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度危险责任的适用范围研究

高度危险责任的适用范围研究

高度危险责任的适用范围研究
R e s e a r c h A b o u t T h e S p h e r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H i g h-R i s k L i a b i l i t y
殷 宪龙
(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人民检察院 山东汶上 2 7 2 5 0 1 )
[ 美] 格瑞尔德 ・ J ・ 波斯特马 : 《 哲学与侵权 行为法》 , 陈敏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芳译 , 北 京大学 [3] 出版社 2 0 0 5年版 , 第3 6 页。
[1]
具有 开放 性
正如德国学者埃塞尔( J . E s s e r ) 所言, 设立( 高度) 危 险责任的本意“ 在于保护因社会需要而处于危险状态之 无辜的社会大众” 。 [4] 高度危险责任制度自创设之初就具 有明显的安全价值偏向: 重视人的生命安全价值高于其 他一切利益, 将产生于现实当中典型的侵犯和损害赔偿 明确化, 以便警示行为人尽可能减小风险实现的可能性; 并通过事后调整的方式对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害予以合理 救济。众所周知, 法律的价值取向是进行判断的重要理 性依据。高度危险责任制度对安全价值的偏向, 决定其 适用范围应尽可能应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巨大风 险, 为合理救济受害人提供全面、 充分的法律依据。换言 之, 高度危险责任的适用范围应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 能 及时回应新的高度危险类型。毫不夸张, 现代危险活动 涉及的领域及其增长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 期。只有确立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的高度危险责任制 度, 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各种潜在的新的危险施加者不存 在因符合合理注意的标准而转移成本负担义务的可能 性, 即不存在“ 无过失, 无责任” 的侥幸, 在进行危险活动 之前或之中充分调查、 检验及了解其活动的风险概率, 从 而对其危险活动量和预防措施的创新进行控制, 使影响 事故概率的每个变项都处于有效的标准上, 充分发挥危 险责任制度在高度危险作业领域预防损害的社会功能。 同时, 只有确立广泛性和开放性的高度危险责任适用范 围, 才能尽可能保证受害人有机会对法律没有特别规定 但同样危险的行为造成的所有伤害得到救济, 而不是将 这些侵害纳入“ 理性人” 标准进行价值判断导致受害人因 举证困难而得不到任何补偿。 二、 高度危险责任制度适用范围的比较法考察 1 . 英美模式— 判例法发展 + 特别法 除对航空事故、 电力事故、 放射性物质、 原子能、 核子 设施造成的损害赔偿进行类型立法外, 英国法院根据 R y - l a n d s v . F l e t c h e r 案确立的对危险作业致害课以严格责任
内 容提要: 适用范围具有开放性是高度危险责任制度安全价值偏向的内 在要求。各国通过立法或判例发展等 途径使高度危险责任制度成为极具兼容性和接纳性的权利救济体系。理性地分析我国《 侵权责任法》 的相关规定, 高度危险责任适用范围的封闭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有必要通过提升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实质地位来实现高度
规定
的普遍原则, 创造性地依循“ 无关于使用方式或使用环境
而本身具有危险性的物” [5] 之判断, 将大量的危险物囊括 进来。通过判例发展, 危险责任的适用范围逐渐从水扩 张到火、 电、 气以及爆炸物、 化学物品、 旗杆、 毒树甚至无 形的振动等。 [6] 在美国, 法院最开始通过援引 R y l a n d s v .
这些案件主要有J o n e s v . F e s t i n i o g R y . C o ( 1 8 7 1 ) , L . R . 3 . Q . B . 7 3 3 ; H u m p h r i e s 、 . C o u s i n s ( 1 8 7 7 ) , 2 C . P . D . 2 3 9 ; B a t c h [6] e l l e r v . T u n b r i d g e
按照《 西班牙民法典》 第1 9 0 5条至第 1 9 1 0条规定, 危险责任局限于对一些特殊的、 被狭窄定义了的危险物 和危险活动。为使赔偿责任适应时代的发展, 最高法院 瞄准了一个能为司法创造巨大 自由空间的解释规则条 款, 即《 民法典》 第3 条第 1 款: “ 对条文应根据其语意、 同 时考虑内在逻辑、 历史和立法的环境及其适用的时代的 社会现实进行解释, 在这一过程中应以法律的精神和目 的为基础。 ” 在“ 保护受害人” 原则指导下, 西班牙最高法 院从 1 9 4 3 年一起交通事故案的判决开始, [8] 运用物的危
F l e t c h e r 规则来判决异常危险致害案件, 但后来改为接受 《 侵权法重述》 的相关学理: 《 侵权法重述》 ( 第一版) 将危
险责任适用于一切“ 超危险活动” ( u l t r a - h a z a r d o u s a c t i v i -
t i e s ) , 并列举两个要素来判断“ 超危险活动” : ( a ) 隐含的 风险不会因为尽了最大注意而得以消除; ( b ) 该活动不是 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项 日常活动。在判断某一活动是否 符合以上考量因素时, 《 侵权法重述》 ( 第一版) 评论建议 采取“ 风险— 效用” 分析方法。《 侵权法重述》 ( 第二 版) 将危险责任适用于“ 异常危险活动” , 并列举 6个要素 来判定某种活动是否“ 异常危险” : ( a ) 该活动蕴涵着对他 人人身、 土地及动产安全的巨大危险; ( b ) 一旦此危险实 现将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 c ) 无法通过运用合理的谨 慎来消除危险; ( d ) 该活动不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项 日 常活动; ( e ) 就其发生的地点而言, 该活动的举办是不合 适的; ( f ) 该活动的危险性超过了它可能对社会带来的价 值。随着现代社会各种危险活动的不断增多, 法院判断 异常危险活动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侵权法重述》 ( 第 三版草案) 的相关规定, 明显体现了这种发展动向。该重 述草案将社会性判断因素全部剔除, 完全从技术层面来 界定异常危险活动: ( a ) 即使行为人采用了合理的谨慎, 该活动都会产生可预见的极其严重的实质损害的危险; ( b ) 该活动不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日常活动。这种趋势 体现了美国侵权法的指导思想在保护受害人与发展工业 之间向受害人倾斜的趋势。 [7] 正是通过设定若干因素来 判断“ 异常危险活动” 并且法院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减少社 会性因素的考量, 美国侵权法中异常危险责任的适用范 围保持了开放性和广泛性。 2 、 西班牙模式— 法院扩充解释法典条文+特别法
[4]
V g l . E S S E R , J . G r u n d l a g e n a n d E n t w i c k l u n g d e s G e f ? h r d u n g s h a f t u n g . 2 u n v e r . A u f l . , 1 9 6 9 . S . 1 1 7 . [ 德] 克雷 斯蒂安 ・ 冯・ 巴尔: 《 欧洲比 较侵权行为法( 下) 》 , 焦美华译, 张新宝校, 法律出版 社2 0 [5] 04 年版, 第4 4 0 页。
危险责任 制度 的开放发展 。 关键 词 : 安全 正义;高度危 险责任 ;适用范围
一、 高度危险责任制度的安全价值偏向对适用范围 重要的是, 风险的制造者通常控制着有关风险的信息, 并 的 要求 且以各种理由拒绝向外界透露。正是由于高度危险作业 ( 一) 高度危险责任制度是现代侵权法对人们安全价 风险的系统性和不对称性, “ 安全” 成为现代社会在该领 值偏 向 的积极 回应 域最为基本的价值欲求。 鉴于“ 法律是人的创造物, 只能根据人的理念, 也即 高度危险与现代科技文明相伴而行。在社会生产力 指数式增长的同时, 核泄露、 重金属污染、 化学品泄漏、 高 创造的目 的或价值来理解” , [2] 作为重要社会控制手段以 层建筑垮塌、 基因技术及其他生物工程试验和运用等现 及实践人类正义的侵权法, 必须在协调人们之间相互冲 代风险往往直接对生命和健康造成不可逆和不可见的伤 突的人性需求的基础上回应现代社会人们对安全价值的 害, 甚至作用于好几代人。与现代社会以前所出现的种 偏向。尽管高度危险作业可能使受害人从长远利益意义 种风险相比, 核工业经营、 高速交通运营等高度危险作业 上获益, [3] 但对潜在受害人来说没有什么利益比生命安全 造成的后果不再是个人的、 未被归纳并且能够被轻易感 更为基本和重要。当人们的创造性活动很可能给他人的 知的一次性事故, [1] 而是大规模连续、 重复的现代科技发 生命带来毁灭性灾难, 或对他人的身体健康具有严重的 展的必然产物, 具有系统性。不仅如此, 高度危险作业产 损害风险时, 即当危险实现将会从根本上破坏人们的生 生的风险和伤害也极具不对称性。一方面, 高度危险作 命进程或对善的追求, 尤其是, 当一些人打着自由的旗号 业风险往往需要科学理论、 实验和测量工具等“ 感受器” 以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为代价来增进自身的财富与幸福 来将其变成可见和可解释的危险, 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已 时, 侵权法应当义无返顾地抓住安全欲求这一人性中最 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 高度危险作 为基本的要素, 将安全价值作为具体制度设计的最为重 业的风险分配往往与财富和地位的分配以颠倒的方式进 要的指针。高度危险责任制度的建构就是侵权法对人们 在高度危险作业领域存在安全价值偏向的有力回应。 行。财富在那些得益于风险的人身上聚集, 而风险却折
W e l l s G a s C o . ( 1 9 0 1 ) , 8 4 . L . T . 7 6 5 ; M i d w o o d v . M a n c h e s t e r C o r p o r a t i o n ( 1 9 0 5 ) , 2 . K . B . 5 9 7 ; W e s t v . B r i s t o l , T r a m w a y C o . ( 1 9 0 8 ) , 2 . K . B . 1 4 ; A t t - G e n v . C o r y B r o t h e r s C o . ( 1 9 2 1 ) , 1 . A . C . 5 2 1 ; M i l e s v . F o r e s t R o c k G r a n i t e C o . L t d . ( 1 9 1 8 ) , 3 4 . T . L . R . 5 0 0 ; R a i n h a m C h e m i c a l W o r k L t d . V . B e l v e d e r e F i s h G u a n o C o . ( 1 9 2 1 ) , 2 A . C . 4 6 5 ; H a l e v . J e n n i n g s B r o t h e r s , ( 1 9 3 8 ) , 1 . A l l . E . R . 5 7 9 ; S h i f m a n v . T h e V e n e r a b l e O r d e r o f t h e H o s p i t a l o f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