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滨北盐碱地生态恢复与产业化建设示范带总体规划滨州市人民政府前言滨州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区域结构调整,造福于民,建设生态滨州,规划实施了“一点两带”建设。
北带即黄河三角洲滨北盐碱地生态恢复与产业化建设。
此带的生态恢复与产业化建设,将会对我市北部区域经济的发展、生态的恢复产生久远的影响。
黄河以北振兴之时,就是滨州赶超之日。
此项目在2003年9月30日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讨论通过,市委书记孙德汉评价说:“这个规划是一发展的规划,是一个生态的规划,是一个富民的规划,是一个振兴滨州的规划”。
会后为切实加强项目的领导,做到上下联动,紧密配合,严密组织,分步实施,决定成立黄河三角洲滨州(盐碱型)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建设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孙德汉任总指挥,市长安世银任常务副总指挥,下设13个职能部门。
2003年12月6日在海港召开了沿海生态开发带暨防潮坝开工动员大会,吹响了滨北盐碱地生态恢复与产业带开发的号角。
黄河三角洲由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组成。
滨北生态产业带全属1127年以前黄河冲积形成的古代黄河三角洲范畴,主要由盐碱地组成,共计4000km2,占滨州市土地总面积的42.15%。
所以,进行盐碱地生态恢复便成为各产业带建设首要考虑的环境基础和立地条件。
项目规划了防潮坝与蓄水工程建设,滨海贝沙岛生态旅游带、150万亩潮间带养殖和盐及盐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带、130万亩潮上带盐碱地人工芦苇湿地开发带、200万亩梨枣经济林高产高效建设带、110万亩盐碱地低产田高产高效开发带等五个产业带。
五大产业带和水利工程建设总计投资约87亿元,到2008年建成后,年收益可达127亿元,扣除工程折旧费,净收益110亿元,农民直接收益45亿元,规划区181万人口人均增加2500元,加上目前收益的2600元,总计达到5100元,一跃跨入全国富裕农民的水平。
到那时,滨州市在全省的经济排位可由现在的第12位上升7 -8个位次,实现赶超目标,达到前5位的经济水平。
第一章区域概况第一节背景和意义长期以来,由于时代变迁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滨北沿海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部分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滨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时俱进,适应大开放、大开发的需要,把恢复和适应环渤海自然生态特征,作为今后五年工作重点和战略方向。
这是继“四环五海”生态工程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对发挥其沿海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培植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隆起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带,实现“追赶战略”到“跨越式”发展的飞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此,特制定《黄河三角洲滨北盐碱地生态恢复与产业化建设示范带总体规划》。
本规划中所称滨北系指无棣、沾化、阳信三县和滨城区,是滨州市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基本情况该区地处鲁北渤海之滨,黄河三角洲腹地。
北以漳卫河为界,与河北省的黄骅市、海兴县隔河相望;南与博兴县接壤;东北部濒临渤海湾;西与惠民县相连。
该区属于黄泛冲积平原,境内地势平坦,由西南向东北以万分之一左右的坡降倾斜,土地面积5932平方公里,辖45个乡镇办,2806个行政村,181万人口,其中乡村人口147.33万人,乡村从业人员79.5万人。
这里是“两岛一湾”千里黄金海岸线的中间地带,是国家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和我省实施“海上山东”建设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也是全国第二大跨世纪工程“神骅工程”桥头堡——黄骅港重点辐射区域,是京津塘和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的交汇点。
第三节资源状况一、土地资源2002年,该区农用地总面积501万亩,其中耕地356万亩,占全市总数的52.73%;未利用土地255万亩,占87.6 %。
地貌类型包括黄泛平原、滨海平原和渤海湾滩涂,微型地貌又可分岗地、坡地和洼地。
土壤类型有潮土和盐土两个土类;滨海潮土、滨海盐化潮土、滨海潮土三个亚类,九个土属,107个土种。
据资料显示,目前该区有荒草、盐碱地145万亩,其中盐碱地52万亩,占35.86%。
该区荒碱地土壤多为滨海潮土和滨海盐化潮土,土层厚度均大于30cm,土地中的主要障碍因素出现深度都在30-50cm之间,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
同时土壤瘠薄,含盐量高,达1%以上,矿化度一般为7-10克/升,是高产田的3.4倍,土壤易板结,保水性差;抗旱能力大于30天的耕地面积只占58.7%,比高产田低14.2个百分点;大于50天的面积只占9.5%,比高产区低50个百分点。
从肥力状况来看,有机质含量不足,只相当于全国的四、五级地,碱解氮量为52.8ppm,比高产田少6.1ppm,磷、钾分布比例失调;对微肥来说,有71.0%的耕地缺锌、17.1%的缺硼、35.1%的缺锰。
二、气候资源该区地处中纬度地区,大陆度为65.7%,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区。
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湿明显。
(1)光资源: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729.7小时,年日照率62%,年辐射量125.2千卡/cm2,光资源丰富,日照时数在2550-2800小时左右。
(2)热量资源:年平均气温12.4℃,无霜期211天左右。
≥0℃的积温4762.80℃,≥10℃的积温4339.0℃。
平均初霜日期为10月25日,终霜日期为4月1日。
(3)降水。
历年平均降水538.2mm,1990年降水最多为952.9mm,最少年份为307.7mm,出现在1989年。
三、淡水资源该区水资源分地表水、地下水和客水三类。
黄河在滨城区穿过,引黄条件较好;其它三县位于簸箕李、韩墩灌区和小开河引黄灌区的下游,灌溉季节用水无保障,地下水可利用量很少。
北部马颊河、徒骇河属季节河,过境客水均发生在汛期,当地径流类同,形成了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四、生物资源(一)农业植物资源。
农作物品种(系)有1215个,主要栽培品种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蔬菜和小杂粮等作物。
(二)林木资源。
林木树种有43科75属161种,其中乡土树种66种,另有观赏和其它树种41种。
主要栽培经济林种为枣树、苹果树、桃树、梨树、杏树、桑树等。
其中,无棣金丝小枣、沾化冬枣、阳信鸭梨等为名特优品种。
(三)饲草植物。
该区天然草场广阔,饲用植物资源丰富。
据调查:饲用植物共48种18科,其中以禾本科分布最广,为13种,其次是菊科11种,藜科5种,紫花苜蓿为名优栽培品种。
(四)动物品种资源。
动物11纲900余种,主要名优品种有渤海黑牛、渤海马、渤海黑猪、德州驴、波尔山羊、大尾寒羊、洼地绵羊等地方优良品种,其中渤海黑牛被列为全国八大名牛之一。
野生动物较多,其中大天鹅、白头鹤、大鸨等鸟类,属国家保护珍禽。
(五)渔业生物资源。
该区有浅海、滩涂、河流、坑塘等,孕育了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
水生动植物常见的有583种,其中海洋水生动物有鱼、虾、蟹、贝、浮游动物等共6门147种,有鱼类58种,主要虾类有中国对虾、中国毛虾、脊尾白虾、美人虾等;蟹类14种,主要有三疣梭子蟹、中华绒螯蟹、天津厚蟹等;贝类23种;头足类3种,主要有文蛤、缢蛏、四角蛤、牡蛎、毛蛤等;海兽38种;大水母2种。
另外浮游藻类5门,68种;浮游动物3门,55种;底栖生物4门,74种。
中国毛虾、对虾、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梭鱼、文蛤、四角蛤、毛蚶、牡蛎、滩蟹、斑鳜、黄鲫等是主要生产品种,不少是特产和珍品。
另外,还有数量可观的贝壳资源,是生产白水泥、水泥和新型陶瓷的良好原料,也是上等的钙质饲料原料。
淡水生物资源也较丰富,常见的有鲤、鲫、鳝、鳅等8目14科35种。
水生植物有芦苇、藕、香蒲等。
(六)药材资源。
目前已采购利用的有288种,808味药,其中如软蒺藜、蒲黄、蔓荆子、柳穿鱼、北五加、枸杞、草麻黄等。
五、矿产资源目前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贝壳、卤水、石油、天然气、地热、建筑材料、岩盐、石膏及煤等。
沾化、无棣两县沿海贝壳资源丰富,储量 1.2亿吨。
贝壳系生物碳酸钙,含CaO54%, 含FeO0.06-0.12%,是生产饲料、贝瓷、白色硅酸盐水泥、橡胶、塑料填料等的优质原料。
六、浅海滩涂资源(一)滩涂资源。
该区海岸线长238.9公里,约占山东省的8%。
负10米浅海面积300万亩,滩涂面积150万亩,潮上带150万亩,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条件,是建设“海上山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海水化学资源。
目前,区内拥有盐田面积 56 万亩,年产量118 万吨。
可副产苦卤、盐石膏,是提取Br、Mg、K等的优质原料。
沿海一带地下埋藏有较丰富的卤水资源,初步探明含卤水面积300平方公里,是发展盐业和盐化工生产的理想原料。
海水全年平均浓度 2.5—3°Be′,为盐业生产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资源。
第四节经济特征一、发展现状2002年四县区国内生产总值167.68亿元,占全市总数的49.2%;其中一产29.22亿元,二产79.89亿元,三产58.58亿元;分别占46.6%、46.2%、55.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滨城区12454元、阳信县5341元、无棣县8583元、沾化县8357元,分别占全市的133%、57.1%、91.7%、89.3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34亿元,其中滨城区1.5亿元、阳信县0.82亿元、无棣县1.48亿元、沾化县1.54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8.1%、15.4%、27.7%、28.8%;工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167.69亿元,其中滨城区54.23亿元、阳信县29.26亿元、无棣县55.52亿元、沾化县28.68亿元,分别占全市的11.6%、6.3%、11.9%、6.1%;现价农林牧渔总产值52.44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46.7%;其中农业产值28.49亿元、林业产值1.68亿元、牧业产值11.41亿元、渔业产值10.86亿元,占全市的41.86%、65.63%、40.82%、78.75%。
四县区粮食产量63.96万吨、棉花产量3.45万吨、油料产量789吨、菜瓜产量68.25万吨、水果产量30.5万吨,分别占全市的36.84%、40.87%、8.61%、26.67%、67.03%。
农民人均纯收入,滨城区2725元、阳信县2390元、无棣县2214元、沾化县2612元,分别占全市的102.02%、89.48%、82.89%、97.79%。
二、主导产品与优势产业该区农业产品与资源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巨大。
农业主导产品主要是粮食、棉花、水果、畜牧、水产。
优势产业主要是以梨、枣和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的种植业、保鲜和加工业。
棉花是该区的传统优势产品,近几年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也逐年增加,其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据统计,1999年—2000年4县区植棉面积分别为38万亩、41万亩、64万亩、72万亩、92.57万亩,总产分别是44万担、58万担、106万担、69万担、2003年预计119万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