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际关系填空题

人际关系填空题

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2、“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最先提出来。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和。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__,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_______________,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____________。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__________________。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__________、________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______________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_____________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阶段是________ 阶段、接触阶段和__________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____________阶段和终止阶段。

14、德国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创始人齐美尔认为一切社会关系都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关系三种形式。

15、奥尔特曼和泰勒认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需要经过定向、__________、感情交流、____________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在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______________年代。

2、______________为了探讨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______________、链式传递和______________。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_______。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交往模式分是:______________、集中型、偶然型和______________。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_______。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______________、休息型、______________、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_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9、霍桑实验包括四个分实验:______________、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______________。

10、人际反应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

11、修茨认为,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不同的人际需要会构成不同的人际关系。

这里的人际需要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______________。

12、在需要理论中,较为著名的三个理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E·R·G理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尊重需要、______________、审美需要、______________。

14、E·R·G理论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种需要,包括: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______________。

15、归因理论主要包括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韦纳认为成就动机的归因必须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决定控制源,二是______________。

17、社会测量法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图表方式表达出来,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图示法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18、符号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__________,其思想由他学生整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书。

19、自我呈现论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__________和__________自己外在形象的理论。

20、修茨把人际关系的取向划分为两种: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21、马斯洛将__________、__________和对文化因素的强调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比较全面的人格理论。

21、纽科姆认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有三个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关系。

22、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对策论思想。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1、心理学中最早使用态度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_______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所持有的稳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态度由三部分组成,即____________成分、情感成分和____________成分。

其中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_____________4、态度的功能包括:顺应功能、______________、防御功能和______________。

5、态度的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______________,和态度的协调性。

6、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______________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

7、研究态度形成和发展的认知理论主要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8、态度形成与发展中的平衡理论是由______________提出的。

9、态度一致性理论认为,______________是导致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10、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首先是______________,第二是______________。

11、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_提出来的。

12、人们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改变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_。

13、态度转变中的沟通包括下列三个因素:沟通者、沟通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4、私下保留的态度要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______________改变。

15、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包括:个体的需要、人体的__________、交往对象和性质以及个体的______________。

16、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有功能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17、按情感体验分,可以把态度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18、按认知评价分,可以把态度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19、按行为倾向划分,可以把态度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20、个体社会态度的获得,实质上是把社会信息转化成__________的过程,是__________的过程。

21、美国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任何态度的形成经历着__________、__________、内化三个阶段。

22、社会化包括两个过程: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3、认知对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态度的__________;一个是关于态度的__________。

第四章行动与态度1、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______________提出来。

2、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认知无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3、“纽约到巴黎有4800多公里”与“北京今天下雨”之间的认知关系属于______________。

4、认知失调程度与不一致认知数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协调性认知的重要性成反比。

5、减少失调的方法包括:改变认知、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6、抽烟的人虽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为了摆脱这种认知失调的不舒服状态,往往会追求那些讲述抽烟害处不大或完全没有害处的信息,这是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减少失调。

7、诱导服从实验是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做的。

8、能够产生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承诺、____________和预期的消极后果。

9、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______________的关系。

10、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对公众作出公开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与我们自己私下思考这些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相比,我们会体会到更多的失调。

这是_________因素在起作用。

11、在认知失调理论的一些研究中,______________研究对于儿童教育的应用,尤其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内化态度等有着重要意义。

12、一般来说,一个决策过程往往会在作出决定后产生______________。

1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应用于______________、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______________等方面。

14、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

当实行了这个方案后,虽然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

15、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__________,随着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__________。

第五章印象形成1、所谓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印象形成过程包括三个成分:______________、知觉者和______________。

3、印象形成的特点包括:一致性、____________、中心特质的作用和隐含的个性理论。

4、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相互联系在一起,哪些特质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印象形成的信息整模式包括: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和____________________。

6、知觉者在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中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简单相加而得到的,这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