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苏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探讨分析_工作汇报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非公有制经济近乎绝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从萌芽到逐渐发展壮大,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民营经济已成为党政领导和经济学界最关注的热点之一。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和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的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确立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从各自发展转向优势互补和统一协调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历史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与人们对民营经济的逐步认同息息相关。
从连云港市实际情况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限制发展时期,从建市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
建市初期,全市只有30多家手工业作坊和为数不多的个体零售店,公有制经济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就是仅有的这几家私营个体户在后来也大多数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
第二阶段:起步发展时期,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1年。
改革开放结束了非公有制经济被否定和排斥的状态,民营经济开始萌芽,个体户和作坊式私营企业出现。
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承认私营经济合法存在与发展,并提出党对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是“鼓励、保护、引导、监督和管理”。
1988年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改方式进一步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这一阶段,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开始起步,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而且经历了“红帽子”、摘帽、戴帽的曲折过程。
全市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从1978年0.08万人增加到1991年1.8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从0.06%提高到0.8%;个体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1978年0.01亿元增加到1991年4.40亿元,占全市零售额的比重从0.26%提高到18.6%。
第三阶段:放手发展时期,从1992年到2003年。
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起点,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前所未有的宽松,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既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同时又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科学论断,彻底消除了人们对发展民营经济认识上的思想顾虑,解除了桎梏,放开了手脚,搬掉了石头,铺平了道路。
这一时期,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在发展措施上,全面启动实施“三十双百”工程,做到“四个结合”,对龙头企业和明星企业给予“三大扶持”,民营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这一阶段,全市民营经济从下海经商等所引起的急剧增长逐渐步入稳定发展。
到2003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1.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4.6%;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09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042户;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15.74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7.5%;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3.8亿元,占全市零售额的比重达59.7%。
第四阶段: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从今年召开的全民创业动员大会为起点。
今年年初,连云港市党政代表团赴全民创业先行地区浙江省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
2月20日召开了全市全民创业动员大会,就鼓励干部招商、方便群众创业、支持企业发展、强化环境整治等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提高机关效能服务全民创业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开展“全民创业,奋力赶超”主题教育活动的意见》、《关于建立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工作和服务体系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全市民营经济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全市上下基本形成了各种人群谋求致富、各类企业竞相发展、各级干部狠抓项目、各个单位热忱服务的良好局面。
二、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连云港市最具发展潜力和后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别是今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采取舆论引导、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使连云港市民营经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全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经济总量迅速增大,贡献份额日渐提高据初步测算,1-3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4.74亿元,总量已经超过2003年全年。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 的比重达40.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4.5个百分点。
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36.9%,明显高于全市GDP的增长速度。
民营经济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2%,拉动全市经济增长近8个百分点。
2、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到9月末,全市私营个体户数为6.56万户,其中私营企业0.95万户,个体工商户5.61万户。
私营个体企业注册资本96.72亿元,平均每户注册资本为14.74万元,比2003年提高了2.74万元。
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85.12亿元,平均每户注册资本为89.41万元,比2003年提高了14.41万元。
全市注册资本过500万元的私营企业已达251户,过1000万元的私营企业137户,过亿元的私营企业2户。
其中,连云港盛达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江苏鼎大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16亿元,实现了连云港市私营企业规模过亿元的零的突破,江苏鼎大集团有限公司也成为连云港市到目前为止最大的私营企业。
3、经营领域逐步拓宽,工业占据主体地位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行业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
民营企业除了分布在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以外,还延伸到旅游、学校、医院、养老院、公园、电子商务及中介代理等各个领域。
上海云间房开公司与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签署了合资协议,正式进军拆迁改造领域,开创了连云港市民间资本参与城市改造的先河。
连云港信元投资担保公司是目前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民资控股专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达4000万元,连云港市的融资担保体系更进一步的健全。
私营工业占据了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
到9月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253户,实现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有10家,其中江苏汤沟酒业有限公司、江苏新金花集团、江苏金山肥业有限公司三家产值过亿元。
全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43.03亿元,同比增长38.8%,高出全市工业生产增幅6.1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24.3%,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7.9个百分点;完成增加值10.30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37.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0.11亿元,增长40.9%,高出全市增速3.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3.17亿元,增长41.9%,高出全市增速19.4个百分点。
4、外贸出口增长迅速,集聚态势日趋明显民营企业发展外向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到9月末,全市已有90家民营企业有出口实绩,比上年同期增加60家。
前三季度,全市民营企业完成出口总额0.86亿美元,增长75.4%,比全市增速快47.3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6.6%。
民营工业加快向园区集中。
围绕化学工业、硅资源加工、海产品加工等行业,建立了一批民营经济园。
灌南县与江苏亚邦化工集团共同投资兴建的堆沟港化学工业园,自去年5月份建设以来,已引进项目超过40个,总投资超过20亿元,成为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又一集聚地。
5、民营企业活力显现,整体效益逐步提高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效益全面提高,税源逐步扩大,使全市私营个体经济的税收收入保持强劲增势。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入库税金3.39亿元,同比增长44.1%,高出全市财政收入增速10.2个百分点。
其中,私营经济完成入库税金为1.95亿元,增长83.9%,显示出强大的活力。
民营经济领域已经成为解决就业的主渠道之一。
到9月末,全市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为18.1万人,新增就业人员1.15万人。
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对江苏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探讨分析_工作汇报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是继续坚持”家族化”管理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呢?不容讳言,现在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实行的是家族管理,其管理素质差、水平低,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
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已经形成一个共识,但不能实行“一刀切”。
只有生产经营形式特别复杂,企业的规模已经很大,其中内部专业分工也细化的情况下,才应当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第四方面,工商互动发展问题工业与商业的互动发展,形象地讲就是大商品、大市场、大流通。
以浙江为例,全省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四千多个,商品交易市场中近90%的经营户是个体私营企业。
商品交易市场特别是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特别是专业加工群体互为依托,滚动发展,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
传统工业基础上的产业催发市场,或是专业市场带动产业,联动发展,使浙江个体私营经济区域产业特色十分明显。
这是我们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六、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近年来全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无论经济基础还是发展环境都有了较大进步,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第一,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环境优,发展快,环境差,发展慢,这是经很多地区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一要优化政策环境,尽快清理并取消那些不平等政策,落实民营企业本应享有的国民待遇,在政策上体现公平、公正和一视同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
二要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强化服务意识,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主动服务、热情服务、优质服务。
三要优化市场环境,建立一种自强、自律、诚信、公平、公正、开放的市场机制,为遵纪守法的民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促成市场正当有序的竞争。
四要优化法制环境,加大对民营企业主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护力度,让民营企业主能安心进行生产经营。
第二、进一步搞好整体规划,明确发展重点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根本战略,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
选择一些重点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率先突破,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从局部到全部,从个体到整体,在全市形成燎原之势。
要充分利用中心地区的“波及效应”和“扩散效应”,推进民营经济的聚集化过程。
要重点发展有传统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民营服务业、信息产业、旅游业和高科技产业。
要选择已成为龙头企业和支柱的大型企业、有发展潜力和填补产业空白的中小企业、外向型和科技型企业作为重点企业进行培植。
要重点扶持已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目录的产品、出口创汇产品、高精尖技术产品和本地资源丰富的工业制成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