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常拍摄中典型场景的影调结构——如何拍摄不同条件下的景物

日常拍摄中典型场景的影调结构——如何拍摄不同条件下的景物

日常拍摄中典型场景的影调结构——如何拍摄不同条件下的景物
作者:张宁
来源:《数码影像时代》 2018年第8期
作者:张宁
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部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国家高级摄影师数字调色课程资深讲师
摄影师又被称作光影大师,他的全部工作可以高度概括为:充分把握数字感光材料也就是摄影机传感器、处理算法的特性,运用不同性质的光线,“非凡”的角度,将景物描绘出来,或忠实的还原,又或按照创作意图进行艺术创造。

(接上期)
3.2春·夏·秋·冬
春天的光线比较柔和,影调层次分布比较均匀。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田野里的颜色更多的是娇嫩的黄绿色。

夏天,户外的明暗反差增大,直方图两侧的“像素”数量增多。

植物枝繁叶茂,如果是草场和森林,分量示波中绿色分量一定占据优势。

秋天,最容易制造色彩反差,黄叶和蓝天在矢量图上各自伸展,像两股对抗的力量牵动着观者的神经,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兴奋。

冬天并非都是白雪皑皑,但白雪皑皑却一定是冬日的“代表作”。

按照柯达三阶灰的影调值规范,白雪中夹杂的冰晶,它的反射率一定是最接近100%白的自然对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