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
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
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主要概念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14.寄生虫:一类失去外界自由生活能力,暂时/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表/体内,获取营养,给被寄生物带来损伤的低等动物15.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16.带虫者:寄生虫进入人体,可在体内长期生存,把这种人称为带虫者17.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18.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19.疫水: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20.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一系列变化的总称。
21.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22.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23.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24.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25.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26.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27.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泻和吸收不良的症状,此病在旅游者中多见28.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了免疫力,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疟疾发作停止。
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残存的红细胞内的少量疟原虫大量繁殖,再次引起的发作称再燃,四种疟原虫均可引起再燃29.复发:经过抗疟治疗或免疫作用,杀灭所有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疟疾发作停止。
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形成的休眠体复苏,进行裂体增值产生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引起的发作称复发。
只有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可引起复发30.发热阈:疟疾的临床发作是由疟原虫的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所引起,而引起疟疾发作的原虫血症最低值称为发热阈数(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A.掠夺营养;B、机械性损伤;C、毒性反应;D、超敏反应。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1、先天性免疫2获得性免疫:1)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2)消除性免疫三、寄生虫的流行与防治(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生物,社会。
(三)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四)寄生虫病的特点:1、异位寄生;2、幼虫移行症:幼内脏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3、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五)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者其它:我国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钩虫病、黑热病。
1.能引起脑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请写出其致病阶段。
能引起脑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疟原虫(脑型疟主要由恶性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引起,间日疟原虫偶发)、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和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旋毛形线虫(幼虫)、广州管圆线虫(成虫)。
2.直接经皮肤感染的寄生虫有哪些请写出其感染阶段。
直接经皮肤感染的寄生虫有日本血吸虫和钩虫,侵入皮肤的阶段分别为尾蚴和丝状蚴。
3.哪些寄生虫进入人体后有一定的游移过程似蚓蛔线虫、钩虫、日本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4.因输血不慎,可导致哪些寄生虫病的发生哪些寄生虫可输入人体,但却不会产生寄生虫病因输血不慎,可导致疟疾、黑热病和弓形虫病。
丝虫微丝蚴虽可输入人体,但在人体内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因而不会导致丝虫病。
5.能引起肝脾肿大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杜氏利什曼原虫、刚地弓形虫、疟原虫、日本血吸虫。
6.因特殊的饮食习惯(生食或半生食)可感染哪些寄生虫为什么(1)因食生肉或未煮熟的肉可感染链状带绦虫(因为猪肉内有囊尾蚴)、肥胖带绦虫(因牛肉内有囊尾蚴)、曼氏迭宫绦虫(因蛙肉和蛇肉内有裂头蚴)、卫氏并殖吸虫(因猪肉、野猪肉内有幼虫)、旋毛形线虫(因动物肉内有囊包)、刚地弓形虫(因肉、蛋、奶中有滋养体、包囊或假包囊)。
(2)因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可感染华枝睾吸虫(因淡水鱼、虾体内有囊蚴)。
(3)因食生的或未煮熟的石蟹、蜊蛄可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因石蟹、蜊蛄体内有囊蚴)。
(4)因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溪蟹可感染斯氏狸殖吸虫(因溪蟹体内有囊蚴)。
(5)因食生的(未洗干净)菱角、茭白、荸荠等水生植物可感染布氏姜片吸虫(因为这些水生植物表面有囊蚴)。
粪便:直接涂片法或沉淀饱和盐水浮聚法痰液检查幼虫粪便:直接涂片法或沉淀饱和盐水浮聚法粪便:直接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卵钩蚴培养法肛周物:透明胶纸拭子法棉签拭子法检卵或肛周检查成虫血液中微丝蚴检查;体液及尿液检查;活检;附:1.蠕虫中“曼氏迭宫绦虫、斯氏狸殖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犬、猫弓首线虫、巴西钩口线虫、棘颚口线虫、异尖线虫”可引起幼虫移行症2.蛔虫感染率居高不下的原因:①生活史简单,不需中间宿主②产卵量大③虫卵对外界抵抗力强④用未经处理的人粪做肥料和随地大便使虫卵污染土壤⑤疫区人群不良的卫生行为3.钩虫病慢性失血原因:①虫体吸血(量大)②血自消化道排出③咬附部位伤口渗血(量大)④更换咬附部位,原伤口渗血⑤组织血管损伤4. 线虫中蛔虫、钩虫、粪类圆线虫需要经肺移行5.引起腹泻的线虫:钩虫、鞭虫、粪类圆线虫、旋毛虫;6.幼虫经皮肤感染的线虫:钩虫、丝虫、粪类圆线虫;生活史为间接发育型的线虫:丝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7.灭鼠有助控制的线虫病:旋毛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8.蝇类、蟑螂可对蛔虫病起机械性传播直接涂片法(易漏检);水洗沉淀法集卵;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水洗自然沉淀法或离心沉淀法)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痰液检查虫卵;④摘下的皮下包块检查成虫、童虫直接涂片法;沉淀孵化法;定量透明发;哪些寄生虫的感染阶段是感染性虫卵或四核包囊(1)感染性虫卵似蚓蛔线虫、蠕形住肠线虫、毛首鞭形线虫、微小膜壳绦虫、链状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
(2)四核包囊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
粪检检查孕节(子宫分支数);肛门拭子法查虫卵;寄生在人体肝、肺、脑、眼及皮下组织内的寄生虫各有哪些(1)寄生在肝脏的寄生虫有细粒棘球绦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
(2) 寄生在肺脏的寄生虫有卫氏并殖吸虫、细粒棘球绦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卡氏肺孢子虫。
(3) 寄生在脑部的寄生虫有卫氏并殖吸虫、细粒棘球绦虫、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溶组织内阿米巴。
(4) 寄生在眼部的寄生虫有链状带绦虫(囊尾蚴)、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结膜吸吮线虫(成虫)、蝇蛆。
(5)寄生在皮下组织内的寄生虫有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斯氏狸殖吸虫(童虫)和卫氏并殖吸虫(童虫或成虫)。
作为病原体的医学节肢动物有哪些作为病原体的医学节肢动物有蝇蛆、疥螨、蠕形螨、尘螨。
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滋养体;粪便碘液涂片法检包囊;脓肿穿刺液涂片;阴道分泌物、尿液、前列腺液;生理盐水涂片法;涂片染色法;④培养法;粪便:急性期粪便检滋养体;慢性期成形粪便检包囊;小肠液检查、小肠活检脾、肝、骨髓穿刺涂片法;涂片法;培养法;④动物接种法附:⑴可引起脑部病变的原虫:恶性疟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刚地弓形虫;⑵引起腹泻的原虫:隐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疟原虫;引起脾肿大的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疟原虫⑶经口感染的原虫及其感染阶段:溶组织内阿米巴:成熟包囊;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刚地弓形虫:包囊、假包囊、卵囊;隐孢子虫:卵囊⑷中间宿主为人的原虫:疟原虫、刚地弓形虫⑸以二分裂法繁殖的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卡氏肺孢子虫⑹寄生与人肝的原虫致病阶段及其入侵途径:①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肠壁组织的滋养体随血行播散到肝组织②疟原虫,红内期疟原虫,子孢子随血流到肝细胞内发育繁殖(红外期)③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随受染巨噬细胞入肝内并侵入肝内巨噬细胞④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十二指肠内滋养体继续侵入肝胆管系统节肢动物学1、变态:节肢动物从卵发育至成虫,要经历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等的一系列变化,这一过程的总和称为变态2、危害:直接危害:骚扰、吸血;刺蛰,毒害;超敏反应;寄生间接危害: a、机械性传播:医学节肢动物对病原体仅起着携带、输送的作用,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或体表不发育或不繁殖,其形态和数量均无明显变化 b、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传播过程中,其在节肢动物体内进行生长、发育与繁殖,达到一定数量或发育为感染阶段后才能传播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