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形势下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_调研报告

新农村形势下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_调研报告

新农村形势下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近年来,随着建设新农村口号的提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基本上达到了镇镇相连,村村互通,为山区村民的出行提供了舒适快捷的道路交通条件。

但就湖北省荆门市来说,由于山区地域广、交通不发达、道路基础差、经费困难,各项交通安全设施不能及时配套,加上山区农民与外界接触不多,村民的交通安全和交通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这些都为新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埋下不少隐患。

一、当前新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学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教育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环节
1、接送学生车辆状况令人堪忧。

随着农村体制的变革,大部分农村小学都集中到镇中心学校,这样一来,中、小学校,幼儿上学放学都由机动车辆接送。

但是,部分学校为了节省开支,临时雇用部分面的车、三轮摩托车用来接送幼儿。

这些接送的车辆中除少数是新车外,大都已行驶多年。

另外,这些车辆有很大部分未投保第三者责任险和车上人员险,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2、学生搭乘超载车、货运机动车现象较为普遍。

近年来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虽然加大了集中整治力度,路面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是,由于票价和运力的影响,超载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据笔者调查,一个乡镇至少有上万名学生,而客运车辆就那么几辆,不超载是不可能的,所以,超载就成了无法根治的“老顽疾”。

另外,中小学校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因受课时的影响,有部分学校忽视安全教育,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学生三五成群在公路上追逐玩耍,目中无车,临车横路,搭乘无牌车、超载车、货运机动车。

更有甚者,有个别中小学生无视法律,无证驾驶二轮摩托车上路行驶,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为世人留下惨痛教训。

二、部分货运车辆违法载人现象屡禁不绝
1、偏远乡村后三轮摩托车违法载客现象依然存在。

后三轮摩托车一般不受路况的限制,驾驶人多为偏远乡村村民,平时忙完农活,挤出时间赚几个零花钱,以弥补家用。

这些“三无”车辆,严重扰乱正常的客运秩序,影响合法车辆的生存环境,引起了正规客运车辆群体的强烈不满。

而这些“三无”车辆由于车辆技术状况差,驾驶人员素质低,承担风险能力弱,一旦发生事故,赔偿费用很难到位,给事故处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2、“三无”车混迹于偏远乡村,使管理防不胜防。

这几年,经过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不懈打击,有一大批不符合客运手续的机动车已退出了客运市场,但一些地方仍然还存在“黑车”从事违法客运活动。

为了躲避打击,他们或隐蔽在乡村“打游击”,或乘人口流动旺季时捞一把。

虽然说不是很普遍,但其隐患确实不可小视,可以说是一颗颗流动的“炸弹”,一旦发生事故,往往是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

三、无牌无证、报废车上路行驶形势依然严峻
1、随着各地重点工程的上马,这些单位常常临时雇请一些“黑车”,如公路硬化工程建设中运送水泥砂石的车辆,个别企业运送成品的车辆等等,他们打着重点工程建设的旗号横行于街道路面,给交通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同时,对群众的生命也构成严重威胁。

暂扣后,又涉及优化地方经济环境问题,给处理工作增添了人为困难。

2、摩托车事故居高不下。

近年来,由于山区人们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购买摩托车的人数越来越多,加之路面质量的不断改善,为此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也越来越触目惊心。

虽然我们对此不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和大会战,但是涉及摩托车的交通事故仍然占到事故总数的7xxxx。

由于摩托车发生的事故中又以无牌无证的居多,所以有些摩托车驾驶人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一逃了之,为事故的及时处理和结案增添了极大的难度,给当地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四、占路为市,违章作业现象难以取缔马路市场、违法占道作业隐患多。

广大乡村沿袭多年赶集习惯,一到赶集场日,各个村民画地为牢、占道为市,不仅造成交通堵塞,而且不
时酿成交通事故。

另外,比如建房占用街道、公路有效路面堆放物料;利用路边门面开办汽车修理业务等,不仅影响了道路交通的畅通和车辆行驶安全,还不时引发交通事故。

除此之外,农村道路的硬化和兴起的“乡村游”也给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具体表现在:
二、加强新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
道路交通安全涉及“人、车、路、环境”诸多要素,综合反映在交通管理与宣传教育、运输管理与安全监督、道路建设与设施维护、车辆生产检验与驾驶人管理等方方面面,其本身就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社会性工作。

要切实扭转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薄弱、基层脆弱、管控软弱的现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彻底改变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唱“独角戏”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首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整改。

一、确立政府主导地位,实行部门协作配合
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大格局。

首先,要确立政府主导,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列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要从县到乡到村,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县级人民政府主导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对交通安全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考核;乡(镇)、村组以块为主,定人、定责、包村、包车、包路段,建立以农村乡镇村组、学校为主干的前沿阵地。

第三,大力推进道路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构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网络,全方位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

二、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监控管理力度
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从制度建设入手,着眼规范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

一是要建立和坚持经常性的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层层成立交通安全委员会,定期分析形势,研究预防对策。

二是要制定交通安全防控措施强化路面管控力度,加强对交通安全矛盾最尖锐、问题最突出、最关键的时间内的防控力度。

三是要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制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突出对驾驶人、中小学生的教育宣传,以“交通安全学校”、“交通安全村”和“文化中心户”为创建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营造道路交通安全氛围。

四是要健全道路交通建设与安全设施建设同步制度,将交通安全设施纳入新农村总体建设规划,杜绝新的事故黑点,彻底改变过去重修路、轻管理,重形象、轻安全等现象。

三、严格责任追究问责制,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能
总之,要严厉打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消除道路交通安全存在隐患,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切实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离不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离不开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