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注释】《石钟山记》课文及导学案。
1、选自《苏东坡全集》石钟山记(1)、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2(4)(2)(3)浪,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水经》云:“彭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8)(6)(7)(5)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是说,声如洪钟水石相搏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3(11)(10)(9),,得双石于潭上,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扣而聆之,始访其遗踪南声函胡。
著《水经注》(16)(15)(12)(13)(14)疑之。
北音清越。
自以为得之,桴止响腾,余韵徐歇矣。
然是说也,余尤、鼓:振动。
4(18)(17)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之铿然 5、搏:击,拍。
(23)(20)(19)(21)(22)饶之德兴尉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元丰而长子迈将赴(25)(24)、洪钟:大钟。
6,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送之至湖口(27)(26)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硿硿焉7、是说:这个说法。
(29)(28)云霄间;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qìng)、磬8(31)(30)欲还,而大声发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余方心动也。
用玉或石制成。
(33)(32)(34),不知其如钟鼓不绝。
舟人于水上,噌吰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9(35)(36)也。
而为此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
(37)(38)(39),与风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记》(40)(41)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汝之声,与向之10、遗踪:旧址,陈迹。
这里指所在地。
(44)(42)(4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识之乎、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11(45)!”不余欺也而模糊。
函胡,同含糊。
(46)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臆断其有无,事不目见耳闻,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47)(48)(49)。
虽知而不能言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12(50)(51)(52)(53)。
余是以记,自以为得其实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而响亮。
越,高扬。
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
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26、27声音还在传播。
腾,传播。
、莫(m ù)夜:晚上。
莫,通暮。
、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
徐,慢。
14 28、栖鹘(hú):宿巢的老鹰。
鹘,鹰的一种。
29、磔磔(zhé15、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
之,指石钟):鸟鸣声。
山命名的原因。
30、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尤:更加。
1631、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kēng 17、铿()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32、噌(chēng )吰( hóng ):这里形容响亮的声音。
18、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
是,这样钟声洪亮。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舟人:船夫。
3319):裂缝。
34、罅(xià、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2035、涵淡澎湃:波浪激荡。
21、齐安:在现在湖北黄州。
22、适临汝:到临汝去。
适,往。
临汝,即汝36、为此:为,形成。
此,指噌吰之声。
37州(今河南临汝)、中流:水流的中心。
38、空中:中间是空的。
、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23、窍:窟窿。
39(现在江西德兴)饶州德兴县饶之德兴尉:、24的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吏)。
鞳kuǎn 40、窾()镗(kǎn )坎(tāng) 、湖口:现在江西湖口。
25:窾坎,击物声。
镗鞳,钟鼓声。
(tà)3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以斧斤考击而求之:5241、向:先前。
、汝识之乎:你记住那些(典故)吗?识,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4253(书上的注释有误。
有古汉语字典为证)记住。
、实:指事情的真相。
《国语》记载,周):43、周景王之无射(yì课前·自主学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钟。
无射”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一、识记字音《左传》记载,鲁襄公十44、魏庄子之歌钟:)磔(桴()铿蠡()一年(前561)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磔()噌吰()无识(罅()莫(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
庄子,魏绛的谥号。
))歌钟,古乐器。
))窾坎(射(石“(称这山为古之人不余欺也:45、古代的人镗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即“不欺余”。
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二、、殆:大概。
46))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2(47、终:终究。
至莫夜月明、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
48) 4 汝识之乎)(3(、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
4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50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的活用。
传下来(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的缘故。
)余自齐安舟)微风鼓浪1(2(...、陋者:浅陋的人。
51(行适临汝)大石侧3立千尺.4到处都是被敲击时能够发出响亮声音的石头,中而多窍 B.(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5)空...的。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
到处都是C.石头被敲击时能够发出响亮的声音,)古之人不余(21)所在皆是也(这样的。
3)余是以记之欺也(到处都是D.石头被敲击时能够响亮地发出声音,)得双石于潭(5)石之铿然有声者(4的。
上课堂·合作探究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4.文言文中有偏义复词现象,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1、朗读课文,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了什么?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 B...不绝。
C.。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D.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选出对“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这一 5.)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2、课文第一段作者摆出了郦元和李勃关于石钟山 A.石头能响亮地发出声音,到处都(是)这样。
5)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得名原因的观点,是怎样的观点?作者赞成他)zé(zé磔àn)磔们的观点吗?那么,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A.鹳鹤(ɡu...什么呢?请用原文回答.无射(yì)B.栖鹘(hú)..)ié罅穴(x谥C.号(shì)..夜(mù)然(kěnɡ)铿D.莫..) 2.选出对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下A.临深潭。
浪微风鼓,.鼓:振动。
临。
安齐舟行汝适B.余自.、本文是即事明理的文章,这篇课文记了怎样的3适:到……地方去。
事,阐明了怎样的道理?。
德兴尉饶C.长子迈将赴之.尉:做尉官。
?,可乎无断闻不事目见耳,而臆其有D..臆:缺乏客观证据的主观想法。
3.给“焉”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课拓展演练·素养积淀,拓宽视野,相当于“然”B.语气助词,的意思有:“焉”A.无义;一、基础巩固6相师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形容词词尾;C.兼词;D.代词。
.(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2)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选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6..(3)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4)(). B.古之人不余欺也A.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6))(5然力足以至焉((.D.C.石之铿然有声者且焉置土石().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 二、本课阅读)(—13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5.与下列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盖叹郦元之简,余是以记之,自以为得其实。
求之,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笑李渤之陋也。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是不释解词加中子句列下对1.点一的确正项B.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7而不能至者,可以 B.虽知而不无悔矣A.殆与余同殆:大概。
..能言言:说。
④操虽托得其实③自以为..此世所以C.余是以记之是以:因此。
D.....汉贼也名汉相,其实..不传也所以:表示……的原因。
而⑥空中⑤余方心动欲还....比较下列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判断正确的2. 多窍一项是() C.①②⑤A.②③ B.言之不②而而臆断其有无①事不目见耳闻,..③⑤④⑤⑥ D. 详年浙江卷)三、高考真题(2015太平州学记④涵淡澎湃③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张孝祥宋学,古也。
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
阁为此也而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
当.涂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①和④相B.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也相同。
甲申秋,有天子之书,无荐享之地;坎而置之屋壁。
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同,②和③不同。
防,民不粒食。
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皆有次叙。
救灾之政,备敌之略,下震揺。
侯下车,①和④不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也不同。
C.侯一以静填之。
昼夜至,饥者饱,坏者筑。
赤白囊,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
侯语教同,②和③相同。
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授沈瀛曰:“用法相同的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同现代汉语意义、3.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
先是郡于此者?”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一项是()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今之当!“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②尽吾志也或余悲,①亲戚他人亦已歌..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8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王侯易民之忧,纳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客”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文中以“B故能而办。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就是因为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事济而功成。
客于是又有叹也: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文末感叹,C太平州得以重建就说明了万世无敝者也。
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