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卷Ⅱ模拟试题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卷Ⅱ模拟试题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卷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中的“浊汴清淮”意象滕汉洋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与淮水本来并不直接相通。

自隋炀帝开通济渠,汴水始自陈留偏离旧道汇入淮水。

汴河引黄河水为源,因此也便成为一条浊河。

唐人多关注这一特殊的水质现象。

高适的《东征赋》云:“出东苑而遂行,沿浊河而兹始。

”这里所谓的“浊河”,即汴河。

日僧圆仁取道汴河回国时记:“汴州以来,傍河路次人心急恶不善,能似所吃汴河水之急流浑浊也。

”以汴水喻人心的急恶不善,可谓能近取譬。

浑浊是汴河留给唐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唐人因此常以“浊水”代指汴河,并将其引为诗歌意象。

白居易《茅城驿》云:“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

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

早苗多间草,浊水半和泥。

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

”茅城驿是汴河上的水驿。

汴河两岸本多平原,如白居易所言,真可谓“无景思”也。

加上秋日凄清,此时又正是汴河水浅难行之时,“浊水半和泥”的汴河也自然成为这种凄凉萧条的一部分。

此外,汴水浑浊既是常态,则汴水澄清也便成为一种瑞象。

姚合《寄汴州令狐相公》云:“汴水从今不复浑,秋风鼙鼓动城根……诗好四方谁敢和,政成三郡自无冤。

”以汴水澄清比喻令狐楚治理汴州的政绩,堪称“浊汴”意象的绝妙反用。

至唐代,“清淮”成为具有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

杨谏《月映清淮流》赋、徐敞及佚名的《月映清淮流》诗,皆唐人的省试作品。

“清淮”这一意象被引入省试诗赋,说明其文学审美价值已经逐步经典化。

唐诗中大量与运河行旅相关的“清淮”意象,既是这种经典化过程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视为这种经典文学意象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扩散性影响。

独立来看,唐代运河行旅诗中的“浊汴”与“清淮”意象各有其意义承载。

而从唐代的运河交通来看,汴河、淮河与邗沟连接两京和东南地区,汴、淮交汇处作为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最易引发“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的感叹。

从运河行旅的角度来看,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所引起诗人情感的波动,无疑是传统的地域分野观念借助运河交通所产生的文化影响。

由淮入汴或由汴入淮的情感波动固然与“山川地脉分”等传统文化认知相关,但更直接的是与行旅之人的旅途观感相联系。

如李嘉祐《游徐城河忽见清淮因寄赵八》云:“自缘迟暮忆沧洲,翻爱南河浊水流。

初过重阳惜残菊,行看旧浦识群鸥。

朝霞映日同归处,暝柳揺风欲别秋。

长恨相逢即分首,含情掩泪独回头。

”诗由“忽见清淮”而引发,由浊汴与清淮交汇处的特殊水质现象,引起“长恨相逢即分首”的感叹。

在这首诗里,“浊汴”和“清淮”两个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已经超越了两者各自独立时候的内涵指向,重新生发新的意蕴。

除了具象地表现汴淮交汇处的地理现象及抒写由此引发的心理感受,唐人相关的浊汴清淮意象还进一步引申。

如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三:“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诗由汴淮交汇处渡口的不同水质现象,表达世事人生流变不常之理。

孟郊《憩淮上观公法堂》云:“淮水色不污,汴流徒浑黄。

且将琉璃意,净缀芙蓉章。

”用浊汴清淮交汇而淮水自清的现象,喻清净之心不染尘俗的佛理。

这些诗歌中的意象,超越了对运河交通地理的书写,是“浊汴清淮”这一文学意象的合理拓展。

(选自2021年2月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汴河水质浑浊,唐时日本和尚僧圆在回国途经汴河时曾认为汴河两岸的老百姓之所以“急恶不善”,原因在于喝了汴河浑浊之水。

B.汴河水质的浑浊虽然曾被白居易和一些唐代诗人引为诗歌中的负面意象,但也有诗人绝妙地用澄清的汴河水澄清比喻官员的政绩。

C.唐诗中大量与运河行旅相关的“清淮”意象,原因在于当时的省试引入了“清淮”的意象,从而使“清淮”的文学价值逐步经典化。

D.由淮入汴或由汴入淮的情感波动不仅直接与行旅之人的旅途观感相联系,还被一些诗人进一步引申来表达世事人生流变不常等道理。

1.A(同A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二段,原文是说“傍河路次人心急恶不善,能似所吃汴河水之急流浑浊也”,这里用的是比喻的方法,并没有直接肯定地说。

同B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二段,同C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四段,同D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六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第一、二、三段按标题中“浊汴清淮”的顺序先讲“浊汴”,指出唐代诗人已将“浊汴”这一特殊的水质现象引为诗歌意象。

B.本文第四段通过唐代诗人同时也将“清淮”引为诗歌意象这一事实,证明经典文学意象能够对文学创作产生扩散性影响这个道理。

C.本文按“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证,在分别讲了“浊汴”和“清淮”后,再总体论述唐诗中“浊汴清淮”意象所承载的意义。

D.本文在论证时大量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比如引用孟郊的诗证明汴淮交汇处的地理现象能引发诗人的情感波动,从而产生新的意蕴。

2.D(D项错误在于举例错误,文章所引的孟郊的诗并没有情感波动,而是比喻了一种佛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汴河这条运河在隋炀帝时开始修凿,自此河水浑浊的水质现象便开始引起唐人关注,比如在高适的《东征赋》中就有“沿浊河而兹始”的句子。

B.汴河由黄河引来,故其水质浑浊,被称为“浊汴”不具吟咏价值;而“清淮”则是具有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是极具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

C.“浊汴清淮”由水质现象转为诗歌意象的原因,在于汴、淮交汇处的地域分野观念借助运河交通对文化产生了影响,易于引发诗人的感叹。

D.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中“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一句,运用“浊汴清淮”的水质现象,表达了清净之心不染尘俗的的佛理。

3.C(同A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一段,其错误在于无中生有,原文开头就说“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而后面只是说“自隋炀帝开通济渠,汴水始自陈留偏离旧道汇入淮水”,这说明汴河并不是隋炀帝时开始修凿的。

同B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三、四两段,其错误在于混淆是非:原文第三段有“唐人因此常以“浊水”代指汴河,并将其引为诗歌意象”,可见“浊汴”也有吟咏价值。

同C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五段.同D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最后一段,其错误是张冠李戴:“表达了清净之心不染尘俗的的佛理”不是刘禹锡的诗,而是孟郊的《憩淮上观公法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工信部1月26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截至2020年底,开通5G基站超过71.8万个,实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5G网络全覆盖,5G终端连接数超过2亿。

2020年,我国新建5G基站超60万个,截至2020年底全部已开通5G基站超过71.8万个,其中,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建共享5G基站超33万个。

2021年,我国将持续深化5G 网络建设,推进共建共享,新建5G基站60万个以上。

“从最初售价超过5000元,到如今低至千元,价格下调推动5G手机快速普及。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说,2020年,我国5G手机累计出货量1.63亿部,上市新机型累计218款。

今年,将加大培育5G+增强现实、5G+虚拟现实等新兴消费模式,让5G快速走进百姓生活。

(摘编自2021年1月31日《人民日报》)材料二近日,我国正式发放5G牌照。

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经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这意味着这四家运营商可以正式建设并运营5G网络,标志着中国通信行业进入了5G时代。

中国也由此成为全球最早将5G商用服务落地的国家之一。

依靠更高速率、更大连接、更低时延的特性,5G不仅解决人与人的通信问题,而且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万物互联。

在5G网络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8K高清视频,以及无人驾驶、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等,将真正走向成熟应用。

人们相信,作为全面构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5G将推动传统行业转型、数字经济创新,成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发展新引擎,更好地支撑和服务数字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让5G发挥好新引擎动力,关键要做大做强产业,发挥产业支撑作用。

有报告预测,到2025年,5G将带动我国直接和间接总经济产出35.4万亿元,拉动300万个新增就业。

如何将美好前景变为现实?如同工信部负责人所说,企业要以市场和业务为导向,积极推进5G 融合应用和创新发展,聚焦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为更多的垂直行业赋能赋智,促进各行各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此外,面对旺盛的5G行业应用需求及5G 商业合作模式的改变,需要包括运营商、设备厂商以及终端厂商在内的产业链每一环进行深入协作和沟通,优化网络体验,构建健康、完整的产业生态。

5G标准是全球业界共同制定的国际标准,5G技术是全人类倾注心血和资源的创新之作。

就像中国企业的5G技术服务全球一样,中国的5G牌照发放,既让国内亿万消费者共享5G 发展成果,也是外资企业参与中国5G市场、分享中国发展成果的机会,进而共同致力于将科技造就的美好生活赋予全世界所有人。

(摘自2019年6月14日《人民日报》《5G,打开巨大发展空间》)材料三《日本经济新闻》网站5月26日刊登题为《中国5G势头猛,欧美因疫情裹足不前》的文章。

文章称,中国正在加速新一代通信标准5G的普及,而欧美国家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在通信网络建设和支持新机型投放方面的投资明显放缓。

2020年原本是5G在全球范围正式普及的第一年。

但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形势在逐步发生变化。

2019年5月就已开通5G服务的英国,今年4月出现了多起5G基站纵火事件,原因是新冠疫情与5G有关的谣言广泛传播。

在法国,疫情导致各项工作滞后,开展5G服务所需的频谱分配从原定的4月份变成无限期延迟。

西班牙和奥地利等国家同样也出现了频谱分配延期的情况。

韩国和美国于2019年4月在全球率先开通智能手机的5G服务。

但美国的通信网络仍在建设之中,且由于疫情扩大,无法确保施工建设所需的人手。

韩国的5G签约用户到2月时终于超过了500万,但也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

眼下新签约用户增长迟缓。

(选自2020年6月1日“参考消息网”)4.下列对我国5G网络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我国5G网络到2020年底,无论是覆盖面、基站数还是5G手机普及速度,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B. 我国5G网络由中国电信等四家运营商正式建设并运营,这成为中国通信行业进入5G时代的标志。

C. 我国5G网络已经直接和间接带动我国总经济产出35.4万亿元,拉动了3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D. 我国5G网络将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和数字经济创新,成为发展的新引擎,促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