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ppt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的历史机遇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假若你是一位古代农民,你会选用哪种工具耕 作?为什么?
石器 骨器
铁器
木器
鹿 角 锄
春秋前期铁器
在古代,你会选用哪种动力种地?
宗庙之牺, 为畎亩之勤。 ——《国语》
祭祀宗庙
农耕
奴隶集体耕种
出租给农民个体耕种
公作
分地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2、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
3、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A、废除井田制,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实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二)强兵之举—以功强国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提高军队战斗力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 功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4、商鞅变法的措施“奖励军功”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
①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的 ②达到“富国强兵”的目
)
③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④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三)大改革的理论指导:法家学说
大变革时代
风起云涌的改革 富国强兵
争霸、兼并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改革: ① ② ③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公元前594年“初税亩” (2)鲁国的改革: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
魏国李悝变法: ① ② ③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 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具体化,并将其与什 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 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 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 坐”。
强化对地方的统治
2、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提高生产积极性 稳定政府财政收入
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3、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各地经济 的交流和发展
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最主要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2.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新兴地主、自耕农
生产关系变化 决 定 上层建筑变革
3.上层建筑的变革:
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具体要求?
上层建筑的变革:
旧
世卿世禄 封邑制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新
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俸禄制 中央集权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焚烧诗书,制定秦律
加强思想统治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 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 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 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 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 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 有效的方法。
后发优势:参考经验教训 眼前危机:魏国咄咄逼人
①眼前危机 ②受人歧视
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
旧
世卿世禄 封邑制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井田制(土地国有)
新
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俸禄制 中央集权制
“相地而衰征” 封建土地私有制 “初税亩”
第2、3课
商鞅变法的内容与评价(意义、局限、特点)
楚不用吴起而消乱, 秦行商君而富强。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王安石《商鞅》
治世不一道.
变国不法古.
一点启示:
要想使改革成功,改革者必须:
立信
竖威
商 鞅 及 其 著 作
一、变法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变法修刑,内务耕稼, 外劝战死之赏罚。
二、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举——以农富国
效果
七雄中率先强盛?
楚国吴起变法: ① ② ③ ④
效果?
原因除了最早改革外,我认为还有: ①分家 时占得多 ②优秀人才群体 ③控制运城盐池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秦国要改革(背景)
(1)先前基础:①秦穆公成一强 ②秦献公小改革
(2)有利条件: ①国君强贵族弱 ②君民认同法家
③民风质朴尚武
(3)历史机遇: ① 三家分晋 ②士人活跃 ③经验参考 (4)现实刺激: 我的看法:
则迟
奴隶 开明的奴隶主
则速
自耕农 新兴地主
在古代社会,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必能带动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一)大改革的基础动力:
1.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 铁农具、牛耕、水利、施肥、开荒 (经济基础) (1)农业生产的发展: 决 (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冶铸、纺织、漆器工艺 定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许多商业中心
——韩非《韩非子· 问田》
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 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 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 “战国七雄”。
“三晋攻夺我河西地,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宾客郡臣有能出奇 计强秦者,吾且尊官, 与之分土。
》 ——《史记· 秦本记
秦孝公下令求贤
商鞅入秦
商鞅立木为信
经济基础的渐变:
井田制(土地国有) 封建土地私有制 “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
(二)大改革的现实动力:战争
求生存、图发展 富国强兵
春秋是争霸战争、战国是兼并战争
传统:春秋(前770-前453:“三家分晋”) 战国(前453-前221) 我更认同:霸主期(前770-前546:“弭兵大会”) 转型期(前546-前419:“魏晋大战”) 规模更大 、更频繁、更持久 全民战争期(前419-前221) 我的看法: ①自耕农组成军队②出现职业军将③国家观念增强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5、《史记· 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 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工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三)集权之举—— 服务“富国强兵”、巩固专制统治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