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业成功的案例精选集
关于创业成功的案例篇1
3个90后女大学生开跑腿公司创业
90后创业,创新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近日,在福州罗源就有这样一家贴心便民的“跑腿公司”,高温难耐的天气里,如果你懒得出门,轻松打个电话,就有人帮你代劳,怎不让人心动?公司的老板是3名青春靓丽的90后女大学生,不少客户亲切地称她们为美女版“罗源合伙人”。
2013年7月26日,记者走进这家跑腿公司,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被分隔成服务台、仓库、休息室等,客服人员正在繁忙地接听顾客电话。
公司合伙人之一的叶彩英笑着说:“这就是我们的总部,目前公司刚起步,我们有3名客服人员,2名工人负责为顾客跑腿。
”
叶彩英告诉记者,3年前她去浙江游玩,从朋友口中听说当地有“跑腿公司”,如果懒得出门,只要打个电话就有人代办,十分方便。
她顿时来了兴趣,深入了解后,觉得很有市场前景,当时就萌生一个想法:如果在罗源也办一家这样的跑腿公司,肯定不错。
由于那时有工作在身,这个想法只好搁浅了。
然而梦想的火苗并没有熄灭。
去年底,叶彩英回罗源,与朋友连小舟、叶丽琴商量创业意向时,她再一次提起这个想法,大家一拍即合。
说干就干,3个闺蜜成为合伙人,具体分工后,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前期准备工作。
她们开始奔走在罗源的大街小巷,有的询问同城送件情况,有的亲自跑城区各条路线计算路程时间,有的向市民开展问卷调查。
长时间的劳累奔波,她们原本白皙的皮肤晒得黝黑,体重更是暴减。
有一次,叶彩英在骑车跑路线时还不小心摔伤,父母见着心疼,就
劝说她别干了。
可是她并没有因此退缩,伤还没痊愈就和伙伴投入
工作中。
经过几个月的市场调查、宣传营销等前期准备,今年7月18日,公司终于正式运营。
开业以来随着高温的来临,市民的需求量渐增,业务量逐日攀升。
为了保证24小时给市民提供便利,她们几乎每天
吃住在公司,节假日也不例外。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也有不少快乐的小插曲,“我们还当了一回红娘呢!”连小舟饶有兴趣地说,客户林先生由于性格腼腆,想通过“跑腿公司”向心仪的女生发起追求攻势。
每天下午,林先生总会
打来电话,要求送饮料或水果给在某商场工作的黄小姐。
头几次,
黄小姐收到东西并不以为然,直到第五天,她的芳心终于被打动,
羞涩地对跑腿人说:“你让他明天自己来吧。
”目前两人已经成了
一对甜蜜的恋人。
叶彩英坦言,创业梦想路上虽然遇到不少艰辛,但面对未来她们信心满满。
下一步,她们打算在做好罗源城区业务的同时,逐步扩
大乡镇区域业务,并增设房屋装修等业务,给更多人带来生活便利。
关于创业成功的案例篇2
大学生三年前交不起学费,如今互联网创业年赚200万
刘大睿,是东北林业大学经管学院大三的学生,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哈尔滨时光慢递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打工攒学费到年收入200万元,刘大睿只用了两年时间。
日前,他获得了省青年五四奖章,也
是该奖项设立17年来首个在校大学生获奖者。
从干力气活儿起步
刘大睿家住云南偏远山区。
2012年他考上东林,成为村里第一
个考上大学的人。
为了筹集学费,刘大睿上过砖厂,装过一整车的砖,还去工地扛过水泥。
大一寒假,刘大睿决定在大学做点什么。
他把在火锅店当服务员的钱和贫困补助攒下来,从云南带了很多玉石饰品回到学校。
他又
向室友借了8000元,独自前往中缅边境采购玉石。
每个周末,他带
着玉石饰品到中央大街摆地摊,慢慢筹集到资金。
遇危机执著拯救公司
2013年,刘大睿与合伙人注册了哈尔滨时光慢递有限责任公司,其业务是把文化创意与互联网结合,追踪记录人生美好时光,融入
时间元素的纪念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学生可将4年的成长记
录发给公司,毕业后将自动生成多媒体产品,以此留住青春。
但此时,父亲8万元的医疗费令他苦不堪言,更让他备受打击的是,公司又遭遇骗子欺诈,面临失败。
当时,大部分成员离开团队
只剩下7个人。
去年5月,公司成员齐心协力完成了一批业务,不
管男生、女生整夜熬在公司,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正是这种
执著拯救了公司。
明年将业务推向全国
去年5月,在校团委支持下,公司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
同年10月,公司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挑战赛荣获银奖。
11月,公司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青年大学生创业板挂牌,是团
中央主导的全国首批青年大学生创业挂牌的19个公司之一,公司研
发的“拾忆”APP第一个版本正式上线推广,上线10天用户量达到13700人。
目前,公司年盈利200万元。
刘大睿通过校勤工助学中心雇佣了30人,其中近20人来自于贫困家庭。
公司每月为他们发放共3万元工资,解决了大家的生活费。
下一步,刘大睿计划将公司打造成一个文化创意与互联网结合领域
的品牌,明年将业务推向全国让公司真正走出校园。
关于创业成功的案例篇3
80后孔明灯大王刘鹏飞电商创业,从400元起家到7000万
一个80后贫困打工小伙,立志改变命运的创业故事:做孔明灯
电商生意,从400元起家到7000万,他仅用了两年半!
他叫,刘鹏飞,1983年出身于江西省宁都县一个小山村。
2003年,他考入江西九江学院。
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做过很多兼职,
赚钱用于支付大学学费和生活费。
2007年大学毕业后,刘鹏飞选择到义乌打工。
“当时身上钱本
来就不多,可我想着得买台电脑,有电脑我就可以不断学习。
”买
完电脑以后,他口袋里就只剩下5元钱了。
没钱咋创业?刘鹏飞决定先给人打工,第一个月的工资付了房租
以后,手里还剩400块钱。
当时租的房子很小,只能容纳一张床,
这让他更加迫切地想创业改变现状。
来看孔明灯大王刘鹏飞的励志创业故事:
1、发现商机
有一天晚上,刘鹏飞出门散步,见路人都驻足仰望天空的灯笼,他一问原来是“孔明灯”,他突然有了创业的灵感。
当晚,刘鹏飞便买了一只孔明灯,回家拆开一研究,发现它的结构非常简单。
第二天,他跑到国际商贸城去寻找货源,卖孔明灯的
商家寥寥无几,而全国生产孔明灯的厂家只有10家左右,这一发现
更是让他兴奋。
拿到第一个月打工挣到的1400元工资后,刘鹏飞炒了老板“鱿鱼”。
他用其中的400元进了100多只孔明灯,开始做电子商务。
2、市场分析
刘鹏飞对孔明灯进行全面评估以后,发现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当时国际商贸城卖孔明灯的商铺只有三四家,竞争不激烈,制作
起来很简单,投资不大,利润又很高,而且在国外市场还是一片空白。
”
对电子商务有所了解的刘鹏飞通过上网查询,发现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等平台上都没有人在销售孔明灯,但国外却有客商在通过谷
歌搜索引擎求购孔明灯。
3、转变思路
2007年年底,一家温州外贸公司在阿里巴巴上找到他,订购20
万元的孔明灯,条件是先上门考察。
可是,当时的刘鹏飞根本就没
有工厂,连接待客户的办公室都没有。
刘鹏飞把实际情况和盘托出,因为他态度诚恳,客户依然下了订单,刘鹏飞赚到了9万元。
2007年10月,他成立以孔明灯生产为主的飞天灯具厂;2008年,他陆续在仙居、义乌、金华等地建立6家工厂,以满足更多的订单
需求。
2008年,全国孔明灯厂家从2007年的10家左右迅速发展到100多家,市场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厂家之间打起了价格战。
刘鹏飞意
识到,必须把孔明灯推向国外市场,才是最好的出路。
为了让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的国外消费者接受甚至喜爱孔明灯,刘鹏飞通过阿里巴巴出口通和谷歌搜索引擎不断地把“会飞的
中国灯笼”介绍给国外客商,让孔明灯拥有了大批外国“粉丝”。
4、搞定大客户
2008年8月,刘鹏飞通过网络,得知德国第三大零售商有一个150万只孔明灯巨大的订单,一时间在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
“这
么大的订单当然想接,不过他们第一批货就要60万只,而且要求一
个半月交货,这对我们是巨大的挑战。
”当时刘鹏飞的工厂每天产
量只有5000只,而按照德国订单的要求,日产量必须达到2万只才行。
刘鹏飞当机立断,火速招人扩大生产规模,并找同行合作一起完成订单。
“我找了很多同行,但是没人敢跟我合作,虽然利润空间
比较大,但确实是‘烫手山芋’。
”历经千辛万苦,刘鹏飞终于找
到合作伙伴,顺利完成了订单。
5、发掘新机遇
到如今,他已经投资设立了8家公司,涉及孔明灯、十字绣、数字油画、荧光板、印刷、家居、服饰等多个领域,年销售额7000万
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