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软件》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的性质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介绍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最实用、最流行的电脑工具软件,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办公能力方面的准备。
本课程的任务是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根据具体的应用选择合适的应用软件,通过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工作岗位分析,结合了当前工具软件发展的一些主要变化,本课程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经分析,本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磁盘工具与系统维护;网页浏览器与邮件收发;解压、分割及加密软件;文件下载、上传;文档阅读与网上图书馆阅读;屏幕捕捉与图像浏览工具;字典、翻译软件与内码转换;计算机安全防护工具;光盘刻录和虚拟光驱、影音播放工具。
在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其先修课程为计算机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的相关基础知识。
2.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操作。
3.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应用软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理论授课配合多媒体手段、图文并茂;实训授课在理实一体化计算机专业机房进行案例分析、实例演示讲解和实训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成团队,培养团队精神。
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安装常用工具软件,培养学生具有使用常用工具软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分组讨论和独立思考让学生养成互帮互助的习惯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三、内容标准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
(1)常用工具软件基本上是一门以培训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该门课程的所有知识基本上都需要通过电脑的实际操作来讲解,并且需要通过投影仪将本门课程的各种操作演示给同学们看。
(2)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及时考核,互动提高。
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主要采取“启发──演示──操作──评价”的四环节教学法。
(二)考核与评价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结合案例分析、成果展示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考核方法:该课程的考核以实际操作为主,即学即练,每次练习都给予记分,成绩积累,综合评价,具体办法设想如下:
(1)全部学习内容完成后,总成绩根据各次练习及测验的结果结合纪律因素和必要的上机考试等综合评出。
(2)命题以基本、全面、实际为原则。
(3)总成绩比重分配:按平时成绩:4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40% (三)教材与参考书目
(1)必须依据课程标准选择教材。
(2)教材要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通过录像、实例、课后拓展作业和情景模拟等多种手段,采用递进和流程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编写,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掌握工艺实施的基本职业能力。
(3)教材应体现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以工作任务作为课程项目任务,引入与完成项目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并在教材编排形式上注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常用工具软件》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教材应图文并茂,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5)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职业活动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纳入其中,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6)参考书的选择:
①《常用工具软件标准教程》牛仲强吴俊海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②《常用工具软件实用教程》张怀中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四)教学设施
为保证学生顺利实施与完成本课程教学任务,本课程的教学场地包括:多媒体教室、综合电脑实验室。
(五)教学资源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挂图、幻灯片、摄像、录像带、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2)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活动,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3)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4)利用各种实训室,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五、其它说明
1. 本课程标准属于首次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