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赏析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主要内容:诗人二十三年默默谪居巴山楚水,回来时已物是人非,诗人豁达地劝慰友人也劝慰自己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
2、表达情感(主旨):表达了作者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及对岁月流逝、世态变迁的感慨。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的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5、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主旨: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2、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赤壁》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3、《赤壁》中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4、《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赤壁》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6、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一反传统观点,发表独到见解。
相信自己,只要有机遇,也会有所作为,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7、《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1)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2)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为下文铺垫。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什么?;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周瑜。
9、本诗的以小见大手法是怎样表现的?(杜牧在《赤壁》中借小物抒怀有何用意)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三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内容:全诗回忆了诗人的仕途生涯和抗战经历,感慨国破家亡的现状,表明了自己愿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2、主旨: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3、赏析:①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用“风飘絮”来比喻国家无可挽回的败局,十分形象恰切。
“雨打萍”,诗人将自己的身世比作“浮萍”,生动形象地写出自己的身世像雨中的浮萍一样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这两句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十分传神。
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②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这两句对仗工整,音调和谐。
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书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这两句直抒胸臆(抒情方式),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词牌名。
2、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
苏轼望月,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4、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5、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6、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7、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8、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9、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_____________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2分)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
10、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5分)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1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2分)上阕中作者表现了厌倦尘世生活的倾向,我欲乘风归去,但思虑过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转而放达开阔。
或,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
12、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
(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构思方面简要分析)(2分)示例:思想内容上:作品情感曲折变化,作者对人生别离的思考,激起各类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成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情怀乐观、豁达。
艺术构思上:结构精巧,想象奇特。
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以自然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并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全曲分三层:第一层(1-3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第二层(4-7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
第三层(末4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2、“兴,百姓苦”的原因则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
“亡,百姓苦”,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3、写法上,作者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
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六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