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刘珍内容摘要:本文系统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史的重大贡献。
陶渊明诗歌的高超技巧和独特风格是被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我们常说陶诗的特色是朴素、自然。
这些朴素的诗句,看起来作者似乎全不费力,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诗人用含蓄的比喻,鲜明的对比,自然流露,不假雕饰,将自己对官场黑暗的极端厌恶和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
他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风格平淡自然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有《陶渊明集》。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
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
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在四十一岁那年,彻底脱离了官场,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
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着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可见出他的胸怀。
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
最后“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
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
”“他时时怀念的,仍是山泽居和班生庐,他深深向往的,还是飞鸟游鱼般的自由自在。
”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相,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
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辞》,更把做官说成“深愧平生志”。
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活调和的结果。
第一、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大多数篇章是描写如画的农村风光,反映质朴的村居生活,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被后人称为“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描写恬美静谧的自然风光,抒发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他的这类诗歌写出了大自然的美,表达了诗人脱离樊笼的自由心境。
《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
结尾“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二)歌功农业劳动他常常把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
如《劝农》诗说:“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时运》诗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
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而是按照某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
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熙熙令音,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
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
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
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庚戎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
尽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
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
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三)感悟人生意义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反映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方式的思考,此外,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
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处提及“老”和“死”。
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中表达得最明白,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话体,让“形”提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安文学)。
这两者其实都是陶渊明所难以舍弃的,但作为最终的哲学归结,他在第三首《神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伤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无意义,应该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解脱的解脱。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
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向往。
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利害的矛盾。
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来独特的效果。
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
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竟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吴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
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
换言之,“静穆”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好境界,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
陶诗中最集中的就是写田园生活的作品。
其代表除了前面提及的以外,还有《移居》、《和郭主簿》、《咏贫士》、《杂诗》、《怨诗楚调示庞王簿邓治中》等。
第二.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
他的诗往往是“田家语”,平淡质朴,不用雕饰和辞彩。
细细看来,他的诗在平淡中又蕴含多样的艺术风格。
(一)既平淡自然,又淳厚有味他的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和他生活经历和个性,心境是分不开的。
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使他养成了恬静的性格,又因他不慕荣利,虽“结庐在人境”而“心远地自偏”。
于是诗人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将这些平淡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抒写出来,使人感到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如前面所引的《归园田居》(其一),我们不止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鸟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了一种境界,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
诗人写作田园诗的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
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境界,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
(二)既富有意境,又饶有情趣陶渊明的诗的意境,以写景为主,突破客观景物外在形象的局限性,以神写形,着重反映诗人的气质和神韵,并将景、情、理融为一体,不仅以情感人,而且以理警人,给读者以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感受。
如《饮酒》诗之五,诗人在轻轻点染南山景物之后说:“此中不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把他对自然景物的观赏和自已所领略的人生的“真意”很自然的联系起来,即“意与境会”于是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哲理境界,而且达到了景、情、理的和谐统一。
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
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
李建中在《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一书中,以优美笔触描绘了渊明达到的境界:“南山的主人,不需要像邺下或金谷文人那样依附于权贵,也无须像竹林或兰亭文人那样耽溺于某种玄思。
他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他身后是自然温馨而神秘的拥抱。
”(三)既质朴无华,又色彩绚丽陶渊明的诗以质朴见长,已为世人所公认,但也有富丽华美的。
陶渊明诗“质朴而实绮”主要是指语言风格而言的。
如《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看似质朴简洁,但仔细玩味,不仅韵味绵长,而且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
这说明陶渊明的诗浑然一体的朴素风格中还蕴含着丰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