想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们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更多地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

但是多少年来,人们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有人说过,中国孩子第一次说谎话就是从第一次写作文开始的,看似偏激,实有道理。

在当今的升学体制下,我们的教育是教学生怎样按别人想的去想,如何按照他人的想法改变自己;而真正自由的教育则应是让学生按自己想的去想,掌握交流思想的真正技巧。

这是文化的差异,也是在当今在网络普及世界,信息爆炸式增长,传统文化理念、传媒方式受到冲击的形势下,中国文化创造力较其他国家而言相对低下的致命因素。

先贤们遗留给了我们不计其数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但正如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所说:“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里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


在我国经济、科技实力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却在面临危机!不要让中华悠久文明的衰亡,从我们这个时代开始!
在此,希望政府能促成整个社会根除对文化产品重量轻质的积弊,营造文化创新的良好环境,避免急功近利之风,鼓励探索创新,激发文化创造应有的活力;也希望千千万万的文化人们,严谨求识,踏实做人。

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永葆生命力,中华民族才能富有凝聚力;中华文化才能为世人所知,千载传扬,引领世界,铸造辉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