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肾衰的分期与分级
慢性肾功能不全分级与分期
国内曾经分为4期,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尿毒症期。
现在都按照美国的CKD分期,根据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来分,分为CKD1-5期。
即分为1、2、3、4、5期。
分期标准按照肾小球滤过率的损害程度,根据肾功能中的肌酐值这一项结合年龄体重来计算出肾小球滤过率(GFR),越高代表肾脏清除毒素的效果越好。
分期的数值可以记为9-6-3-15,即90、60、3 0和15的分期标准。
具体的分期如下:
1期 GFR正常或升高,伴肾脏损害。
GFR >90
2期轻度GFR下降,伴肾脏损害。
GFR :60~89
3期中度GFR下降。
GFR:30~59
4期重度GFR下降。
GFR:15~29
5期肾衰竭。
GFR<15或透析肾功能不全分级根据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来分,分为CKD1-5期。
根据肾功能中的肌酐值这一项结合年龄体重来计算出肾小球滤过率(GFR),越高代表肾脏清除毒素的效果越好。
传统分期
一期,肾功能储备代偿期。
因为肾脏储备代偿能力很大,因此临床上肾功能虽有所减退,但其排泄代谢产物及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能力仍可满足正常需要,临床上并不出现症状,肾功能化验也在正常范围或偶有稍高现象。
二期,肾功能不全期。
肾小球已有较多损害,60%-75%,肾脏排泄代谢废物时已有一定障碍,肌酐尿素氮可偏高或超出正常值。
病人可以出现贫血,疲乏无力,体重减轻,精神不易集中等。
但常被忽视,若有失水、感染、出血等情形,则很快出现明显症状。
三期,肾功能衰竭期。
肾脏功能已损害相当严重,75%-95%,不能维持身体的内环境稳定,患者易疲劳,乏力,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症状加剧,贫血明显,夜尿增多,血肌酐、尿素氮上升明显,并常有酸中毒。
此期又称氮质血症期。
四期,尿毒症期或肾功能不全终末期。
此期肾小球损害已超过95%,有严重临床症状,如剧烈恶心、呕吐,尿少,浮肿,恶性高血压,重度贫血,皮肤瘙痒,口有尿臊味等。
急性肾损伤分期:
1. 少尿期:每日尿量少于400ml,此期一般持续1~2周,少数患者仅持续数小时,延长者可达3~4周。
少尿期长,则肾损害重,如超过1个月,提示有广泛的肾皮质坏死可能。
2. 移行期:患者度过少尿期后,尿量超过400ml/d即进入移行期。
这是肾功能开始好转的信号。
3. 多尿期:每日尿量达2500ml(可多达4000~6000ml/d)。
此期的早期阶段BUN尚可进一步上升。
此后,随着尿量的继续增加,水肿消退,血压、BUN和Scr逐渐趋于正常,尿毒症及酸中毒症状随之消失。
本期一般持续1~3周,可发生脱水、低血压(低血容量性)、低钠和低钾血症,应注意监测和纠正。
4. 恢复期:肾功能完全恢复需6个月至1年时间,少数患者肾功能不能完全恢复,遗留永久性肾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