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易混点
2、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归纳: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基础、官员产生方式、影响等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
分封制郡县制
不同点基础不同血缘关系
传承制度任免制
历史
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 ,但容易发展
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
统一
相同点(性质)都是古代重要的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作用)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真题突破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3.(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
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5.(2013·北京文综·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C.汉 D.唐
6.(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7.(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7.(2016·上海单科·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模拟突破
1.(2019·海门调研)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
材料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
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D.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
2.(2019·海安中学月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
3.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4.(2019·安徽宣城模拟)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
这种“分封”的变化( )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
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
5.(2018·湖北荆州高三模拟)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
这一调整说明( )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6.(2018·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唐代杜佑《通典》云:“天生丞民(百姓),树君司牧(统治),人既庶焉,牧之理得;人既寡焉,牧之理失……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姓,损益之理,较然
可知。
”可见他主张( )
A.贵族政治B.分封制
C.郡国并行D.郡县制
7.(2018·南京调研)《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 )
A.由秦王嬴政创立 B.春秋战国已出现
C.全面取代分封制 D.加强了君主专制
8.(2018·南通一模)《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9.(2017·重庆诊断)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10.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刺史制的建立
C.郡县制的推行
D.科举制的确立
11.(2018·福建龙岩月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12.《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1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14.(2017·广东广州一模)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
该现象说明当时( )
A.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
B.土地制度变革
C.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缓和
D.郡县制度确立。