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向心力优秀课件

向心力优秀课件

①方向时刻发生变化(始终指向圆心且与速度方向 垂直) 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或产生向 ②向心力的作用: 心加速度) ③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它不是具 有确定性质的某种力。 ④向心力通常由重力、弹力、摩擦 力中的某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 所提供。
3向心力的大小
F合=Fn
F合=man 2 v an = r
答案:C
解析:物体受重力、圆筒壁对它施加的弹力和摩擦力三 个力的作用,故 A 选项错,其中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摩擦力 平衡, 只有弹力提供物体转动所需的向心力, 故 C 选项正确, B、D 均错误.
1 、如图所示,在匀速转动的水平转盘上, 有一个相对于盘静止的物体,随盘一起转 动,关于它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 ) B A.只受到重力和盘面的支 持 力的作用; B.只受到重力、支持力和 静摩擦力的作用; C.除受重力和支持力外,还受向心力的作用; D.受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和向心力的作 用.
2 v Fn=m r
Fn=mω2r
2 v2 4 Fn m an m m 2r m v m 2 r m4 2 f 2r r T
4、向心力来源的分
析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 (2)、明确圆周运动平面,确定运动的 轨迹、圆心位置0及半径 r (3)、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合力 指向圆心方向的分力,即确定向心力Fn。
指向圆心
2、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速度的方向
3、向心力的大小
2 v Fn=m r
Fn=m rω2
4π2 Fn =m 2 r T
4、变速圆周运动中的合力并非向心力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合力充当向心力
课堂练习
例1:关于向心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物体由于做圆周运动而产生的力叫向心力;
B、向心力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6. 甲、 乙两个物体都做匀速圆周运动, 其质量之比为 1∶ 2,转动半径之比为 1∶2,在相同时间里甲转过 60° ,乙转过 45° .则它们的向心力之比为( ) A.1∶4 B.2∶3 C.4∶9 D.9∶16
D
[答案]
[解析] 解答本题时可按以下思路分析:
物体 A 在水平圆盘上,受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支持 力,且两力是一对平衡力.由于 A 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 故其必须有向心力作用,所以 A 必定受到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 力一定指向圆心且等于向心力;故 D 对,B、C 错.向心力不是物 体受到的力,是木块 A 受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的合力,故 A 错.
小球受到重力、支持力和绳子的拉力三个力 的作用,其合力即为绳子的拉力,其方向指 向圆心
小球受力分析:
N
V F
O O
O O
F
F G
F
V
V
N与G相平衡,所 以合力为F
结论:物体做匀速圆
周运动,合外力指向圆 心,且与______ 速度V 垂直
1、向心力定义: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到的指向圆 心的合外力。 2、特点:
答案:B
4. (2011· 烟台高一检测)在水平圆盘上分别放甲、乙、丙 三个质量分别为 m、2m、3m 的物体,其轨道半径分别为 r、 2r、3r(如图所示),三个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皆为所受重力的 k 倍,当圆盘转动的角速度由小缓慢增大,相对圆盘首先滑 动的是( ) A.甲物体 B.乙物体 C.丙物体 D.三个物体同时滑动
答案:C
解析:物体随圆盘转动做圆周运动,静摩擦力提供向心 力.当角速度 ω 增大时,需提供的向心力增加,静摩擦力增 加;当需要的向心力增加到最大静摩擦力及超过最大静摩擦 力时,静摩擦力将无法满足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于是物 体相对盘滑动,产生离心现象.首先注意到三个物体角速度 相同,在未滑动前比较三者静摩擦力的大小关系.
根据牛顿定律: Ff 甲=ma 甲=mω2r Ff 乙=2ma 乙=2mω2×2r=4mω2r Ff 丙=3ma 丙=3m· ω2×3r=9mω2r 即:Ff 甲∶Ff 乙∶Ff 丙=1∶4∶9 ① 再比较三个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关系: Ff 甲 0=kmg Ff 乙 0=k· 2mg Ff 丙 0=k· 3mg 则 Ff 甲 0∶Ff 乙 0∶Ff 丙 0=1∶2∶3 ② 比较①、②两式可知丙先达到最大静摩擦力,首先滑动,故 C 选项是正确的.
解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因为有向心力物 体才做圆周运动,而不是因为做圆周运动才产生向心力,故 A 错;向心力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 变速度的大小,故 B 对;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物体速度的大 小不变,合外力一定与速度方向垂直,因此向心力一定等于 其所受的合力, 但该力是变力, 方向不断变化, 故 C 对 D 错.
5.(2008· 广东理科卷)汽车甲和汽车乙质量相等,以相等 速率沿同一水平弯道做匀速圆周运动, 甲车在乙车的外侧. 两 车沿半径方向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 f 甲和 f 乙.以下说法正确的 是( ) A.f 甲小于 f 乙 B.f 甲等于 f 乙 C.f 甲大于 f 乙 D.f 甲和 f 乙大小均与汽车速率无关
图3
图4
6 思 考 变 速 圆 周 运 动
匀速圆周运动所受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方向始终 指向圆心;如果一个沿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 力不指向圆心,还能做匀速圆周运动吗? 当沿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不指向圆心时, 物体做变速圆周运动。 F
v t
v
F合 Fn
O
Ft
Fn
速度增大的 圆周运动
F合 速度减小的 圆周运动
[规律方法] (1)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可能相 反,也可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本题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方 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2)向心力是效果力,在分析木块受力时,不能说木块受 到向心力.
[跟踪训练 1-1] (2011· 郑州四中高一调考)如图所示, 在匀速转动的圆筒内壁上紧靠着一个物体与圆筒一起运动, 物体相对桶壁静止.则( ) A.物体受到 4 个力的作用 B.物体所受向心力是重力提供的 C.物体所受向心力是弹力提供的 D.物体所受向心力是静摩擦力提供的
阅读课本《观察与思考》:
◆牵绳的手有什么感觉?
不断 变化 受到一个拉力的作用,且力的方向____
◆增大或减小小物体的线速度,手的感觉有 什么感觉? ◆如果松手,将会 发生什么现象?
地球受到 什么力的 作用? 这个力可 能沿什么 方向?
应该受到指向太阳的引力作用
小球受到 几个力的 作用? 这几个力 的合力沿 什么方向 ?
A 级 夯实双基 1. (2011· 贵州清华实验学校高一月考)关于向心力的说法 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由于做圆周运动而产生了一个向心力 B.向心力只改变做圆周运动物体的线速度方向,不改 变线速度的大小 C.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向心力,一定等于其所受的 合力 D.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向心力是恒力 答案:BC
FT
θ
G
匀速圆周运动 v
F N G
变速圆周运动
F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F合 Fn
O
合力全部 提供向心力
合力部分 提供向心力
8 一 般 曲 线 运 动
运动轨迹既不是直线也不是圆周 的曲线运动称为一般曲线运动。 一般曲线运动 各个地方的弯 曲程度不一样, r2 如何研究?
r1
把一般曲线分割为许多极短的小段,每一段都 可以看作一小段圆弧。这些圆弧的弯曲程度不 一样,表明它们具有不同的曲率半径。在分析 质点经过曲线上某位置的运动时可以采用圆周 运动的分析方法进行处理。
答案:A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知 识.根据题中的条件可知,两车在水平面做匀速圆周运动, 则地面对车的摩擦力来提供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则 F 向 mv2 =f,又有向心力的表达式 F 向= ,因为两车的质量相同, r 两车运行的速率相同,因此轨道半径大的车的向心力小,即 摩擦力小,A 正确.
小结:向心力是效果力,方向一定指向圆心,只有在匀 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才等于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在解决具 体问题时一定要搞清物体的运动性质,根据运动情况确定受 力情况也是解决受力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2.(2011· 哈师大附中高一月考)如图所示,在匀速转动的 圆筒内壁上, 有一物体一直随圆筒一起转动而未相对滑动. 当 圆筒的角速度 ω 增大以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受弹力增大,摩擦力也增大了 B.物体所受弹力增大,摩擦力减小了 C.物体所受弹力和摩擦力都减小了 D.物体所受弹力增大,摩擦力不变
O
产生切向加速度,改变速度的大小
切向力Ft :垂直半径方向的合力 向心力Fn :沿着半径(或指向圆心)的合力 产生向心加速度,改变速度的方向
7●变速圆周运动
• 可以从向心加速度和 切向加速度的角度来 理解匀速圆周运动和 变速圆周运动。 • 仅有向心加速度的运 动是匀速圆周运动, 同时具有向心加速度 和切向加速度的圆周 运动是变速圆周运动。
第五章 曲线运动
第七节 向心力
【复习】
◆ 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是 变 速曲线运动 ___ ◆ “匀速”的含义是什么?
运动状态改变
一定不等于 零 所受合外力__________ 一定具有______ 加速度 。 ◇ 匀速圆周的加速度特 点怎样呢 ◇ 那么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
一、感受向心力
答案:D
解析: 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处于静止状态,所受合力为零, 故摩擦力总等于重力不变,而当圆筒的角速度增大时,物体 2 转动所需要的向心力 Fn=mω r 也随之增大,而向心力是由 物体所受的弹力提供,故弹力增大,所以 A、B、C 选项均 错,D 选项正确.
3.冰面对溜冰运动员的最大摩擦力为运动员重力的 k 倍,在水平冰面上沿半径为 R 的圆周滑行的运动员,其安全 速度为( ) A.v=k gR B.v≤ kgR gR C.v≤ 2kgR D.v≤ k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