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华北大励志名校游

清华北大励志名校游

清华北大励志名校游
北大、清华两校均风景如画,但各有风格,北大古雅,文物古迹众多;清华幽美,上世纪处建的一些建筑十分有名。

两校的人文气息算得上中国之最。

北京大学去过北大的人,都会被北大百年盛典的大讲堂,蕴涵古典美的图书馆,洋溢历史风采的校园,还有博雅塔和未名湖的清澈湖水中的塔影所迷醉,愿意再用十年的寒窗苦读换取到这里度过四年的难忘经历。

(清华北大励志名校游)
北大西门违反传统的朝向
站在北大西门前,映入眼帘的是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是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的,因此又称为校友门。

校门左右两侧还有一对威武的石狮,使得校门显得更加庄严肃穆,神采奕奕。

北方城市讲究面南背北,按此理论,南门应该是北大的正门。

但是北大却突破了这一传统,而是在建校之初就把西校门作为了主门,这是由当初主持燕园规划的美国人墨菲确定的。

墨菲是耶鲁大学的毕业生,在绘制校园规划图时他从玉泉山上的古塔得到灵感,认为学校的主轴线,应该指向那座古塔,主校门位于主轴线上。

这样,他就一反中国建筑坐北朝南的习惯,将主校门以及校门内的办公楼朝西放置。

振兴中华碑
由1980级学生捐赠。

北大学子在改革开放初期再次喊出了时代最强音——“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1981年3月20日深夜,中国男子排球队在争夺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赛的关键一战中,先输两局,奋起直追,扳回3局,终以3比2战胜南朝鲜队,取得参加世界杯排球赛的资格。

4000多名学生自发组织游行。

中华正在振兴,祖国正在崛起。

中华体育健儿近日连连为祖国争光,他们在一系列国际比赛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和高超技艺多么激动人心啊!我们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是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北大学生的喊声。

勺园比北大更长的历史进入西门正前方便是校友桥,白色石桥是精心雕镂的,小桥弯弯,桥下清水中的红鱼纵横游弋,甚是吸引人。

登桥南望,是荷塘倒影下的翠壁回廊,那就是勺园了。

勺园的历史比北大还长,这里曾是明代著名书法家米万钟的府第。

清乾隆年间,改名为弘雅园,是英王二世的使者马戈尔尼居住的地方。

因此,勺园也成为中国最早接待外国使团的食宿场所。

历史往往会有惊人的巧合,现在的勺园是留学生居住的地方。

此外,每年还会有很多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成果颁奖会、科研管理培训会以及数不清的小型学术交流
会在勺园举行,参加会议的学者们都把这里当作人生旅程中一座温馨的驿站。

勺园,也因此成了北大对外的一个窗口。

办公楼对称中的尊者风范
过了校友桥,是气势恢弘的贝公楼草坪,华表对称,银杏对称,两边的外语化学两楼也是对称,这使得中线上的贝公楼更显尊者之气。

贝公楼现名办公楼,是北大校长办公的地方,与北大西门一样地坐东朝西。

高大的楼体、灰色筒瓦的大屋顶、红色的柱子,以及蓝绿色调的斗拱彩画,形成了一种高雅古朴的气质。

办公楼一层,是校长及党委办公室,二楼就是著名的“办公楼礼堂”了。

礼堂内有非常现代化的布置、音响等设施。

校园内众多的颁奖活动,还有众多的名人,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等国家元首以及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演讲都是在这里举行的。

清华大学,诞生于1911年,占地面积8000多亩,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

清华大学,诞生于1911年,占地面积8000多亩,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

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原址。

(清华北大励志名校游)
清华主楼:1966年5月落成,建筑总面积近8万平方米,是由清华大学有关专业的师生结合毕业设计而自行设计的校园杰作之一。

由“西主楼”、“东主楼”和“中央主楼”三部分组成,并以四个“过街楼”联成一个整体。

整个建筑气势雄伟,浑然一体,是清华校园中规模最宏大的建筑群,体现了清华师生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清华主楼不仅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是学校举办重大活动、接待重要来宾的主要场所。

美国总统布什、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等许多政界领袖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学术大师、著名跨国公司总裁等企业名流,都曾在中央主楼向清华师生发表演讲。

日晷:位于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

下部底座镌刻着1920级的铭言“行胜于言”的中文及其拉丁文译文,“行胜于言”从此成为了清华的校风。

这种校风使清华培养了一大批脚踏实地、报国奉献的优秀人物。

水木清华:水木清华是清华园里最幽静之处,是学生晨读和休息的好去处。

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

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两旁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自清亭:自清亭原名“迤东亭”,在工字厅东墙外的土山上。

朱自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曾任清华大学文学系主任。

他的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字秀丽著称于世。

如“荷塘月色”一文,以清华园景物为描写对象,已成为传世美文,为一代代中学生之国学范文。

1948年,他因拒领美国救济粮在贫病中逝世,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1978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将此亭命名为“自清亭”。

闻亭:它是一座古式六角亭,原为一座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

亭内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

钟声清脆,远及海淀。

闻一多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有相当的成就。

抗日战争期间,他目睹国内反民主的独裁政治,拍案而起,1946在昆明被暗杀。

为了纪念在昆明遇害的闻一多先生,将该处命名为“闻亭”,亭内匾额由闻一多先生1921年的同级同学集资建成,“闻亭”二字由著名优生学家潘光旦教授所书。

1986年清华师生在闻一多先生逝世40周年之际,修建了闻一多雕像,使“闻亭”景观益显庄严美观。

科学馆:建于1919年,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

当时清华的理工科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尤其是物理系可谓盛极一时。

90年代曾作过统计,从此楼中曾经走出过7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80年代以后清华重建了理学院,现在新的理学院大楼占地27000平方米,位于清华气象台东北。

二校门:清华建校之初最早的主校门,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

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

因1933年至1934年间校园扩建有了新的大门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了。

(清华北大励志名校游)
它一直是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新竹清华也有同样的建筑模型。

作为清华象征的二校门,见证了清华大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飞跃;它历春夏秋冬,经风吹雨打,默默地迎来送往每一位清华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