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讲课件PPT课件
典型病变型
微小型 浅表层 斑点小囊
典型型 侵犯皮质 单个或多 个囊肿,内含柏油样、似 巧克力色液体,又称巧囊。
.
11
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和子 宫后壁下段异位症
• 最多见,轻者局部 有散在紫色斑点状 出血,骶骨韧带呈 增粗或结节改变。
.
12
盆腔腹膜异位症
• 分为 色素沉着型
无色素沉着型
前者:紫色、蓝色或黑色
结节;
后者:早期病灶,多种外
观;
热色试验:加热,含铁
色素型 6~24
.
13
输卵管及宫颈异位症
• 少见
• 输卵管浆膜层被累及, 可见紫蓝色斑点
• 宫颈异位内膜 浅表 者暗红色或紫色颗粒, 经期略增大。深部病 灶,宫颈剖面见点状 紫蓝色或含陈旧血液 的小囊腔
.
14
其他部位
• 阑尾、膀胱、直肠 • 会阴及腹壁疤痕处
.
15
镜下检查特点
➢在病灶中见到子宫内膜 上皮、内膜 腺体 或腺样结构、内膜 间质及出血。
➢由于异位内反复出血,上述典型 的组织 结构可能被破坏而难以发现,以致出现 临床和镜下病理所见不一致的现象。
➢由于内膜异位的出血是来自间质内血管, 而不是来自腺上皮或腺体,故在镜检时 能找到少量内膜 间质细胞即可确诊本病。
.
9
病理
EMT的基本病理变化:异位内膜 随卵巢 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从而导 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囊肿粘连形成。 但病变部位、程度不同,其局部表现有 所差异。 1. 巨检 2. 镜检
.
10
卵巢内异症
• 卵巢是最容易被异位内膜 侵犯的器官,80%病变累 及一侧,累及双侧约50%。
• 分为 微小病变型 两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试讲人:丰靖卿
.
1
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
• 定义: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 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 体其它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 症
.
2
概述:
• 子宫内膜 异位症发病率近年明显增高,是目前 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在妇科剖腹手术中,约5 %-15%患者发现有此病,因不孕而行腹腔镜检 患者中,12%-48%有子宫内膜 异位症。见于 生育年龄妇女,以25-45岁妇女居多。该病细胞 在病理上呈现良性疾病表现,而在生物行为上 却以浸润性和复发性为特点。
.
6
流行病学特点
•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产科常见疾病,其发 病率具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育龄期是异位 症的高发年龄段,76%患者在25~45岁之 间,育龄期女性至少有1%发病率。已有报 道在初潮前和绝经后用激素替代的女性中 有发病者。生育少、生育晚的女性发病明 显多于多生育者,本病的发病与社会经济 状况呈正相关,另外其发病率还与遗传因 素有关,属于多因素疾病。
.
3
好发部位
• 子宫内膜可以侵犯全身任何部位,但绝 大多数位于盆腔内,其中宫骶韧带及卵 巢为最常见的被侵犯部位,其次为子宫、 直肠子宫陷凹、乙状结肠、腹膜脏层、 阴道直肠膈亦常见。
.
4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好发部位
.
5
分述
• 流行病学特点 • 病因 • 病理 • 临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 • 预后 • 预防
.
7
病因
• EMT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 应该用多因素发病理论来解释。
➢ 子宫内膜种植学说:1921年 Sampson ➢ 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 ➢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 诱导学说 ➢ 免疫学说 ➢ 遗传学说
.
8
总之,目前尚无一种学说可以解释 异位症的发生,各学说可以相互补充解 释不同部位的内膜异位灶的发病机制。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