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
高校为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培训教育的核心阵地,单纯应用以往正面、不断灌输传授的显性模式无法全面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需要。

为此,如何探索隐性、深层渗透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途径。

本文基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了实践方式特征,并探讨了科学的实践路径与教育策略。

对提升教学水平,优化高校思政工作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标签: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隐性教育理念起源于美国,伴随研究的逐步丰富与深入,进一步明确了隐性课程的内涵价值、实践态度、操作规范、目标动机不仅包含在学校从事的各类非正式传播文化内,还涵盖到家庭以及社会大环境之中。

因此,形成了隐性教育原理,其代表应用各类学生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丰富教育内容,借助游戏、实践、文化活动等手段,优化教学效果,令人们循序渐进的产生学习热情,愿意接受教育。

不但将视野由学校内部扩充至外部环境,同时由教学扩展至德育教育,以及整体教育学领域。

二十世纪后期,较多发达国家渗透隐性教育至思想政治学科领域之中,尤其是进行高校教育进程中,逐步赢得了大众广泛认可与全面重视。

隐性思政教育为社会阶级与政治组织,基于根本任务目标,挖掘教育环境包含的隐性教育内容,对教育对象实施潜移默化的引导、塑造,令其思想、行为、道德以及心理状态在无感知状况下逐步积累、渐渐稳定,并呈现出持久、悠远的良好教育效果。

同显性思政教育对比,隐性教育较易令教学对象在思想意识、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并逐步的认可以及接受。

而显性思政教育则应用公开方式、场合,通过有目的、有策划、系统性的思想政治培养教育,达到既定目标。

上述两类方式互相渗透、集成融合,成为整体网络,并利用直接以及间接方式、局部与系统方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多重方式的融合,全面覆盖教育对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水平。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特征在于教学目的潜隐性。

实践教育阶段中,教师毫无声息的隐含教学意图至学习活动中,令教育对象耳濡目染、无意识的自动参与学习活动、融入创建教育环境体系内,通过含而不露的模式,令教育对象循序渐进的受到影响。

隐性教育方式还呈现出愉悦性的显著特征。

显性教育多应用正面、大量渗透灌输教育模式,体现了明确的目的性以及教学方式的直接性,这样将对教育对象的情感认识、主观需要与内心感受不良忽视,还会令其产生逆反心理,并最终厌学、抵触学习。

而隐性思政教育则不同于显性教育的注入教学模式,不体现强迫性,而是令教育对象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进行情景交流,进而产生质的飞跃。

由于隐性教育范畴广泛,因而其教育资源尤其丰富,突破了时空、地域、教学手段、工具资源的限制,体现了丰富的可用性以及教育内容的广泛性。

开展隐性思政教育,主体目标在于全面遵循教育对象心理需要以及情感认识,令其在自身的感悟、认知中实现良好的内化、更新、思想升华。

隐性教育采用丰富形式、内容渗透入载体,通过生动论道、充满娱乐性的教学,令教育对象内涵逐步积累,优化品质,形成良好的发展信念,正确树立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实现灵魂的升华,因此体现了教育培養的长效性。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路径
1.逐步渗透、树立典范,强化德育教育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长效激励、优化教学效果,应引入逐步渗透、树立典范的教育模式。

优化课程设置,通过榜样示范的树立,令学生明确学习的榜样、发展的目标,无意识的进行效仿,全面激发同伴核心影响力。

高校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现自我的持续完善。

通过言传身教、自律廉洁、高尚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学生。

同时,高校应强化德育教育,实现思政教育同道德建设的有效融合,通过良好的启迪、循循善诱的教导,激发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扩充学习思维,形成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学习作风。

大学精神为构建和谐文明校园的支柱,映射出高校总体教学理念以及教师学生的精神面貌、发展追求,对激励培养学生起到了核心效用。

因此,高校思政隐性教育应注重大学精神建设,通过校训、校史的熏陶培养,强化学生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

2.陶冶式教学,注重实践培养
创建积极、向上、开放、健康的文化环境,组织学生感兴趣的艺术活动,可令其思想认识受到感染以及熏陶。

因此,高校应通过陶冶式的隐性思政教育,优化校园环境与学风建设。

可借助有形环境,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休闲娱乐、文化意识培养的良好场所。

例如,注重典雅环境的塑造,令学生视线所及方位,均体现良好的教育性,进而陶冶道德情操,提升综合素养。

同时,高校应引导学生积极全面参与至学校物质环境营造中,提升学生责任意识,唤起其热爱校园、共赢发展的决心。

另外,应注重班风、学风以及校风建设,激发精神力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的学术活动,令他们提升创新意识,培养丰富兴趣。

隐性思政教育中,实践培养尤为重要。

因此,应通过实践体验,令学生在生产、服务、劳动中受到良好的感染与影响。

例如,应力求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组织文明寝室、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并融入思想性,体现一定的知识性,又不乏趣味性。

同时,可培养学生形成团队意识,提升集体精神,塑造阳光个性,进而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与升华。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深入社会、亲身实践,体味激烈竞争的压力,并产生服务社会的良好信念。

令其在身临其境的感染中、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中,学习到书本无法学习的知识,丰富认识、扩充视野,形成独到的见解,真正提升综合素质,实现良好发展。

四、结语
总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可形成对显性教育的良好补充。

为此,我们只有基于隐性教育内涵,明确实践教育发展路径,制定科学教育策略,方能优化教育效果,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培养有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梅萍林更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性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2003(7).
[2] 白显良.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科学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
[3] 肖柯.隐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创新性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201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