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_窦娥冤_之悲剧性

评_窦娥冤_之悲剧性

作者简介:崔艳天,南开大学哲学系美学方向 硕士研究生
实习编辑:李海潮
能实现,但激发了观看者的怜悯之情。亚 里士多德认为,引起怜悯与恐惧,是悲剧 独特的快感,这是一种包含痛感的快感, 是“无害的快感”,它使人的思想感情得 到净化与疏泄,产生好的影响和作用,使 人身心健康,达到伦理教育的目的。
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启 蒙主义,虽然出现了高乃依、布瓦洛、伏 尔泰、莱辛、席勒等一批学者反复阐释和 论述悲剧,但就整体而言,仍不出亚里士 多德之右。直至 18、19世纪,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才对以往的悲剧理论作了根本性的 变革。黑格尔认为,就悲剧而言,“基本的 悲剧性就在于这种冲突对立的双方各有它 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 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性格的真正内容的 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 或破坏掉。”在黑格尔看来,悲剧之所以 发生,并不是出于个人的偶然原因,而是 两种实体性的伦理观念的冲突。冲突的双 方是不同伦理观念的体现者,就其自身而 言,他们都有辩护理由和合理性,但同时 又都是片面的。当这些具有理想色彩、合 理而又片面的伦理力量追求自己的实现 时,必然要否定、损害同样具有辩护理由 和合理性的另一种力量。因此,最后的结 局必然是,要么冲突的双方都以完全遭到 毁灭而告终,要么各自放弃自己的片面而 归于和解。
文学与传播 111
评《窦娥冤》之悲剧性
文 / 崔艳天
由于所取学术立场不同,学术界向来对《窦娥冤》评价不一。从西方悲剧理论立 场出发的学者质疑《窦娥冤》之悲剧性,坚持民族本位的学者则肯定其为中国古典悲 剧的杰出代表。二者取向都有其合理性,但也都有失偏颇。坚持本民族文化立场,以 西方悲剧理论作为参照来研究中国古典悲剧是可供参考的途径。
《窦娥冤》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围绕女 主人公窦娥设置、展开:窦娥为保全自己 的贞操与尊严拒绝泼皮无赖的逼婚,遭到 陷害被送进官府。在衙门里她据理抗争, 但为救婆母而屈打成招,最终背着杀人的 罪名走向刑场。该剧中无论窦娥与张驴儿 父子的冲突,抑或她与桃杌的矛盾,均显示
112 文学与传播
出鲜明的伦理性质,但只有主人公窦娥是 感过分强烈,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不符合
注释: [1]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63 页 [2]《论语·八侑》 [3]《论语·卫灵公》 [4]《国语·郑语》 [5]《左传·昭公二十年》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商务 印书馆,1981 [2]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济南:齐 鲁书社,2002 [3]朱恒夫.中国戏曲美学.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2008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
有辩护理由和合理性,但同时又都是片面 成其政也。声亦如味……君子听之,以平
的。”那么需要注意的是,《窦娥冤》中, 其心。心平德和。[5]
由于矛盾双方伦理力量的不均衡,这就相
晏婴认为这种“和乐”可以使人心平
对减弱了冲突的尖锐性,也就在一定程度 德和,对人的道德修养起正面作用。这种
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愿望,而带有
以“和”为美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 喜庆色彩的大团圆结尾,最为民众所喜闻
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和”是中国 乐见。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说:
古典哲学及审美传统中的核心范畴之一。 “这种俗套实在腻味透了,为什么从前不破
在孔子的审美体系中“,和”可以说是其核 这个套子呢? 观众的好恶力量是相当大
合乎“礼”的规范。孔子认为,郑声的情 么强烈的期待。
从尊重本民族的审美传统、审美习惯 出发,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并 非一无是处,相反,在本土具备极强的合 法性与极大的吸引力。西方的悲剧与悲剧 意识当然也是中国戏剧亟需学习、吸取的 元素,但像《窦娥冤》、《赵氏孤儿》这样 一批作品也是在一定时代,鉴于当时的时 代背景、文化观念及社会审美习惯、审美 需求而产生的,不应从西方悲剧观念出发 任意剪裁、批评。
《窦娥冤》一向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悲 剧的杰出代表,但学术界关于其悲剧定位 一直争论不休。有学者从西方悲剧理论出 发,认定《窦娥冤》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悲 剧,也有学者反对从西方悲剧理论出发来 点评《窦娥冤》,主张坚持其民族特色。其 实,双方各有偏执。西方悲剧理论经亚里 士多德、黑格尔、尼采等杰出哲学家发展, 可谓系统而精熟,虽不完全适应中国之所 有剧作,但也并非毫无参考价值。当然, 完全以西方悲剧理论为坐标而对中国古典 悲剧任加裁剪则是另一极端。以西方悲剧 理论为参考,尊重中国大众审美传统,取 长补短方是可取之策。
者否定其悲剧性。批评大团圆结局的学者 标准;就作品结构而言,应结构匀称、均
多是站在西方悲剧理论的角度看问题,这 衡, 悲剧情节和喜剧情节要交织迭出, 以
固然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完全忽略该作作 喜剧因素冲淡悲剧气氛;剧作的结局则更
为本土作品的民族特色。中国古典戏剧有 受观众重视,以“和”为美的传统心理造
色。《窦娥冤》的开头部分交代了窦娥悲 惨的身世、与蔡婆的关系等, 这样才引出 了下面的事件。当张驴儿乘人之危,逼迫 寡妇为妻,并在阴谋难以得逞,无耻地加 以陷害时,窦娥表现出少有的愤慨和勇 敢。为了维护个人的贞节和尊严,她决不 向无赖张驴儿妥协,但考虑到让年迈的婆 婆不致于受刑丧生,窦娥屈招赴死。既有 完整严肃的情节,又引出了悲惨事件的发 生,完全符合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完整性 的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他著名的“宣泄说”中 强调,悲剧应当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 些情感得到疏泄。窦娥在被押赴刑场斩首 时, 她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控诉:“为善的 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 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 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 涟。”在这里,窦娥字字句句充满了控诉 之情,誓死捍卫着流血的价值,“我不要 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 悬!”,“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 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做甚么三年不见 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 到你山阳县!”面对死亡,窦娥以对天地 的控诉,以至勒令它做出反常的气象,来 昭示自己的冤屈。至此,窦娥已不是一个 被同情、被可怜的弱者,而是一个激励人 们反抗的斗士。这三桩誓愿在现实中不可
心审美范畴。《论语》记载:
的, 我的观众常对我说‘: 我们花钱听戏,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 目的是为找乐子来的, 不管这出戏在进行
伤”。[2]
的过程中,是怎样的险恶,都不要紧,到了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 剧终,总想看到一个大团圆结局, 把刚才
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 满腹的愤慨不平都可以发泄出来, 回家睡
三、结语
《窦娥冤》作为中国古典悲剧的杰出 代表,不管是悲剧事件的设置、人物命运 的安排还是悲剧气氛的渲染都足以与西方 知名悲剧相媲美。其中法场誓愿、托梦伸 冤两折既富民族特色,又加倍渲染了悲剧 气氛“,大团圆”的结局也不足以减轻其分 量。当然,以西方悲剧理论为参考,《窦娥 冤》在矛盾冲突的设置方面尚有待提高。剧 中窦娥对张驴儿、桃杌等恶势力的反抗斗 争已具悲剧意识,但窦娥只是底层弱势群 体的代表,她与邪恶势力的斗争确实反应 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封建恶势力欺 压百姓、草菅人命的事件在受封建统治已 久的中国人看来似乎也司空见惯。虽然窦 娥的反抗精神感天动地,但由于斗争双方 伦理实力的不均衡,抑或伦理斗争的不深 刻,就相应地减弱了冲突的尖锐性,从而 淡化了整出戏的悲剧精神。如果作者在情 节上进一步深化窦娥与蔡婆或窦天章的伦 理冲突,抑或增加一点张驴儿、桃杌的正 面伦理实力,或许悲剧效果会更加突出。
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其中, 大团圆结尾即 就了人们期待和谐、圆满、团圆的审美期
其表现之一,而这一文化现象主要与民族 待,于是,中国戏曲便多有“大团圆”结
审美心理有关。积淀已深的审美传统,既 局。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观众的悲哀感、
影响着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模式,也 压抑感得以化解,从而达到“怨而不怒,哀
左右着大众的审美期待。具体言之,几千 而不伤”的审美理想。
年积淀下来的审美心理对中国戏曲的创
中国戏曲除了其伦理教化的功能之
作、欣赏、评价及走势都产生着深刻影响。 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便是娱乐、消遣。
而以“和”为美的传统观念则对古典戏剧 既然看戏是为消遣, 剧作家在安排戏剧结
的结局及人们的审美期待影响至深。
一、从西方悲剧理论 看《窦娥冤》之悲剧性
在汉语中,“悲剧”有三层含义:第 一,指日常生活中悲惨的事件;第二,指 与喜剧相对应的戏剧样式;第三,指审美 范畴内的“悲剧性”或“悲剧美”。在西方 语言中,作为戏剧样式的“悲剧”可追溯 到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仪式,而第一个对悲 剧进行理论阐述的学者乃是亚里士多德。 他在《诗学》中写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 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 冶。”[1]这里,亚里士多德点出了悲剧的几 大要素:完整、严肃的情节、悲惨事件的 发生、人们的情感应得到陶冶和净化。而 完整的故事情节正是《窦娥冤》的一大特
上淡化了该剧的悲剧性,使作品的思想性 以“和”为美的观念对古典戏曲也产生了
有所降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深刻影响,影响着剧作者及观众的审美趣
二、从民族立场看《窦娥冤》的结局 味与审美期待。就作品情感渲染而言,不
《窦娥冤》剧中窦娥托梦伸冤的“大 过分超出大众日常感情所能承受的程度,
团圆”结局常饱受批评甚至引致部分学 基本符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
合理的、具备辩护理由的伦理实体,张驴 “礼”的规范,因此不是审美的情感。同样,
儿、桃杌是邪恶势力的代表,并不具备合 孔子还提出过“文质彬彬”的审美主张。
理的、有辩护理由的性质。窦娥作为一伦
“和”这个观念在孔子以前就有了。西
理实体,坚定地维护其伦理原则,当遇到 周末期的太史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
实力强大的封建腐败官僚集团时,由于其 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